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下腹> 小兒直腸脫垂

小兒直腸脫垂簡介

相關問答

  直腸脫垂(rectal prolapse)指肛管、直腸外翻而脫垂於肛門外。直腸脫垂可分為隱匿性脫垂(內脫垂)、粘膜脫垂和完全性脫垂。隱匿性脫垂不涉及肛管,常是完全性脫垂的早期表現。粘膜脫垂僅累及粘膜,而肌肉層位置正常。完全性脫垂是一種涉及肛管的直腸套疊。

【詳情】

01小兒直腸脫垂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小兒直腸脫垂可分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兩種。僅有黏膜脫出者稱為不完全性脫垂,直腸各層同時翻出者稱為完全性脫垂。本病發生脫肛主要有三個重要因素:

 一、全身因素

  營養不良,坐骨直腸窩內脂肪消失,使直腸失去周圍支持固定作用,括約肌群收縮力也減弱,直腸容易自肛門口脫出。

二、局部組織解剖因素

  1、骶骨彎曲度未形成:嬰幼兒骶骨彎曲度未形成骨盆向前傾斜不夠,直腸呈垂直位,與肛管處於一條直線上。腹腔內向下的壓力增加時,直腸無骶骨的支持,壓力直接作用到肛管上,易於向下滑動。

  2、周圍肌肉支持力弱:肛提肌和骨盆底部肌肉的支持力較弱。

  3、黏膜鬆弛:直腸黏膜附著在肌層上較鬆弛,黏膜易自肌層滑脫。

三、促成因素

  任何情況使腹內壓長期增高或突然增高,均可促成直腸脫垂。如經常便秘腹瀉、百日咳、包莖及膀胱結石、長期慢性咳嗽等疾患,常是脫肛的誘因。有些疾病(如腰骶部脊髓脊膜膨出)或損傷(包括意外和手術損傷)造成括約肌及直腸周圍肌肉功能或神經功能障礙者,直腸失去支持,腹壓增高即可發生直腸脫垂。

02小兒直腸脫垂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小兒直腸脫垂可並發絞窄性直腸脫垂和嵌頓以及直腸狹窄。脫出於肛門外的直腸受到括約肌的夾持,靜脈回流受阻,體積不斷增大,直至動脈血管被壓閉無法送回肛門內。嵌頓後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感染,患者出現裏急後重、肛門墜脹明顯等症狀。此時感染多局限在肛門局部,如果治療不當,容易引起感染擴散,引起黏膜下、肛周或坐骨直腸窩膿腫。

03小兒直腸脫垂有哪些典型症狀

  小兒直腸脫垂初期排便時有黏膜自肛門脫出,便後自動縮回,反複發作後,每次便後均須用手托回,並常有小量黏液。如哭鬧、咳嗽、用力時,腸即脫出。如直腸全層脫出後很久未能複位,即可發生充血、水腫、潰瘍、出血,以致複位困難,有時也可嵌頓。腸管呈紫黑色,局部腸管血運障礙,即使再複位也容易發生直腸狹窄。

04小兒直腸脫垂應該如何預防

  本病是先天性和後天性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增強小兒體質,保證合理營養,促進小兒生長發育是主要預防手段,具體情況如下

  1、要及時治療腹瀉以及感染性腸炎、慢性痢疾等疾病,對兒童腹瀉及痢疾要尤其重視

  2、多食蔬菜,防止便秘

  3、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忌久蹲茅廁,用力排便

  4、應積極預防和治療百日咳、慢性氣管炎、肺氣腫等

  5、要適當注意休息

  6、經常作提肛運動,以增加肛門括約肌的功能

  總之,直腸脫垂形成的原因多種多樣,在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對預防該病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05小兒直腸脫垂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小兒直腸脫垂的患者一般血、尿、便常規檢查均正常。必要時可做肛門鏡檢查確認。病人下蹲後用力摒氣,使直腸脫出,部分脫垂可見圓形、紅色、表麵光滑的腫物,粘膜皺襞呈“放射狀”。脫出長度一般不超過3cm,指診僅觸及兩層折疊的粘膜。直腸指檢時感到肛管括約肌收縮無力,囑病人用力收縮時,僅略有收縮感覺。若為完全性直腸脫垂,表麵粘膜有“同心環”皺襞。脫出較長,脫出部分為兩層腸壁折疊,觸診較厚。直腸指檢時見肛門口擴大,感到肛管括約肌鬆弛無力。當肛管並未脫垂時,肛門與脫出腸管之間有環狀深溝。

06小兒直腸脫垂病人的飲食宜忌

  小兒直腸脫垂患兒不要吃太油膩、太刺激的食物,多注意生活調養。有習慣性便秘或排糞不暢的患兒,平時要多食含纖維素多的蔬菜、水果,保持糞便柔軟,排便時不要太用力或蹲廁過久。

07西醫治療小兒直腸脫垂的常規方法

  小兒直腸脫垂是先天性和後天性因素相互作用所致,表現為肛管、直腸外翻而脫垂於肛門外,針對臨床表現它的治療方法如下。

 1、保守治療

  如脫肛繼發於腹瀉、便秘、膀胱結石等,這些疾病治愈後,脫肛常可自愈。在治療期間須全麵改善小兒的生活習慣,提高營養,培養定時的大便習慣(排便時間不能太長)。脫肛患兒關鍵在避免蹲位排便,排便時盡量不使髖關節屈曲。小嬰兒可取直著大腿姿式把屎把尿,大孩子可以坐高盆(或將盆置板凳上)排便,或采取側臥或仰臥排便。這樣可使直腸不易脫出,如此堅持1~2月可痊愈。排便後直腸脫出時,應即時用手法複位。複位後腸又立刻脫出或平時一直脫出在外者,則於複位後用紗布疊成厚墊壓住肛門,然後用膠膏將兩臀部拉緊粘牢。並囑小兒臥床休息1~2周,堅持臥床排便,肛門直腸不再脫出後,再堅持半蹲排便,1~2月後多可痊愈。

 2、注射療法

  將藥液注射到直腸黏膜下層,使黏膜與肌層粘連,或將藥液注射到直腸周圍,使直腸周圍組織經藥液刺激與直腸產生粘連而使直腸固定,不再脫垂而痊愈。如用藥過量或用刺激性過大的藥物,易引起黏膜壞死,也可因注射不當引起感染、膿腫、直腸壁壞死等並發症,故在應用注射療法時應慎重。直腸周圍注射多采用的藥液有0.5%~1.0%普魯卡因、95%乙醇溶液、5%魚肝油酸鈉等。直腸黏膜下注射的藥液有5%碳酸甘油或30%鹽水溶液,注射部位為直腸兩側和骶前部位。每次選擇2個部位,治療期間仍應堅持臥位或高坐位排便。一般僅須注射1次即可痊愈,少數病例7~10天後須重複注射1次。

3、手術治療

  不能複位的嵌頓性脫肛或脫出腸段發黑壞死者,可局部熱敷,用抗生素濕敷,插入肛管排氣洗腸,待其自行恢複或脫落。否則須切除脫出部,邊切邊縫,或用電刀切除,出血量均較多,並且術後感染與狹窄的機會很大。肛門括約肌鬆弛或收縮無力者,脫垂部分切除後仍可複發,如脊膜膨出術後形成的脫肛,須作肛門括約肌成形術。患者還可用銀絲箍繞在肛門周圍的皮下組織內,稱肛門周圍箍繞術。對一些嚴重的直腸脫垂患兒,根據其具體情況可考慮行直腸懸吊術,或經骶肛提肌緊縮等手術。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