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下腹> 先天性肛門閉鎖

先天性肛門閉鎖簡介

相關問答

  先天性肛門閉鎖症又稱鎖肛、無肛門症。該病是先天性疾病。嬰兒出生後即肛門、肛管、直腸下端閉鎖,外觀看不見肛門在何位置。

【詳情】

01先天性肛門閉鎖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1、這要從胚胎的發育說起。胚胎早期,胎兒的肛門和直腸沒有分開,直腸和膀胱又連通在一起,共同形成了一個腔,叫泄殖腔。當胚胎發育到第七周時,中胚層向下生長,將直腸與尿生殖竇分開,直腸向會陰部發展,尿生殖竇則形成膀胱、尿道或陰道。到第九周時,直腸向下伸延,穿通骨盆膜和肛門膜與原始肛門相連通,形成直腸肛門。在這個時期因某些原因,骨盆膈膜或肛門膈膜不能被直腸穿通,就形成了肛門先天性閉鎖症,這樣的嬰兒就沒有肛門,通常稱之為鎖肛。

  2、先天性肛門閉鎖症是常見的肛門畸形疾病。

  3、若直腸與尿生殖竇沒有分開,則會形成先天性直腸尿道瘺或直腸陰道瘺。而鎖肛症常合並直腸尿道瘺、直腸陰道瘺。

  4、目前來說,致病原因不詳。發生概率為1/4000。

02先天性肛門閉鎖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患兒可能並發有直腸尿道瘺、直腸陰道瘺,大便則會從尿道或陰道排出,此類新生兒不會導致死亡。但若糞便的異常排泄沒有被注意,尿道或陰道存留糞便過多,可引起膀胱炎、腎盂腎炎、陰道炎等。

03先天性肛門閉鎖有哪些典型症狀

  1、本病主要表現為嬰兒出生後無胎糞排出,哭鬧不安,腹脹、嘔吐,不見肛門。一些患兒同時合並有直腸尿道瘺和直腸陰道瘺,除以上症狀外還出現胎糞由尿道或陰道排出,尿液混濁。

  2、對本病的診斷,主要根據患兒哭時隨著腹壓的增高或降低,會陰部也隨著凸起或凹陷。用一手輕壓迫下腹部,一手觸摸會陰部,則有波動感。若將患兒臀部抬高,肛門部扣診呈鼓音。X線可幫助進一步確診。

  3、先天性肛門閉鎖新生兒出生後無胎糞排出,喂奶後腹部膨脹,出現嘔吐,繼爾皮膚幹癟、消瘦,若出現這種症狀,即應考慮鎖肛症,若發現和治療不及時,則易導致腸梗阻,腸壞死,致新生兒死亡。

  4、若患兒並發有直腸尿道瘺、直腸陰道瘺,大便則會從尿道或陰道排出,此類新生兒不會導致死亡。但若糞便的異常排泄沒有被注意,尿道或陰道存留糞便過多,可引起膀胱炎、腎盂腎炎、陰道炎等。

  5、若患兒是先天性肛門直腸狹窄,則可表現為頑固性便秘,排便疼痛,啼哭,便極細,量少,腹部脹痛,消化不良,消瘦。

  6、新生兒的鎖肛症,常常被忽視,因此,在新生兒出生後,要予以全麵的體檢,並注意觀察排便情況,以防止發生新生兒死亡。

04先天性肛門閉鎖應該如何預防

  先天性肛門閉鎖屬於先天性疾病,發病原因不明,發病機製尚不明確,目前尚無有效的預防措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防止並發症的發生

05先天性肛門閉鎖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本病主要表現為嬰兒出生後無胎糞排出,哭鬧不安,腹脹、嘔吐,不見肛門。一些患兒同時合並有直腸尿道瘺和直腸陰道瘺,除以上症狀外還出現胎糞由尿道或陰道排出,尿液混濁。同時結合以下檢查結果進行診斷。
  1、直腸指診。
  2、超聲波。
  3、穿刺。

06先天性肛門閉鎖病人的飲食宜忌

  一、宜手術早期禁食

  1、宜吃流質或者軟食。

  2、宜吃膠原蛋白豐富的食物。

  二、忌吃發物的食物

  1、忌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2、忌吃油膩的食物以及油炸食物。

07西醫治療先天性肛門閉鎖的常規方法

  1、本病的治療主要是手術,如隻有肛膜遮蓋者,可行前後縱切口或十字切開,將薄膜剪去,再用食指伸入擴張;如有纖維帶者,可將其纖維帶切除;如肛膜較厚者,可切開皮膚和直腸,將直腸粘膜下牽,與皮膚縫合。術後擴肛,每周2~3次,直至肛門無狹窄為止。

  2、由於肛門閉鎖是先天直腸肛門發育不良造成的,出生後通過手術人造肛門,其局部的肛門括約肌不會象正常人那樣健全,或是括約肌薄弱無力,或是括約肌缺失。所以,術後大多數孩子在有肛門狹窄的同時,又伴大便失禁,尤其是稀便控製不住,經常有糞便汙染內褲。另外,由於手術時將直腸粘膜直接與肛門皮膚縫合,而沒有一段“肛管”,所以還常伴有腸粘膜外翻,外翻的腸粘膜受到摩擦和糞便汙染後會出現炎症反應,可有粘液血便,肛周皮膚出現濕疹等現象。因此,這類孩子在生活護理上一定要勤洗勤換,積極治療其並發症。對先天性肛門閉鎖的治療,均以為主。

  3、二是先在腹部作一個人工肛門,等小兒長到1~2歲,再作切開腹部或骶尾部的直腸肛門吻合術。

  4、三是用自動間歇電磁吸引治療鎖肛。即作乙狀結腸造瘺(即人工肛門)後,把適當的圓柱狀鐵塊(直徑在約0。5cm)送入直腸盲段,然後用間歇性磁力吸引裝置在體外肛門部位進行吸引,使直腸由高位逐漸下降到低位時,再作低位切開肛門成形術。該方法創傷小,並發症少,肛門失禁等後遺症較少。

  5、隻要治療及時、得法,鎖肛症一般不會導致新生兒死亡。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