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慢性盆腔痛是一個多因素問題,尚沒有一個簡單的病因學可以解釋它,故明確的診斷亦非易事,雖然人們對許多內髒損傷引起的疼痛已有所了解,但對婦女盆腔髒器損傷與疼痛的關係卻知之甚少,CPP患者至少有1/3腹腔鏡檢查也找不到明顯原因,此外,粘連及子宮內膜異位症所導致的盆腔髒器扭曲並不一定會引起疼痛,即使引起疼痛,其部位及程度不一定與病變的部位及嚴重程度有相關性,而且,與急性疼痛比較,CPP可能有著不同的感受,情感和行為反應。
1、慢性盆腔痛(CPP)是一種症狀,一些病人可以找到原因如慢性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病,盆腔粘連等器質性病變,但也有許多病人僅有輕微的病理變化或無器質性改變,對這類病人可以從社會-心理方麵得到一些解釋,醫生常診斷為功能性慢性盆腔痛,但按照現代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的理論,應稱為心理(精神)性慢性盆腔痛,國內某些學者做過調查,CPP的病因屬於社會心理因素所致者占總數的5%~25%。
2、Stout等對294名CPP患者用流調抑鬱症狀自評量表(CES-D)評定發現,59%的婦女得分在抑鬱範圍(總分≥16分),Scloulmb等應用Hopkins症狀量表檢查發現CPP患者在焦慮,抑鬱,憤怒/敵對及軀體症狀方麵得分較高,然而56%的婦女得分在正常範圍內,因此,心理異常到底是疾病的原因還是疼痛的結果尚不清楚。
3、有些CPP的發生還與創傷性性經曆有關,Reiter等對106名CPP患者研究發現,48%的病人有創傷性性經曆,包括性騷擾,亂倫或強奸等,而對照組92人中僅有6.5%具有該經曆(P《0.01),童年期CPP組性創傷發生率也高於對照組(64%/23%),並且這兩組腹腔鏡檢查沒有質和量的差別。
4、還有研究認為CPP的發生與婚姻不幸及性功能障礙有關,Stout曾對220名已婚CPP患者應用Locke-Wallace婚姻狀況評定量表測試,發現56%得分《100分,即有婚姻苦惱。
二、發病機製
至今人們對盆腔痛的神經生理及藥理還有許多爭議,這也是人們研究的熱門,盡管急性盆腔痛的神經傳導機製已經確定,但對CPP的感覺傳導機製尚無定論。
急性盆腔痛的神經解剖,神經生理及神經藥理:
1、神經生理內髒痛與軀體痛:內髒痛指的是內部髒器如腸管,膀胱,直腸,子宮,卵巢及輸卵管等引起的疼痛感覺,與它相對應的是軀體痛,後者指的是皮膚,筋膜和肌肉如外生殖器,肛門,尿道及壁層腹膜,與軀體痛不同,內髒痛難以定位,通常表現為切割樣,壓榨性或燒灼樣,雖然表現為軀體疼痛但通常不在受累內髒部位,臨床研究證明,能夠引起內髒痛的原因有:
(1)空腔內髒肌肉的擴張或異常收縮如分娩中的子宮收縮;
(2)突然牽拉實性內髒的包膜如出血性卵巢囊腫破裂;
(3)內髒缺氧或壞死如附件扭轉或子宮肌瘤變性;
(4)致痛物質的分泌如痛經和子宮內膜異位症時的前列腺素的分泌;
(5)內髒末梢神經的化學刺激如囊性畸胎瘤破裂油脂性內容物外溢;
(6)韌帶或血管突然受壓;
(7)炎症,如附件炎,另外,內髒對疼痛的敏感性差異很大,疼痛閾值以漿膜最低,肌肉次之,實質性器官最高,外生殖器含有豐富的軀體神經,對疼痛非常敏感,疼痛容易定位。
內髒感覺的神經傳導機製不同於軀體神經的感受係統,與軀體神經比較,內髒神經髓鞘質含量極低或缺乏,傳導速度較慢,內髒神經是纖細的aδ類和C類神經纖維,與軀體神經不同,這些傳入神經可能即無傷害性感受器也缺乏高閾值專門的神經末梢,因此受到刺激後不感到特定疼痛,替而代之的是它們終止於機械性感受器,具有根據刺激強度逐漸反應的能力,所以,從內髒神經末梢傳入中樞的信息並非是特異的傷害性(疼痛)刺激,但它反映的確實是疼痛刺激,通過周圍神經分泌的強度來識別有害的刺激,脊髓及中樞神經也參與了信號的處理,因此,內髒痛是內髒受到機械或化學刺激後引起的,並受中樞神經係統調控的一係列複雜的神經反射的結果,內髒神經的密度遠低於軀體神經,因此內髒的感覺範圍大,定位不準確,有學者研究貓的神經分布,估計在脊髓的傳入神中,內髒的傳入神經僅是軀體傳入神經的1.5%~2.5%。
人們傳統上將內髒痛分為真性內髒痛和反射性內髒痛兩類,真性內髒痛比如卵巢扭轉開始時的疼痛範圍廣,部位深,通常伴有其他自主神經反射如惡心,出汗和恐懼,它不像反射性內髒痛,無進行性皮膚疼痛敏感性增加(皮膚痛覺過敏),反射性內髒痛指的是內髒受到有害刺激後在遠離內髒的皮膚出現的疼痛,部位通常明確,表淺,可以從脊髓的感覺神經皮節分布圖推測,一條脊神經所支配的皮膚區域稱為一個皮節,身體每一個位點大約至少有來自5個不同脊神經背束的神經軸突分布,因此,皮節的大小取決於初級傳入神經纖維與脊髓背角次級神經元之間的相互作用,盆腔器官實際的疼痛部位取決於相應內髒傳入神經傳入的脊髓段。
對反射性內髒痛的機製目前仍有爭議,內髒與軀體器官的感覺神經纖維均終止於脊髓背角相同的次級神經元,此外,內髒與軀體器官廣泛區域的傳入神經又聚集在一個脊髓段內,這種“內外趨同現象”(visceralsomaticconvergence)很可能是內髒反射痛的發生基礎,伴隨內髒反射痛的皮膚痛覺過敏可能屬於內髒-皮膚反射或內髒-肌肉反射,這種神經反射會激發在該皮節內皮下的肌肉,筋膜及皮下組織等產生真性軀體痛,肌肉痛的原因可能係肌肉收縮,皮下疼痛可能是繼發於外周傳入神經逆向傳遞致痛化學物質,所以,內髒反射痛有兩層含義,一是疼痛發生在遠離該內髒的明顯正常的部位,另外由於該部位皮膚痛覺過敏,即使明顯無傷害的表淺刺激也會導致該部位甚至該皮節的疼痛。
2、神經解剖盆腔髒器的感覺神經支配來自自主神經幹,其交感神經纖維的胞體分布在胸,腰髓脊髓,而副交感神經纖維的胞體在骶背神經節,這兩種內髒傳入神經係統均參與內髒的感覺及神經反射,女性盆腔器官疼痛感受神經主要是交感神經,具體某一個盆腔器官的感覺神經支配取決於它的胚胎來源,從胚胎發育學角度可以將生殖器官分為3類,即來自泌尿生殖脊的性腺,來自米勒管的子宮,卵巢,輸卵管及陰道上段和來自泌尿生殖竇的陰道下段及外陰。
下腹壁和包括陰蒂及尿道在內的外陰前部是由軀體神經混合性支配的(感覺神經及運動神經),來自於第1~2腰椎脊髓段的腹側支,背側支神經發自腰1~2,支配腰骶部,通常是婦科疼痛的反射痛區域,會陰,肛門及陰道下段受陰部神經的軀體支支配,來源於第2~4骶神經根,來自於陰道上段,宮頸,宮體,輸卵管內側部,闊韌帶,膀胱上部,盲腸,闌尾及末段結腸的疼痛刺激傳入胸,腰髓交感神經,陰道,子宮及下腹神經叢傳入下腹神經,再通過上腹下叢傳入腰髓及下胸髓的交感神經幹,神經衝動通過白支與胸11~12及腰1彙合然後通過這些神經的背根進入胸11~12及腰1脊髓。
來自陰道上段,宮頸及子宮下段的神經衝動以往認為是通過盆腔神經的副交感神經進入骶2~4,但對此還有爭議,產婦的第一產程是宮頸擴張,牽拉及撕裂的過程,Bonica做神經阻滯麻醉用於分娩各期止痛的研究提示,雖然臨產初期疼痛反射到骶2~4皮節,但第1產程疼痛的傳導是通過子宮叢,下腹下叢到下腹神經,再通過上腹下叢進入腰骶及下胸髓交感神經幹,如前所述,腰骶部區域出現的內髒反射痛受胸髓下部及腰髓上部神經的皮支調控,它們分布於下部腰部及骶部區域,當第2產程將近結束,疼痛主要是來自會陰的伸展,牽拉及撕裂時,做陰部神經(軀體骶神經)阻滯即可消除疼痛,然而從胚胎起源考慮,至少部分陰道是來源於泌尿生殖竇,膀胱及直腸也是如此,因此,陰道的傳入神經除上述進入胸腰髓之外,還可能傳入到骶髓,大鼠盆腔神經切除實驗已經證實了這一點,如此看來,似乎胸腰髓及骶髓的傳入神經是雙重支配,卵巢的傳入神經與卵巢動脈伴行,從第4腰椎交感神經節進入交感神經幹,然後伴隨交感神經幹上行,於胸9~10水平進入脊髓,輸卵管的外2/3及輸尿管上段的神經支配與卵巢相似,上腹下叢與腸係膜下叢均不含卵巢及外側輸卵管的傳入神經,這可以解釋臨床上為什麼骶神經(上腹下叢)切除僅能緩解盆腔中部(子宮)的疼痛,而不能消除附件(卵巢)來源的疼痛,所以,盆腔器官的疼痛刺激的傳導取決於一個完整的交感神經支配係統,而且,骶神經完整的傳入及傳出係統是生殖器官,結腸及膀胱發揮正常功能的關鍵,盆腔神經切除影響正常的排尿及排便功能,但如果隻切除盆腔的交感神經,即不影響腸管,膀胱及生殖功能,對腸管及膀胱的內髒感覺也無嚴重影響,上述神經結構使感覺神經元成為許多信號中轉站的第一站,由此將盆腔器官疼痛感覺的信號傳入大腦,傳入神經軸突的胞體位於脊神經感受(背)根節,軸突呈分叉狀,彙合後進入脊髓,軸突的末端又分出上行支及下行支,分別延伸進入該段脊髓的上方及下方脊髓內,許多上行支及下行支成為利騷厄束(LissaureTract)即背外側束的一部分,位於脊髓灰質的背側緣,根據脊髓灰質外觀及神經元的密度,脊髓灰質背角形成了神經板,從背側到中央神經板按順序排列,自利騷厄束開始,內髒的傳入神經軸突通過背角的第1,5~8,10神經板進入脊髓灰質,而軀體的支配神經通過第2~4神經板進入脊髓灰質。
前麵已經提到,近代的研究表明內髒神經與軀體神經的軸突在脊髓背角的二級神經元部位彙集一處,然而,似乎沒有特定的脊髓神經元專門負責內髒傳入的信號,在脊髓背角有一些軀體神經元,通過刺激某一特定皮節的皮膚組織可以將其激活,但它們不接受來自內髒的傳入神經的信號;也存在一些內髒—軀體神經細胞,它們既負責處理內髒神經傳導的信號,也負責處理軀體神經傳導的信號,脊髓內這些二級內髒—軀體神經元的功能可以是興奮性的,也可以是抑製性的,比如,同時刺激皮膚及內髒的神經末梢所引起的神經反應強度大於單獨刺激皮膚或內髒,相反,在已有皮膚刺激的前提下,內髒刺激的神經細胞反應將減弱,內髒—軀體神經元比軀體神經元感受的範圍更廣,通常包括3個或以上的皮節,而且,內髒與軀體有關的傳入神經常在背角處交互重疊,例如,支配膀胱及直腸的內髒神經和支配尿道及肛門括約肌的軀體陰部神經即在脊髓背角交互重疊,也許正是內髒與軀體神經初級傳入以及脊髓背角次級神經元之間這種特殊的有條不紊的連接,才保證了中樞神經係統對傳入信號進行正確解碼,中樞解碼機製指的是對特定的以及不同感覺的識別,還包括激發各種適當的神經反射,其機製尚未闡明,但可能與閘門學說有關,可以影響閘門的有內髒傳入神經元的發出水平,皮膚及深部軀體組織的傳入信號,內源性阿片及非阿片疼痛係統,還有來自腦幹,下丘腦及腦部其他部位的其他不同的中樞性興奮或抑製的影響,位於脊髓的前外側象限的脊髓丘腦及脊髓小網束是脊髓向腦部傳遞軀體和軀體-內髒信息的主要髓內上行途徑,脊髓丘腦束的病變會導致該損傷平麵以下對側身體疼痛感覺消失,脊髓丘腦束終止於丘腦核,之後信息繼續向前傳遞到大腦皮質的軀體感覺中樞,脊髓小網束終止於腦幹的網狀結構,網狀結構可能觸發喚醒,與疼痛引起的情感方麵的神經活動,軀體及自主運動反射有關,網狀結構投射下行進入脊髓,可能是抑製性調控疼痛刺激的重要機製,並可能是內源性疼痛係統的主要組成部分,雖然很多信號似乎傳入了脊髓的前側象限,但在許多情況下徹底切除脊髓的這一部位後數月或數年疼痛感覺又會恢複,疼痛恢複的機製可能是由於疼痛的傳導途徑發生改變,一些具有傳遞疼痛信息潛能的途徑開始起作用,脊髓背側疼痛感受器可能起一定作用,在人類,對這種傳導途徑終站的了解幾乎是個空白。
3、內髒傳入神經的神經藥理內髒的傳入神經是aδ和C神經元,它們可以合成多種神經遞質或肽類,然後被輸送到中樞或外周神經末梢釋放(逆向性),DeGrout使用貓模型研究發現,多數內髒傳入神經元含有神經肽,主要為血管活性腸肽(VIP)占20%~60%,亮氨酸腦啡肽占30%,P物質占25%,促膽囊收縮素占29%和蛋氨酸腦啡肽占20%,而軀體神經元隻有很少數含有這些神經肽,一個神經元可以含有2種或以上的神經肽,所以這些神經肽可以參與反饋抑製機製,例如,腦啡肽減少終端同時存在的興奮性神經遞質如血管活性腸肽和P物質的釋放,起到自主抑製作用,而且,傳統的神經遞質比如兒茶酚胺可與神經肽共存於一個神經元內,因此,神經肽可以調節傳統神經遞質的釋放,甚至可以調節神經遞質受體或突觸後膜,起到加強或抑製神經遞質的作用,在人類,比如腦啡肽,血管活性腸肽和P物質等神經肽位於內髒的平滑肌層,與內髒的血管相連,宮頸和尿道含較多的E,陰道,膀胱,宮頸,子宮,輸卵管,脊髓背束神經節及背角含有P物質,脊髓背束神經節還含有促膽囊收縮素和bombesin-胃泌素,不過,可能隻有P物質和血管活性腸肽能傳遞到周圍神經,神經肽的作用還不清楚,可能是促進疼痛的傳遞,例如,P物質和VIP可以引起血管擴張,P物質還可以刺激組胺的分泌使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很有可能這些神經肽在感覺神經,自主神經與血管之間交互作用方麵起一定作用,也有人推測,增加對神經刺激的強度可以引起神經肽的逆行釋放,導致外周神經感覺纖維的積聚和炎症遞質的釋放,神經肽在脊髓和大腦內髒感覺傳導機製的各個水平可能都起著重要作用,雖然多數神經肽鞘內注射可引起疼痛,但是否所有這些神經肽都是內源性疼痛調節因子還不清楚,阿片類稱為內啡肽的家族是主要的致痛神經肽,已知在脊髓背角區存在腦啡肽和dynorphin纖維,β-內啡肽和腦啡肽存在於緣狀結構及大腦其他部位,有可能在疼痛反應的處理中起主要作用,有人認為在中樞神經係統P物質也是一種興奮性神經遞質,P物質在脊髓和腦部分布廣泛,但尚無屬它的完整的傳導途徑。
4、大腦皮質對疼痛的感受和應激及抑鬱對它的影響疼痛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感覺的認知即疼痛刺激的定位,二是感情運動方麵即伴隨疼痛的感覺如痛苦,不愉快或憂慮,以往曾用額葉切斷術治療頑固性疼痛,術後患者出現明顯的個性改變,患者在注意力未集中到疼痛上之前表情冷淡,察覺不出疼痛,注意力集中到疼痛上之後,他們才感覺到了明顯的疼痛,但幾乎沒有疼痛反應或憂慮,即不抱怨也不要求用止痛藥,然而,這些患者的痛閾並不高於正常人,這一現象結合其他資料表明有特定的神經解剖物質負責疼痛的認知與感情方麵。
也許大腦皮質的前回聯絡疼痛的認知,運動和情感活動,因為它接受幾乎各個水平的感覺信息,而且與大腦皮質及通向網狀結構和緣狀結構的突出連接在一起,認知及精神因素例如兒童期的經曆,以往狀況,與其他學習行為,憂慮,應激,注意以及文化背景可以影響疼痛的感受,情緒及行為範圍,尤其是憂慮是削弱疼痛耐受性的強烈調節因素,動機也會影響疼痛的生理及情感,人們推測憂慮,應激和抑鬱可以激活部分大腦,阻止或加速來自脊髓背角,脊髓不同平麵及腦部有害衝動的傳遞,但確切機製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常伴有呼吸加快,多汗,心率快,血壓不穩定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表現。心理因素可能在疾病發病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患者可伴有抑鬱、多疑或焦慮等神經精神症狀,這類病人還可表現為多種心理障礙,如睡眠異常、人格障礙等。
慢性盆腔疼痛(CPP)是一個非特指的名詞,它包括了腹腔鏡檢查容易發現的婦科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性疾病、盆腔粘連和盆腔靜脈淤血綜合征等,也包括了一些隱匿性的軀體疾病(通常是婦科以外疾病)如腸道激惹綜合征,還包括了非軀體性(精神源性)疾病。
一、症狀體征
下腹部疼痛,故臨床上又將盆腔痛稱為下腹痛。
1、下腹部疼痛或後背部疼痛:下腹部疼痛可以是整個下腹部,也可以是雙側或單側髂窩處,或是無明顯定位,常伴有陰道不適,為持續性或間斷性鈍痛或隱痛;患者說不清疼痛加重和緩解與何種因素有關;
2、抑鬱:疼痛由性交引起或加重,但不影響性生活。患者抑鬱症狀顯著,如無食欲、疲倦、失眠、性欲喪失或對任何事物不感興趣,或易衝動、自我控製能力差,有時直接對醫師發怒。有些患者將所有情緒均軀體症狀化,或否定壓抑,表現出無動於衷的滿足;
3、異常疾病行為:她們有一種軀體偏見,深信自己患有疾病,對醫師的保證無反應,堅持她們的疼痛症狀,盡管她們尋求治療,醫師盡全力進行治療,但她們一直有疼痛。
二、體格檢查
1、心理精神檢查
常伴有神經質樣症狀,給醫師印象是患者筋疲力盡,情緒抑鬱或焦慮、緊張、易激動,雖疼痛難忍,但檢查不出陽性體征。
心理學調查而是對病情有一個全麵準確的評價,並作為日後評價病情進展或治療措施療效的基礎。應向患者說明這層含意,以得到充分配合。
2、體格檢查
在指導患者放鬆腹部、大腿和陰道口肌肉以減輕檢查時不適的同時,可了解患者控製肌肉緊張的程度。肛診觸及肛提肌和梨狀肌引起疼痛,提示有盆底肌緊張痛,不適的感覺通常表現為盆腔受壓感和向骶部的放射痛,接近肛提肌的附著點。這種情況常作為某些盆腔痛的結果,但本身也可是疾病。
雙合診和三合診:
應注意附件區有無增厚,活動度如何,有無盆底鬆弛、尾骨壓痛以及可能造成性交痛的病灶等。輕柔的觸診可能檢查到與陰道口前庭炎或陰道較高部位觸發點相符合的敏感區域。以指尖輕柔地觸診腹壁可以發現肌肉組織中的觸痛點。
盆腔檢查有時需要與局部神經阻滯相結合,以去除幹擾,利於鑒別診斷。比如在腹壁或盆壁的痛點注射局麻藥,使局部肌肉痛緩解後在重複盆腔檢查,醫生可區分是真性的髒器疼痛還是周圍的肌肉痛。再如經陰道阻滯宮骶神經後,若盆檢觸痛緩解或消失,則估計疼痛來源於子宮;而如若疼痛不緩解,除疼痛係非子宮來源外,難以區分阻滯失敗的可能性。
3、盆腔檢查
無陽性發現,但盆腔過度敏感,即使輕微觸診亦感劇烈疼痛。
病史詢問與體格檢查應仔細全麵係統地進行,以做必要的輔助檢查,找出器質性疾病。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為臨床醫生提供了多種多樣的診療工具,但有時仍難以透析CPP這樣的複雜病變。在找不到引起盆腔痛的明顯器質性原因時,醫生不應輕易診斷為心理性盆腔疼痛,而應與精神科醫師共同討論,進行理智的分析和判斷,作出最後的診斷。還應注意避免重複或不必要的檢查或診斷性試驗。
積極治療慢性盆腔疾病和積極進行心理治療,在治療中,應注意讓婦女的丈夫或其他家庭成員在合適的場合參與治療,以增加家庭成員對治療的支持,取得預期療效
必須注意的是:對於體檢及心理測定均陰性的患者應立即停止觀察,以避免長時間觀察造成患者不必要的新的心理問題
一、影像學檢查
1、超聲波:作為婦科最常用的無創性影像學檢測手段,超聲波可發現盆腔的異常解剖,區分包塊的性質(囊性或實性),還可通過彩色多普勒辨別血管特征,但並不總能提供CPP的病因信息,無論經腹部或陰道超聲,可初步排除盆腔器質性病變,有利於解除患者的思想疑慮,結合詳細的病史資料和全麵的體格檢查,超聲波不一定是必查的項目,而對於腹壁緊張,不能配合或不接受盆腔檢查的患者,則具有重要的診斷意義,近年來,多維超聲技術的進展,必將為其開拓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2、X線:包括靜脈腎盂造影,鋇灌腸,上消化道造影,腹平片和骨盆像等,主要針對常見的造成CPP的非婦科情況,如泌尿係結石,腸道病變和骨骼病變等有目的地選擇性應用。
3、CT和MPI:是更敏感但也更昂貴的檢查項目,選用之前醫生應明確有無明顯的疑診傾向,需要這樣的檢查予以證實,如:(1)懷疑惡性腫瘤;(2)懷疑腹膜後病變;(3)直腸陰道隔或陰道穹隆部的可疑子宮內膜異位灶等,不宜使用上述兩種檢查印證體格檢查已經發現的陽性體征。
二、內鏡檢查
1、膀胱鏡:當考慮症狀來源於下泌尿道,在排除感染的情況下,行膀胱鏡檢查是必要的,一般的膀胱鏡在門診即可施行,但如果疼痛伴有尿頻,尿痛,且在膀胱充盈時症狀加重時,懷疑間質性膀胱炎,則需要入院在麻醉下充分評估,間質性膀胱炎在膀胱充盈的情況下,可見到膀胱壁上典型的淤血點,而這一過程如不給麻醉,患者是難以耐受的。
2、結腸鏡:來源於腸道的症狀在CPP中並不少見,腹瀉和便秘交替極有可能是腸激惹綜合征,但如果患者主要為腹瀉且便中帶血和黏液,則必須檢查有無結腸黏膜的病變,結腸鏡是下消化道最準確的檢查方式,可清楚地顯示腸道黏膜和黏膜下病變,但仍需強調把握特定指征。
三、腹腔鏡
腹腔鏡作為微創的直視診斷工具,被婦科學家視為用於評估CPP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據統計,40%以上的腹腔鏡檢查是用於對CPP的評估,腹腔鏡可以得到盆腹腔各髒器表麵清晰的圖像,還可同時采集病變組織標本進行病理學檢查,因而能夠發現體格檢查和影像學檢查未能發現的病理情況,值得注意的是,腹腔鏡也隻能確認60%CPP的病因,即使是腹腔鏡發現了某種病變,也多是導致CPP的部分原因,因此在決定實施腹腔鏡檢查之前,應根據從病史,體格檢查到其他輔助診斷結果得出的初步評估列舉出所有可能的致痛因素,隻有當確認腹腔鏡檢查的結果將切實改變對患者的治療時,再實施手術。
近年來,新型小口徑纖維內鏡的研發,使診斷性腹腔鏡在門診得以廣泛開展,纖細的“針式”鏡具有更完善的光學特性而且進入腹腔的創傷更小,這種在局麻下施行的腹腔鏡檢查還具有獨特的優勢,由於患者在術中是意識清醒的,因此可以配合術者尋找致痛的病灶,比如牽拉粘連便引起患者慣有的疼痛,則進一步行粘連分解是合理的。
常見的CPP鏡下所見如下:
1、子宮內膜異位症(EM):典型的EM病灶也許不難識別,但CPP患者往往存在不典型的EM,各種細微的非色素性病灶需要近距離(距鏡頭1~2cm)和多角度觀察才可能察覺,有時還需要做腹膜活檢才能發現,EM灶常常隱藏在瘢痕組織下方,要警惕粘連,瘢痕和解剖變形等跡象,借助器械和術中的陰道直腸三合診配合,耐心的觸診,才可能最大限度地不漏診。
2、粘連:不是所有術中發現的粘連都是造成CPP的元凶,一般而言,膜性粘連與CPP無關,而致密的粘連,造成解剖的扭曲和髒器功能的破壞則極有可能是致痛的原因,根據術前查體所繪的疼痛定位圖與術中所見相互印證有助於鑒別診斷。
3、疝腹股溝疝:在腹腔鏡下的表現為圓韌帶側的腹膜疝口,直疝有時可在海氏三角發現腹膜的薄弱區或缺損,如果顯示不清,可將海氏三角區腹膜牽向頭側,即可發現皺襞或疝囊,股疝在腹腔鏡下的顯露相對複雜。
4、盆腔淤血綜合征:腹腔鏡並不是診斷盆腔靜脈曲張的最可靠方法,由於Trendelenburg體位下,靜脈回流增加,靜脈曲張可能消失,經陰道超聲和經宮頸靜脈造影都是微創且更準確的方法,最好在腹腔鏡前予以完善。
5、其他:有些情況常在CPP的腹腔鏡檢中見到,但極少是CPP的原因,比如功能性卵巢囊腫,Morgagni囊腫,腹膜窗(Allen-Masters綜合征)等,它們轉移術者的注意力而忽視繼續尋找真正致痛病因的努力。
一、慢性盆腔疼痛食療方
1、荔枝核蜜飲
組成:荔枝核30克,蜂蜜20克。
用法:荔枝核敲碎後放入沙鍋,加水浸泡片刻,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趁溫熱調入蜂蜜,拌和均勻,即可。早晚2次分服。
功效:理氣,利濕,止痛。
2、青皮紅花茶
組成:青皮10克,紅花10克。
用法:青皮晾幹後切成絲,與紅花同入沙鍋,加水浸泡30分鍾,煎煮30分鍾,用潔淨紗布過濾,去渣,取汁即成。當茶頻頻飲用,或早晚2次分服。
功效:理氣活血。
3、桃仁餅
組成:桃仁20克,麵粉200克,麻油30克。
用法:桃仁研成極細粉與麵粉充分拌均,加沸水loo毫升揉透後冷卻,擀成長方形薄皮子,塗上麻油,卷成圓筒形,用刀切成每段30克,擀成圓餅,在平底鍋上烤熟即可。早晚餐隨意服食,每日數次,每次2塊,溫開水送服。
功效:理氣活血,散瘀止痛。
二、慢性盆腔疼痛吃那些對身體好
1、需食清淡易消化食品,如赤小豆、綠豆、東瓜、扁豆、馬齒莧等,應食具有活血理氣散結之功效食品,如山楂、桃仁、果丹皮、橘核、橘皮、玫瑰花、金橘等。
2、適當補充蛋白質,如瘦豬肉、鴨、鵝和鵪鶉等。
3、疼痛宜吃鱟、赤、龍蝦、淡菜、海參、虎魚、甜菜、綠豆、蘿卜、雞血。
三、慢性盆腔疼痛最好不要吃那些食物
1、禁食生冷之物如冷飲、瓜果等。
2、忌食辛辣溫熱、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羊肉、狗肉、公雞等。
3、不宜食肥膩、寒涼黏滯食品。如肥肉、蟹、田螺、醃臘製品等。
4、禁煙酒。
一、治療
盡管慢性盆腔痛的病因尚未闡明,但目前的基本觀點是:CPP是一種涉及軀體和精神因素的複雜疾病,即使存在明顯的可導致盆腔疼痛的軀體病變,也不能忽視心理,社會因素對疾病的影響,治療上需要運用多學科的綜合方法,包括手術,藥物,理療,心理治療,飲食療法等,治療的目標是緩解疼痛,改善功能和消除心理障礙,但病程長者治療效果不佳。
1、總的原則:首先要盡可能多地找出致病因素,最有效的臨床方法需要同時治療所有可能的因素:解剖的,肌肉骨骼的,腸和膀胱功能性的,心理的問題等,同時治療通常是多種藥物一起開始,雖然通常能很好地緩解疼痛,但不免讓人擔心,通過規律的有計劃的嚴密隨訪可酌情逐漸減少藥物的用量,也可及時了解患者的情況和需求。
對CPP的治療過程不僅難以實現患者以簡單方法速戰速決的初衷,也難免使診治醫生產生挫敗感,事實上,患者和醫生必須長期合作,都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還應徹底改變對於治療成功的傳統理解,對於CPP的治療是否成功或有效,並不是非要疼痛完全緩解才算,隻要疼痛無加重或逐漸減輕;或病理改變無加重或逐漸減輕;或雖然疼痛依舊,但精神狀況或工作和生活能力或夫妻關係和性生活調節能力改善;或能夠長期免於手術;或即使是能堅持服藥和積極配合治療都是成功的標準,醫生要調整心態,並給予患者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幫助。
2、患者教育:為了使患者理解並接受醫生的治療計劃,有必要向她們講解一些有關疼痛的知識以及各項檢查的意義等,要讓患者知道醫生是經過周密的檢查和科學的論證才做出診斷的,隻有取得患者的完全信任,才能使她們充分表達內心感受和隱藏在內心的矛盾衝突,並從心理上接納醫生及其治療方案,借助列表的形式,舉出常見的致病因素,醫生應與患者共同分析病情,共同製訂理想,經濟的治療方案。
在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接觸中,要充分說明情緒壓抑與CPP的密切關係,使病人了解個體對疾病認知水平的不同,可造成對自身疼痛程度感受的較大差異,另外,不要忽略CPP對家庭可能造成的有害影響以及家庭角色對戰勝病痛的巨大幫助,可建議家庭成員幫助患者合理安排日常生活,逐步恢複正常家庭地位,許多情況下,這種改變會極大提高患者自身的信心和勇氣。
有些CPP患者因性功能障礙而就醫,常把希望寄托於藥物,而幫助她們通過減少衝突,增加性刺激和改變性交體位來獲得改善才是最切實的方法。
3、藥物治療:盡量少或不用藥的原則不適用於CPP,單一用藥往往難以取得理想效果,一旦患者為此失去了信心,則為以後的聯合用藥增加了困難,CPP的聯合用藥應特別注意藥物的相互作用,經常檢查藥物的反應,盡量減少藥物的種類和劑量,以減少副反應和費用。
常用的藥物介紹如下:
(1)止痛藥:包括非甾體抗炎藥(NSAIDs),NSAIDs和作用較溫和的麻醉劑的複合劑以及純麻醉劑,NSAlDs具有胃黏膜損傷和腎損害的副作用,而麻醉劑的成癮性更令人擔憂,但當耐受性比較好時,三種藥物對合適的患者(可自覺控製用藥,無藥物濫用史者)均可獲得良好的療效。
(2)抗抑鬱藥:約半數的慢性疼痛患者合並抑鬱,抗抑鬱藥不僅可對抗抑鬱情緒,還有機製未明的鎮痛作用,抗抑鬱藥用於慢性疼痛的療效並不十分可靠,但由於可作為麻醉藥的替代品且不易被濫用,依賴性低的優點而被廣泛應用。
三環類抗抑鬱藥用於治療慢性疼痛已有數十年的曆史,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作為其代表性藥物,已有大量臨床實踐證實了其療效,其用量為50~75mg/d,隻占抑鬱症常規治療量的1/3~1/2,最大的副反應是便秘和晨起困倦,對於有腸激惹綜合征或有明顯膀胱敏感症的患者,其抗膽堿的副作用可起有益的影響。
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SSRIs)是一種新型的抗抑鬱藥,比三環類療效高而便秘的副反應小,由於過度興奮平滑肌的作用,可造成輕微的腹瀉和腸痙攣,目前臨床應用的SSRls有氟西汀(fluoxetine),帕羅西汀(paroxetine)和舍曲林(sertraline)等。
(3)器官特異性藥物:治療CPP的過程中,針對胃腸症狀,膀胱刺激症狀和骨骼肌肉痛等,還需熟悉解痙藥,肌鬆藥等的使用方法,但也可請專科醫生會診,指導用藥,對於性功能障礙的患者,還需要指導外用陰道潤滑劑等方法。
(4)其他藥物:醋酸甲羥孕酮(安宮黃體酮)可通過抑製卵巢功能減少盆腔充血,以緩解相關疼痛,GnRH-a已被建議用於鑒別婦科原因和非婦科原因的疼痛,值得注意的是,它對腸激惹綜合征也有緩解作用,可能是降低血清鬆弛素的緣故。
4、手術方法:大致有3種基本的手術方法用於治療CPP:(1)切除可見的病灶,恢複解剖,尤其是腹腔鏡手術;(2)切除盆腔髒器;(3)神經去除術,總的現狀是針對各種術式均缺乏廣泛的,規範化的研究,臨床醫生需謹慎接納相關結論。
保守性腹腔鏡手術以針對EM的治療為代表,保留生育功能的情況下,可行卵巢囊腫剝除術,粘連分解術和病灶切除或燒灼術等,前瞻性的研究表明,2/3的患者由此可獲得較長時間的緩解,但遠期複發的問題尚不容忽視。
有研究表明,保守性手術的基礎上,同時行骶前神經切除術(PSN),75%~95%患者的痛經和性交痛得以明顯緩解,顯著優於單純行保守性手術者(25%),但也有研究的結果並不樂觀,PSN對術者的技術要求較高,且存在加重便秘(37%)和尿急(8%)等並發症,其主要適應證是經係統的內科治療無效的頑固性盆腔中部疼痛,來自盆腔側方或其他組織的慢性疼痛難以由此獲得緩解,因此應做好充分的術前評估,技能準備和患者的交流,再考慮行此術式。
LUNA是腹腔鏡下子宮骶骨神經切除術,也主要適用於來源於盆腔中部的疼痛,一般認為,此術式對於盆腔痛的緩解率不高(33%),術後複發率》50%,與PSN隨機對照,療效明顯不及後者(疼痛緩解率82%),LUNA的手術操作相對簡單,但也存在損傷子宮,血管和輸尿管等的風險,另外,子宮脫垂和術後尿瀦留等並發症亦不少見,所以不做為手術治療CPP的首選術式。
就治療粘連性病變而言,腹腔鏡的療效要優於開腹手術,盡管缺乏二次探查的證實,幾項通過治療盆腔粘連來緩解疼痛的臨床研究結果還是鼓舞人心的,疼痛緩解率為65%~84%。
在美國,CPP也是子宮切除術的常見指征(占18%),首先,子宮切除術對於緩解CPP的療效(緩解率78%~95%)明顯優於藥物治療,但仍有約22%的患者在術後1年持續疼痛,這種情況在年齡《30歲,或無明確盆腔病變,或缺乏社會,人際支持或有PID病史的患者中出現的可能性更大,子宮切除術後持續疼痛的常見原因包括保留卵巢(無論有無靜脈曲張),殘存卵巢,疝,粘連和存在腹壁或陰道穹隆觸痛點,這些因素有些是術前即存在的,有些則是手術造成的,總之,子宮切除術仍不失為治療CPP的重要備選方案之一,但應在徹底的保守治療失敗後,經過全麵細致地評估再考慮實施,同時應除外泌尿係統,胃腸道係統,骨骼肌肉係統和心理因素等問題。
對於保留卵巢而CPP持續存在,經過合理嚐試,試過所有藥物,短期內不可能生理性絕經的患者,應切除卵巢,術前可使用GnRH-α幫助鑒別診斷。
以上著重討論的是婦科領域內對CPP的手術治療,其他外科療法包括神經阻滯技術,神經刺激術和經皮神經失活術(射頻或冷凍療法)等。
5、CPP的心理治療:CPP是機體,心理和社會因素聯合作用的結果,因此可以建立一個由多專業組成的盆腔痛門診治療小組,這個小組應包括婦產科醫師,心理醫師及護士等,對各方麵因素作出評價,並製定合適的治療方案。
對首診病例,先要消除其恐懼心理,與病人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然後對患者進行全麵,細致的查體和心理—社會方麵的評估,以明確患者是否有器質性病因,心理社會方麵評估包括完整的身心疾病病史,尤其性生活史,病人對疾病的理解,以及必要的心理—行為量表測定,以了解病人的個性,情緒等,尋找CPP的心理原因,對沒有明顯器質性病變,但有心理障礙的患者應進行心理治療,可從簡單的方法開始,如從教育和消除疑慮入手,逐步進行特殊的心理治療技術,如放鬆療法,認知療法,支持療法,催眠術等。
認知療法主要著眼點是放在病人主觀認識問題上,通過病人對己,對人或對事物的看法與態度的改變,使所出現的心理問題得到改善,認知療法的實施首先是治療者要向病人說明為何一個人的看法與態度會影響其心情及行為,接著幫助病人檢查她所持有的對己,對人或對四周環境的看法,協助病人發現這些看法與態度和一般現實的差距,指出其病態性,接著便督促病人去練習更換這些看法與態度,建立較客觀的,健康的看法與態度,借此新的看法與態度來產生健康的心情與適應性的行為,同時可以配合自信訓練,角色扮演,認知預演等技巧協助認知療法,認知療法在臨床上適用於因抑鬱症引起CPP的患者。
放鬆療法對於應付緊張,焦慮,不安,氣憤的情緒與心境較為合適,可以幫助病人振作精神,恢複體力,消除疲勞,穩定情緒,包括肌肉放鬆訓練,想象性放鬆及深呼吸放鬆法。
在治療過程中,可建議讓婦女的丈夫或其他家庭成員,在合適的場合參與治療,以增加家庭成員對治療的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對於體檢及心理測定均陰性的患者應立即停止觀察,以避免長期無結果的觀察造成患者不必要的心理問題。
6、其他療法:理療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止痛方法,其中經皮電神經刺激單元(TENS)和生物反饋法的療效較為顯著,TENS適用於彌漫性,不確定性的軀體性疼痛,經陰道TENS可能對盆腔肌肉組織和內髒產生有益的刺激而獲得令人鼓舞的止痛效果,生物反饋法對於頭痛的療效較好,對CPP的直接效果尚缺乏資料,但在生物反饋治療期間,最易於建立相互信賴的醫患關係,這往往比治療本身更有意義。
按摩對合並骨骼,肌肉疾病的患者常能產生較好的療效,有人采用陰道內按摩法,對緩解CPP有一定療效。
中醫針灸療法亦有肯定的止痛效果,但對於CPP的療效個體差異性較大,此外,中草藥,正骨療法,指壓療法和瑜珈等也都有成功的治療經驗。
另外,合理的體育鍛煉可刺激內啡肽的釋放而使身心放鬆,應將體育鍛煉與服藥置於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時還要與患者討論飲食,生活方式和個人習慣對於健康的影響,指導她們合理的飲食,科學的鍛煉和休息。
7、腹腔鏡治療
慢性盆腔痛的腹腔鏡手術治療應根據其具體情況來定,常見以下手術方式:
(1)粘連鬆懈術:腹腔鏡下粘連鬆解是治療慢性盆腔痛的一種有效方法,它可以在直觀下用電凝,電切,激光,氬氣等方法將粘連分離,絕大多數粘連均能成功分離,但該手術的治療效果仍有爭議,據Steege報道,輕,中度的粘連分離後對盆腔痛的緩解不明顯,隻是某些重度的粘連尤其是腸管粘連分離後疼痛緩解明顯,schietroma報道41例盆腔粘連鬆懈術後,有59.4%(22例)腹痛消失,24.3%(9例)明顯緩解,16.2%(6例)症狀無改善,說明腹腔鏡粘連鬆解術能使80%以上的慢性盆腔痛症狀消失或緩解。
腹腔鏡分離粘連時應注意:
A、腹壁穿刺點應盡量避開可疑粘連部位,對有多次手術史或疑有廣泛粘連的病人可行開放式腹腔鏡檢查及手術。
B、在分離腸管周圍的粘連時,盡可能用銳性剝離方法而不用電能或激光等。
C、特殊類型的粘連如薄膜狀或膠凍狀粘連可用水剝離法。
D、致密的粘連分離時一定要注意周圍的解剖關係,血管及重要髒器的走行,變異等,最好分層分離,避免損傷,出血。
E、廣泛性盆腹腔粘連分離術後宜采取預防再粘連的措施,如放置低分子右旋糖酐或生物蛋白膠,透明質酸酶等。
(2)子宮內膜異位症手術: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是CPP的常見原因,病變多位於卵巢,子宮直腸陷凹,子宮骶骨韌帶,闊韌帶後葉等部位,在腹腔鏡可看到病變呈典型的藍黑色,棕黑色,棕色,紅色斑點或斑塊或卵巢形成巧克力囊腫,有時病變為不典型的膜狀或絮狀粘連帶,一般肉眼可確診,可疑者需取活檢行組織學診斷。
腹腔鏡對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治療方式取決於病灶的部位和大小,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症如病灶《5mm,可予以活檢,凝固和汽化;病灶介於5mm~2cm,可選擇汽化或切除;如體積在2~5cm者,則應切開卵巢,引流並檢查內壁,確定假包膜,然後將囊壁從卵巢內剝出;卵巢巧克力囊腫直徑超過5cm時,可根據病人的年齡,對側附件等不同情況采取囊腫摘除或單側附件切除。
腹膜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如體積較小(最大徑線≤2mm)可用各種方法進行治療,但診斷不明者一定先取活檢,對於較大的病變,汽化或切除均有幫助,但直徑5mm以上者最好還是切除更為徹底侵及膀胱或腸管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如病變體積較大或浸潤較深時,應請外科醫生協助解決,這些部位的病灶有時表麵看起來很小,但大部分的病灶突入腔內,對於子宮直腸陷凹處的深部浸潤病灶,處理時要格外小心,鏡下病灶邊界往往不清楚,特別是直腸肌層的浸潤深度不易辨別,沒有經驗的醫生容易造成腸穿孔或遲發性腸穿孔,這種情況最好與外科醫生一道處理。
Emmertc等報道,腹腔鏡子宮內膜異位症檢出率為35.2%(37/105),病灶局限於子宮直腸窩者占64.8%,侵犯宮骶韌帶者37.8%,卵巢受累者24.3%,病灶活檢陽性率僅42.8%,91.9%的病例行腹腔鏡手術後症狀得以緩解或部分緩解。
(3)子宮骶骨神經切除術,骶前神經切除術:子宮骶骨神經切除術是比較容易的手術,操作時用子宮操縱器將子宮推向前腹壁方向,認出子宮骶骨韌帶及輸尿管在盆腔的全部走行,在韌帶與子宮連接處韌帶的內側用激光燒灼,直至將其全部或部分切斷,穿通韌帶的汽化範圍一般需要1.5~2.0cm,深1.0cm,同時沿子宮直腸陷凹連接處後麵做一連接兩條子宮骶骨韌帶斷端的表淺“U”形汽化區,這樣可切斷互相聯係的神經纖維,否則會漏掉,子宮骶骨神經切除術解除原發性痛經的成功率在隨訪1年以後為49%~70%,解除內異症所造成的繼發性痛經率為71%左右。
腹腔鏡下骶前神經切除術常用於嚴重的痛經或子宮內膜異位症相關的慢性疼痛,這種手術需要一定的技巧,隻有對後腹膜解剖很熟悉才能做這種手術,手術時,需要出色的,細致的剝離,切除的邊界與剖腹手術相同:上邊,自主動脈分叉處;右側,右髂內動脈及右側輸尿管;左側,腸係膜下動脈及痔上動脈;下邊,剛好在左右下腹下神經叢分開處下方;深度至錐體骨膜,這個區域即是骶前神經所在的部位,骶前神經實際上是上腹下神經叢,為23個交感神經側叢之一,傳出刺激至髒器,其上部在腹膜後,自主動脈分叉處走行至腰5及骶1錐體連接處,在此處形成中腹下神經叢,子宮及宮頸的大部分感覺神經纖維通過這一神經叢。
Chen等對655例CPP病人進行了腹腔鏡下骶前神經切除術,結果62%的患者術後症狀明顯減輕,Carrcia比較了腹腔鏡子宮骶神經離斷術和骶前神經切除術的效果,結果後者的療效明顯優於前者,認為骶前神經切除術是治療慢性盆腔痛安全有效的方法。
(4)腹腔鏡子宮切除術:盡管有很多種方法治療CPP,但仍有10%~12%的病人不得不最終行子宮切除術,對那些頑固性,難治性病人,行子宮加雙附件切除仍能使77.8%的病人獲得症狀的改善,這些病人大多患有子宮腺肌病或盆腔淤血綜合征。
腹腔鏡下子宮切除已成常規手術,技術要求不複雜,可根據病人具體的情況實施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LTH),腹腔鏡輔助的陰式子宮切除術(LAVH),腹腔鏡下筋膜內子宮切除術(LIH),腹腔鏡下次全子宮切除術(LSH)等。
二、預後
慢性盆腔疼痛是如此一個令人困惑,治療起來深感棘手的複雜病症,麵臨它的挑戰,需要信心,耐心和恒心,在克服病痛的過程中,需要婦科,外科,內科,康複科和精神心理科等多科醫生與患者堅持不懈地通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