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下腹> 小兒腹股溝斜疝

小兒腹股溝斜疝簡介

相關問答

  小兒腹股溝斜疝(indirect inguinal hernia)多因胚胎期睾丸下降過程中腹膜鞘狀突未能閉塞所致,新生兒期即可發病,是一種先天性疾病。男性多見,右側較左側多2~3倍,雙側者少見,小兒外科常見的疾病之一。

【詳情】

01小兒腹股溝斜疝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腹膜鞘狀突(Nuck管)未能閉鎖退化是小兒腹股溝斜疝的病理基礎。胚胎第5周時睾丸始基起源於中腎,位於腹膜後第2~3腰椎旁。第8周時睾丸形成,第12周中腎退化,此後睾丸隨胚胎的發育逐漸下降。第28周時睾丸引帶形成後,連接睾丸下極和陰囊之間,隨引帶的牽拉及腹腔內壓力的傳遞,睾丸亦隨之下降,穿過腹股溝管的內環口、外環口到陰囊,在內環口處隨睾丸的下降腹膜向外突出形成一憩室樣管狀突起,稱鞘狀突。正常情況下鞘狀突遠端包繞睾丸形成睾丸固有鞘膜,隨睾丸出外環口後,鞘狀突亦被牽拉至陰囊內。當睾丸下降完全後,鞘狀突均閉鎖退化。如果鞘狀突未完全閉合則可形成斜疝或鞘膜積液。女孩腹般溝管中含有圓韌帶,自子宮至大陰唇,在相當於男性胎兒睾丸下降時,亦有一腹膜鞘狀突,稱Nuck管,沿圓韌帶穿過腹股溝管降入大陰唇,閉合情況同男孩。因年齡不同,鞘狀突的厚薄亦有差異,新生兒時期極薄。
  腹腔內壓力增加及腹壁肌肉薄弱等,是腹股溝疝的促發因素。有人報告80%~90%的新生兒出生時腹膜鞘狀突尚未閉合,其關閉的時間和機製尚不明確,然出生後的新生兒斜疝的發生率並不高。因此認為鞘狀突的存在隻是發生腹股溝疝的基礎,仍有其他誘發因素如腹腔內壓力增加、腹水、早產嬰腹壁肌肉薄弱等,促使腹股溝疝的出現。有時在腹膜透析或側腦室腹腔引流後,可使以前無症狀的患兒,產生腹股溝疝或鞘膜積液。

02小兒腹股溝斜疝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小兒腹股溝斜疝可並發急性機械性腸梗阻,若形成絞窄性疝,腸管可壞死,發生腹膜炎,重者可致感染性休克。腸管嵌頓和絞窄是其最為嚴重的並發症,一旦發生腸管嵌頓,全身症狀重篤,可有膽汁性嘔吐、明顯腹脹等表現。疝入髒器呈黑色或暗藍色,病情進展迅速,嚴重者可有中毒症狀,如心動過速、核左移、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

03小兒腹股溝斜疝有哪些典型症狀

  小兒腹股溝斜疝多數在2歲以內發病,一般在生後數月出現症狀與體征,生後1月內甚至在出生後第1次啼哭時即發病者並非鮮見。最初主要表現是腹股溝區可還納性包塊,當哭鬧或其他原因致使腹內壓增高時,包塊可明顯增大,安靜、平臥、睡眠後包塊可縮小或完全消失,一般不妨礙活動,不影響小兒正常發育,除非發生疝內容物嵌頓。很少有痛苦不適,年長兒可自述有墜脹感。

  主要體征為腹股溝區可複性包塊,包塊大小不等光滑柔軟。包塊較小者,多位於腹股溝管內或由腹股溝管突出到陰囊起始部,呈橢圓形。大者可突入陰囊,致陰囊腫大。無論包塊位於陰囊內或精索處,其上界與腹股溝管、腹股溝內環均無明顯界限,似有蒂柄通向腹腔內。內容物多為腸管,用手輕輕向上推擠,包塊可還納腹腔,還納過程中有時可聞及腸鳴音。疝內容物還納後可觸及外環增大、鬆弛。刺激嬰幼兒哭鬧或囑年長兒咳嗽的同時,將手指伸入外環可感覺有衝擊感。以手指尖壓住腹股溝管內環處,包塊不能再膨出,移開手指後腫物再度出現。對繼往有腹股溝區包塊突出史就診時檢查並未發現疝塊的小兒,仔細檢查局部可發現患側腹股溝區較對側飽滿,疝內容物能墜入陰囊者其患側陰囊較對側大。將食指放在外環處在精索上方左右滑動時,可觸及患側精索較健側增粗,並有兩層絲綢摩擦的感覺。

  小兒嵌頓性腹股溝斜疝多在一陣劇烈哭鬧、咳嗽後,疝塊突然增大、變硬,不能回納並有觸痛。嵌頓的疝內容物以腸管居多,嵌頓後可出現腹痛、腹脹、嘔吐、停止排氣排便等梗阻的症狀。就診較晚已發生絞窄者,陰囊可有水腫、發紅、皮溫增高、觸痛等表現。並且有體溫升高、白細胞增高、水電解質失衡和酸堿平衡紊亂、中毒性休克等全身表現。

04小兒腹股溝斜疝應該如何預防

  小兒腹股溝斜疝多數疝氣無法被防止,但是有可能減少疝氣反複發作以下建議可幫助減少疝氣的複發:

  1、保持健康體重,避免過度喂養造成嬰幼兒肥胖

  2、平常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大於3個月的孩子可以適當增加菜湯、碎蔬菜的攝入改善大便的通暢性

05小兒腹股溝斜疝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小兒腹股溝斜疝的一般病症,常規檢查均正常,但如並發全身中毒症狀,可有感染性血象、白細胞顯著增高、血小板減少等。本病可做B超檢查,明確腹股溝處腫塊性質。患者也可做透光試驗和X線片檢查,以助診斷和鑒別診斷。

06小兒腹股溝斜疝病人的飲食宜忌

  小兒腹股溝斜疝飲食方麵要做到規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為主。選擇營養價值高的植物或動物蛋白,如牛奶、蛋類、魚類、瘦肉、各種豆製品等,還有富含維生素,營養價值高的各種新鮮蔬菜、瓜果等。如果是母乳喂養,母親要注意以上飲食。

07西醫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的常規方法

從理論上講,小兒腹股溝疝有自愈的可能,臨床上也見到少數自愈的病例,但等待自愈是不可取的,此病的治療有非手術和手術兩種方法。

一、非手術療法

1、疝帶療法:是應用疝帶壓迫內環和腹股溝部,進而阻止疝內容物疝出,等待腹膜鞘狀突在出生後繼續閉塞,以期增加疝“愈合”的機會。

此法多用於嬰兒,但對較大的疝或年齡在3、4個月以上的小兒,治愈疝的可能性極小。而且嬰幼兒棉紗束帶或疝帶不易固定,易被尿液糞漬浸汙,並可壓迫或擦傷皮膚。長期使用不僅使疝囊頸經常受到摩擦變得肥厚堅韌而增加嵌頓疝的發生率,甚至影響睾丸血運或導致腹股溝管局部粘連進而增加手術困難和並發症。對6個月以內的嬰兒或有嚴重疾病不宜手術者,可采用疝帶治療。

疝帶固定時須注意有無疝內容物疝出及鬆緊是否適宜。單側疝先固定患側,雙側疝可先後固定兩側。佩戴該疝帶後,患兒可下地隨意行動,不妨礙大小便,若有汙染應及時清洗。如佩戴不合適或有疝內容物疝出,須重新固定。每天鬆解、清洗臀部後再佩戴。

疝帶固定時間新生兒、嬰兒一般2~3周,不再有疝內容物疝出即視為痊愈,如再疝出,繼續佩戴、固定1個月,重複檢查。1歲以上小兒2~3個月,鬆解疝帶約1周未疝出即為疝已閉合,如仍有疝出時,可再固定。年齡較大兒童,如伴有腹肌薄弱、疝環大,固定3~4個月後仍有疝出者,宜轉手術治療。

2、嵌頓疝手法複位:由於小兒腹股溝管短,腹肌薄弱腹股溝管所受腹肌壓力小,疝囊頸和內環較成人鬆軟,外環口纖維組織亦較幼嫩,血管彈性好等解剖和生理特點,嵌頓後往往僅發生靜脈回流受阻,而動脈血流受影響小,疝內容物從被嵌頓到壞死的病理進程比較緩慢,有利於實施手法複位。再者,嵌頓後疝囊周圍組織水腫致使解剖關係不清,使原本就菲薄易撕裂的疝囊壁更加脆弱,增加了手術的難度。故對嵌頓12h以內者,一般不急於手術,可試行手法複位。

但對下列情況應視為手法複位的禁忌:嵌頓已超過12h者;試行手法複位治療失敗者;新生兒嵌頓疝,難於判斷嵌頓時間者;局部或陰囊紅、痛明顯者;已出現便血等絞窄征象者,或全身情況差,出現嚴重脫水和酸中毒、腹膜炎體征者嵌頓的疝內容物為實質性髒器,尤其女嬰嵌頓疝內容物常為卵巢和輸卵管,複位困難且易致其損傷者。

二、手術治療

目前認為,手術是治療腹股溝疝的最好方法。隨著小兒年齡的不斷增長,疝塊逐漸增大,可隨時發生嵌頓、絞窄,影響睾丸發育,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從原則上講,腹股溝斜疝確診後均應早期手術治療為宜,常見手術方法如下。

1、疝囊高位結紮術:嬰幼兒腹股溝管短,不切開外環即能高位結紮疝囊。故通常取患側腹直肌外緣下腹皮橫紋處切口,或患側恥骨結節外側、外環體表投影處小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筋膜,顯露精索後切開提睾肌,在精索內前方找到疝囊。切開疝囊探查後將其橫斷,近端分離至疝囊頸部,荷包縫合或“8”字貫穿結紮,去除多餘的疝囊,遠端任其開放。止血後分層縫合切口並重建或縮窄外環。由於腹膜鞘狀突未閉塞或閉塞不全及腹壓增高是小兒腹股溝斜疝的主要發病原因,腹壁薄弱並非其主要病因,隻要在疝囊頸部高位結紮即可治愈。尤其嬰幼兒,疝囊高位結紮術是最常用的療法。

2、經腹腔疝囊離斷術(LaRaque術):取患側腹直肌外側緣下腹橫紋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筋膜並逐層分離肌肉,在內環上方橫行切開腹膜,顯露內環。在內環下後方橫行切斷腹膜,使內環上下切線相連、疝囊與腹腔完全離斷,分開精索血管及輸精管,用絲線連續縫合腹膜(疝囊曠置、留在腹腔外),然後按層縫合切口。該手術尋找疝囊、高位結紮疝囊容易,無疝囊結紮位置低之弊端。但該方法較前一方法對局部和腹腔侵襲性大,有引起腹腔粘連之虞。故僅適用於常規腹膜外途徑難以找到疝囊的小型嬰幼兒疝和(或)複發疝。

3、Ferguson疝修補術:適用於需要加強腹股溝管前壁的巨大疝伴有腹壁薄弱者。

4、雙側疝手術:多一期手術處理,可選用橫貫兩側外環的一字形切口或兩側分別作切口行疝囊高位結紮手術。若需行雙側疝修補術者,應在兩側分別作斜切口實施手術。

相關問答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