一、發病原因
ETEC定居於小腸表麵,不損壞也不侵入腸黏膜上皮細胞,通過產生腸毒素引起分泌性腹瀉。常見的血清型有10餘種,如O6、O8、O15、O25、O27、O42、O63、O87、O148、O159等。
二、發病機製
腸毒素分不耐熱腸毒素(LT)和耐熱腸毒素(ST)2種。1株大腸埃希杆菌可同時產生LT和ST,也可隻產生1種。LT是一種蛋白質,由1個A亞單位和5個B亞單位組成,分子量為85000,60℃10min即可滅活。其抗原性和毒性與霍亂毒素相似,引起腹瀉的機製也與霍亂毒素相同,刺激細胞環磷酸腺苷(cAMP)增多,引起小腸持續過度分泌而腹瀉。ST是一種低分子量(5000)多肽半抗原,100℃30min活性仍不喪失,有STa和STb兩個亞型,與腸上皮細胞膜上的神經節苷脂受體結合,刺激細胞環磷酸鳥苷(cGMP)增多,使小腸短期過度分泌引起腹瀉。由LT與ST所致之分泌性液體相同,近似於等滲,碳酸氫根濃度為血漿的兩倍左右,鉀離子為血漿的5~6倍。
1、脫水
指人體消耗大量水分,而不能即時補充,造成新陳代謝障礙的一種症狀,嚴重時會造成虛脫,甚至有生命危險,需要依靠輸液補充體液。細胞外液減少而引起的一組臨床症候群根據其伴有的血鈉或滲透壓的變化,脫水又分為低滲性脫水即細胞外液減少合並低血鈉;高滲性脫水即細胞外液減少合並高血鈉;等滲性脫水即細胞外液減少而血鈉正常。
2、酸中毒
在病理情況下,當體內[BHCO3]減少或[H2CO3]增多時,均可使[BHCO3]/[H2CO3]比值減少,引起血液的pH值降低,稱為酸中毒。體內血液和組織中酸性物質的堆積,其特點是血液中氫離子濃度上升、pH值下降。
酸中毒患者體內血液和組織中酸性物質的堆積,其本質是血液中氫離子濃度上升、pH值下降。
1、潛伏期:一般為0.5~7天。
2、症狀:表現為分泌性腹瀉,為水樣便,伴有腹部痙攣,惡心,嘔吐,寒戰,頭痛,肌痛,很少發熱,病程4~7天,病情輕重不等,可以僅有輕微腹瀉,也可呈重症霍亂樣,重度脫水,酸中毒,甚至死亡,成人常感染產ST和LT的菌株,小兒以單產ST的菌株多見,故成人腹瀉較重,持續時間長,302醫院收治1例成人ETEC腸炎患者,每天水樣便多達9000ml,病程長達38天。
1、預防醫院內交叉感染
2、應使用多西環素治療,可縮短排菌時間
3、平時在飲食方麵要注意,不要吃一些生冷的東西,也不要吃太多辛辣的食物主要用飲食療法、體育鍛煉、心理治療或用一些對症治療的藥物飲食療法強調飲食要規律,避免吃辛辣及刺激性食物,少飲酒、咖啡、冷飲等,不吃可引起腹瀉的食物,如牛奶、豆類及生冷食物
在確診時,除依靠其臨床表現外,還需借助輔助檢查。本病確診必須大便培養大腸埃希杆菌並檢測ST,LT陽性。應引起臨床醫生和患者的高度重視.
腸毒性大腸埃希杆菌感染吃哪些食物對身體好:宜飲食清淡衛生為主,合理搭配膳食。患者的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充足。此外,患者還需注意忌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
1、治療
本病有自限性傾向,輕者可不用抗生素治療,重者抗菌治療後可縮短排菌時間,主要選用司氟沙星(司帕沙星)或諾氟沙星合用十六角蒙脫石或小檗堿。劑量同EPEC之治療。本病治療重點是糾正脫水,酸中毒和低血鉀,輕症可用ORS液,重者需要靜脈補液,首選“5∶4∶1”液,即每1000ml液體加氯化鈉5g、碳酸氫鈉4g、氯化鉀1g。
2、預後
ETEC腸炎預後良好,重者有如霍亂樣,中重度脫水,酸中毒,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