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痢疾大多是因為急性期治療不當,或有營養不良、佝僂病、腸寄生蟲病以及平素不注意飲食衛生等多種原因造成。常常表現為不典型的痢疾症狀,腹痛、腹瀉、腹脹等。當受涼或進食生冷食物,可引起急性發作,此時會腹瀉、腹痛和拉膿血便。時好時壞,雖然治療,效果也不佳,遷延不愈。
下痢時作時止,日久不愈,飲食減少,倦怠怯冷,嗜臥,每因飲食不當或起居不慎、感受外邪、過度勞累或思慮鬱怒而誘發。發作時,腹痛裏急,大便夾有粘液或見赤色,舌質淡,苔膩,脈濡軟或虛澀。
1、慢性遷徙性
主要表現為長期反複出現的腹痛、腹瀉、大便常有粘液及膿血,伴有乏力、營養不良及貧血等症狀、也可便秘腹瀉交替出現。
2、急性發作型
有慢性痢疾史,因進食生冷食物、勞累或受涼等誘因引起急性發作,出現腹痛腹瀉及膿血便,但發熱及全身毒血症症狀多不明顯。
3、慢性隱匿型
1年內有急性痢疾史,臨床無明顯腹痛,腹瀉症狀。
1、傳染源管理
病人應及時隔離徹底治療
2、切斷傳染源
搞好飲食、飲水衛生,搞好個人及環境衛生
3、保護易感人群
口服痢疾F2a型“依鏈株”活疫苗,他不能在腸粘膜呈繁殖而不致病,但砼刺激腸粘膜產生局部保護性抗體
急性細菌性痢疾血常規檢查可示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增多,慢性細菌性痢疾患者血常規可示輕度貧血。大便常規可見大量膿細胞和紅細胞,並有巨噬細胞,培養出致病菌是確診的關鍵;腸阿米巴病的新鮮大便可有阿米巴滋養體或包囊。熒光抗體染色法可提供快速診斷。
1、糯米
《本草綱目》雲:“糯米暖脾胃,止虛寒泄痢。”慢性久痢之人,多為脾胃虛寒所致,故尤宜食之。《經驗良方》載:“治下痢:糯穀一升,炒出白花,去殼,用薑汁拌濕,再炒為末,每服一匙,湯下,三服。”此法供虛寒久痢者食用,的確有效。
2、蕎麥
能寬腸消積,最宜慢性痢疾者食用。古時《簡便方》曾記載一案例:“肚腹微做作痛,出即瀉,瀉亦不多,日夜數行者,用蕎麥麵一味作飯,連食三、四次即愈。”
明代李時珍自己也有切身體會,他說:“予壯年患此兩月,瘦怯尤甚,用消食化氣之藥,俱不效,一僧授此而愈,轉用皆效。”
3、白扁豆
凡久痢久瀉之人均宜,急性瀉痢者亦宜。《藥性辨疑》指出:“扁豆,專清暑,故和中而止霍亂;極補脾,故治痢而蠲膿血。”可用白扁豆適量,炒黃,研末,每日3次,每次25~30克,濃米湯調服。
4、羊脊骨
能溫補脾腎之陽。對虛寒久痢之人,宜用羊脊骨500克,煨取濃湯,同糯米50~100克,煮稀粥溫熱服食。《本草綱目》中就曾介紹:“脊骨,補腎虛,通督脈,治腰痛下痢。”
5、野雞肉
性溫,味甘酸,有補中益氣的作用,慢性痢疾之人宜食之。《別錄》中早就指出:“主補中,益氣力,止泄利。”《食醫心鏡》中曾介紹:“治脾胃氣虛下痢,日夜不止,腸滑不下食:野雞一隻,如食法,細切,著橘皮、椒、蔥、鹽、醬調和作餛飩,煮熟,空心食下。”
6、烏骨雞
凡脾虛滑泄久痢者宜服之。《普濟方》介紹一種“烏雞煎”法,治噤口痢,亦治久痢:“烏骨雞一隻,去毛、腸,用茴香、良薑、紅豆、陳皮、白薑、花椒、鹽,同煮熟爛。飲食汁肉,使胃氣開。”
7、白鯗
或稱鯗魚,為黃魚的幹製品。能開胃、消食、健脾、補虛。據《菽園雜記》雲:“痢疾最忌油膩生冷,惟白鯗宜食。”《本草彙言》亦認為:“以謄白水煮爛食之,其性不熱不寒,不克不膩,能補能清,健利腸胃,為腸虛胃弱人必需用之,誠藥食中之良品也。”
8、鯽魚
功能健脾利濕,慢性久痢者宜食。可選用大鯽魚1000克,常法洗淨後,將大蒜瓣2枚,胡椒6克,陳皮10克,砂仁10克,蓽撥6克,以及蔥、醬油適量放入鯽魚肚內。如常法先將鯽魚煎熟,然後再加清水燉煮,到湯汁濃稠呈奶白色即可食用。
1、采用全身治療
如生活規律、適當鍛煉,避免過度勞累與緊張,進食營養易消化少渣無刺激的食物,積極治療並存的慢性疾病。
2、病原治療
抓緊做病原菌分離及細菌藥物敏感試驗,以助合理選擇應用有效抗菌藥物。
3、對症治療
針對腸功能紊亂可用鎮靜、解痙藥物。
4、飲食療法
鼓勵正常進食,要求飲食高熱量、高蛋白、低乳糖、低滲透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