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下腹> 小兒腸套疊

小兒腸套疊簡介

相關問答

  腸套疊(intussusception)是指近端腸段及其腸係膜套入遠端腸腔,導致腸梗阻的一種嬰幼兒常見急腹症。在我國發病率較高,占嬰兒腸梗阻的首位。

【詳情】

01小兒腸套疊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一、發病原因

  顧名思義,腸套疊即一部分腸管套入另一段腸管中,其命名原則是將近端套入部腸段的名字放在前麵,隨之以遠端套鞘部腸段的名字,例如回結型即回腸套入結腸內。80%以上的腸套疊為回結型,其他依次為回回型、盲結型、結結型、空空型。由於近端腸管的腸係膜亦套入遠端腸腔,係膜血管受壓致靜脈回流受阻、腸壁水腫,如不馬上複位,可因隨之發生的動脈血供不足致腸壞死。若不及時診治,患兒最終將死於膿毒血症。

  腸套疊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

 1、原發性腸套疊

  90%的腸套疊屬於原發性,套入腸段及周圍組織無顯著器質性病變。腸套疊可有一個起始點,隨著腸蠕動,其近端的腸管套入遠端的腸腔中。幾乎每個病人術中均可發現位於套入腸段頭部的腸壁淋巴結腫大。腸套疊一般好發於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腸炎後,50%以上與腺病毒和輪狀病毒感染有關,這也解釋了Peyer集合淋巴結腫大的原因,而腫大的Peyer集合淋巴結凸入腸腔可能正是激發腸套疊的誘因。

 2、繼發性腸套疊

  腸套疊起始點有明確病理異常的占2%~12%,包括:美克爾憩室、闌尾、息肉、腫瘤、過敏性紫癜導致的黏膜下出血、非霍奇金淋巴瘤、異物、異位胰腺或胃黏液、腸重複畸形等,其中美克爾憩室最為常見。患兒發病年齡越大,存在繼發性腸套疊的可能越大。

  囊性纖維化病人易發生腸套疊,且可能反複發作,故需多次複位。其可能原因為腸道分泌液濃縮以及糞石形成,多見於9~12歲兒童。

 二、發病機製

  腸套疊一般是近端腸管套入遠端腸管,若遠端套入近端(稱逆行性腸套疊)較罕見。絕大多數是單發性腸套疊,偶見多發性腸套疊同時發生者。

02小兒腸套疊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1、陣發性腹痛伴腹脹、嘔吐,病兒則呈陣發性哭鬧不安,麵色蒼白、出汗;

  2、血便,多為果醬樣血便,時為直腸指診指套帶血便;

  3、腹部可捫及臘腸樣腫塊,或活動、有壓痛,回一結腸型腫塊位於臍右上方而右下腹空虛感。

03小兒腸套疊有哪些典型症狀

  多見於肥胖健壯的2歲以內嬰幼兒,為突然發病,腸套疊可致腹部絞痛,表現為原先安靜的患兒突然出現明顯煩躁不適,可有全身強直,雙腿向腹部屈曲,表情痛苦,症狀突發突止;無法表達的小嬰兒則出現陣發性哭吵,發作間隙表現正常或安靜入睡,隨著病情進展,腹痛間歇可出現淡漠,嗜睡,常見嘔吐,開始為不消化食物,繼而吐膽汁樣物,嘔吐後可有全身扭動,屏氣表現,腸套疊初期,結腸蠕動增加,腸腔內壓升高,患兒排出少量正常糞便,後期糞便中出現血跡,隨之因腸缺血壞死而排暗紅色血塊或果醬樣大便。

04小兒腸套疊應該如何預防

1、飲食改變和輔食刺激

  嬰幼兒期為腸蠕動節律處於較大變化時期,易發生腸蠕動紊亂,且外界引起腸套疊的因素較多,如增添輔食或食物性質、環境、氣溫的改變,腸管本身疾病如腸炎等誘發腸蠕動紊亂而引起腸套疊

 2、局部解剖因素

  嬰幼兒回盲部較遊動,回盲瓣呈唇樣凸入盲腸,當回腸蠕動發生異常時,即可牽拉腸壁形成套疊

3、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

  引起回盲部集合淋巴結腫大因素:小兒腺病毒或輪狀病毒感染後,可引起末端回腸集合淋巴結增生,局部腸壁增厚,甚至形成腫物向腸腔突起構成套疊起點,加之腸道受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刺激,蠕動增強,導致發病

  4、免疫反應不平衡因素

  原發性腸套疊多發生於1歲以內,恰為機體免疫功能不完善時期,腸壁局部免疫功能易破壞,蠕動紊亂而誘發腸套疊繼發性腸套疊多因腸壁或腸腔內器質性病變,如腸息肉、腫瘤、腸壁血腫、梅克爾憩室、腸囊腫翻入腸腔,牽帶腸壁作為起點而引起腸套疊,發病率約占2%~5%

05小兒腸套疊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血液檢查外周血可有血象白細胞增高,也可正常;重症休克,脫水者可有水,電解質紊亂,代謝性酸中毒等,大便潛血試驗陽性。

06小兒腸套疊病人的飲食宜忌

  1、蘋果膳

  蘋果含鞣酸,有止瀉作用。蘋果一隻洗淨,蒸熟,食果肉或去皮搗成果泥食用,每次30~60克,每天3次。蘋果湯也是治療腹瀉的輔助飲料。將蘋果切碎加水250毫升和少量食鹽,也可再加5%糖,煎湯代茶飲,適用於1歲內的嬰兒。

 2、蛋黃膳

  將雞蛋煮熟後去殼和蛋白,用蛋黃放在鍋內小火熬煉取油,1歲內嬰兒每天一個蛋黃油,分2-3次服,3天為一個療程,治療腹瀉,並有補脾益胃止瀉作用;雞蛋黃加少許麵粉和薑絲所蒸出的雞蛋餅也有同等功效。

 3、栗糊膳

  用3-5個栗子,去殼搗爛,加水煮成糊狀,加糖調味後食用,每天2~3次,有溫中止瀉作用。

07西醫治療小兒腸套疊的常規方法

 1、治療

  如果患兒已有休克或腹膜炎症狀,或灌腸複位失敗,需行剖腹探查。術前應予胃腸減壓、靜脈輸液和預防性抗生素應用等。術中須探查是否存在誘發腸套的器質性病變。腸套疊複發率為2%~20%,其中約1/3發生於首次發病當天,大多數則在6個月內複發。複發者往往沒有固定套入部,同一病人可複發多次。手術複位或行腸切除者較少複發。與首次發病者比較,無手術治療史的複發腸套疊,灌腸複位成功率幾乎完全相同甚至略高。複發病人通常就診較早,症狀較輕,僅表現為不適和煩躁。需要注意的是,複發腸套疊應考慮存在腸道病變可能。胸腹部手術術後均有繼發腸套疊可能。患兒術後出現腸梗阻表現時,往往首先使人想到絞窄性腸梗阻,因此很少在再次探查術前明確腸套疊診斷。大多術後腸套疊發生於術後1個月內,平均10天左右。造影檢查有助於診斷,可表現為小腸梗阻。術後腸套疊多為回回型,需手術複位,但無需腸切除。

2、預後

  嬰幼兒原發性回結型腸套疊如能早期診斷,早期應用灌腸複位均可治愈。如病程超過1~2天尤其是已有嚴重脫水、中毒或休克等症狀,多需手術複位或腸切除,其病死率顯著提高,達2%~5%。

相關問答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