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1、遺傳易感性近來研究發現DN有家庭聚集現象,在2-DM,有關文獻報道則更多,無論是在1-DM或2-DM患者,如果先證病例並發DN,他的兄弟姐妹患DM後DN的發生率要明顯增高,即使血糖控製很差,1-DM患者僅有35%最終發展為終末期DN,即使是嚴格控製血糖接近正常(包括DCCT研究)已經證明可明顯改善或預防DN,但亦不能完全防止DN的發生與發展,因此目前已經有線索提示DN具有遺傳易感性。
(1)易感模式:目前推測DN的易感模式有3種:
①主要基因效應(majorgeneeffect):指由於某一種主要基因多態性(或突變)與血糖控製不良之間相互作用而發生DN,
②平均基因效應(moderategeneeffects):指由於幾種基因多態性(或突變)共同與血糖控製不良之間相互作用而發生DN,這幾種疾病等位基因獨立地發生作用,並且出現相加作用,至於這些等位基因的作用所產生的總體效應,則要看它們在人群的出現頻率;如果在人群的出現頻率相類似,則它們每個所產生的作用較平均;如果某個基因出現頻率較高,這個等位基因則產生主要基因效應,而其他幾個等位基因則產生微小基因效應,
③多基因效應(polygeniceffects)或微小基因效應(minorgeneeffects):指由於許多基因多態性(或突變)共同與血糖控製不良之間相互作用而發生DN,每個等位基因對DN遺傳易感性隻發揮微小作用。
(2)易感基因:已經有許多作者在尋找DN的易感基因,而且亦發現了幾個可能的候選基因,但尚未得出一致得結論,尋找DN易感基因在1-DM研究的較多,多數研究均證明血管緊張素Ⅱ1型受體(angiotensinⅡtype-1receptor,AT1R)的基因多態性(或突變)頻率在DN患者要顯著高於無合並DN的患者,認為它可能發揮主要基因效應,至於血管緊張素原(angiotensinogen,AGT)基因及血管緊張素轉化酶(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ACE)基因多態性(或突變)與DN的關係尚未得出一致得結論,在研究主要基因效應及微小基因效應方麵,傳播不平衡實驗(transmissiondisequilibriumtest,TDT)較病例對照研究具有很高的特異性,有人利用TDT方法來研究AGT及ACE基因多態性(或突變)與DN的關係,發現它們與DN有關,認為可能發揮微小基因效應,在2-DM,一個大型的Pima印第安人家族研究發現AT1R基因多態性(或突變)頻率在DN患者要顯著高於無合並DN的患者,認為它可能發揮主要基因效應;但是在其他人群研究沒有發現一致的結果,另外,對AGT,ACE,激肽及心房鈉尿肽醛糖還原酶等基因多態性(或突變)頻率與DN關係的研究亦未得出一致的結論,由於2-DM並發DN患者的父母不少已不在人世,因此利用TDT進行家族研究較困難,故亦不能確定這些基因是否是發揮微小基因效應。
2、高血糖DN的發生,發展除了與遺傳有關外,高血糖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均顯示嚴格控製血糖可顯著降低發生DN的危險性,高血糖又是如何導致DN,這一點尚未完全闡明,但是許多研究顯示,高血糖可激活腎髒許多局部內分泌激素(或細胞因子),目前的研究發現這些物質與DN的發生發展有密切關係,當然DN的發生機製還包括血液流變學異常,紅細胞帶氧功能障礙,山梨醇旁路亢進等因素,不過這些因素或多或少與腎髒局部內分泌激素(或細胞因子)有關。
(1)腎素血管緊張素係統(reninangiotensinsystem,RAS):研究發現DM大鼠腎組織中(angiotensinⅡ,ATⅡ)水平明顯增高,腎組織中AT1R表達亦明顯增加,而且臨床及實驗研究均證明應用ACE抑製劑能有效預防DN的發生與發展。
(2)腎髒局部生長因子:研究發現多種腎髒局部生長因子均與DN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如胰島素樣生長因子,血小板源生長因子及轉化生長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等,它們可刺激腎係膜細胞增殖,係膜外基質沉積增加,其中TGF-β1研究較多,有研究顯示DM大鼠腎組織中TGF-β1表達明顯增加,重要的是應用ACE抑製劑後又可明顯下降,因此,認為其在DN發病中可能起著關鍵性作用。
(3)內皮素(endothelin,ET):ET具有強烈的收縮血管作用,其中以ET1作用最強,目前已知它可刺激腎係膜細胞增殖,實驗研究發現DM大鼠腎組織中ET1及其受體表達均明顯增加,而且應用ET1受體拮抗藥可防治,DN,另外,體外研究顯示TGF-β1可增加腎小管細胞ET1表達。
(4)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NO具有強烈擴張血管作用,它是在NO合成酶(NOsynthase,NOS)作用下由L-精氨酸作供體合成的,NOS有2種,結構型NOS及誘導型NOS(inducibleNOS,iN-OS),DM大鼠早期腎組織中iNOS表達及NO含量增加,認為可能與早期的腎血流量增加有關,在DM大鼠後期的腎組織,iNOS表達無明顯增加,結構型NOS表達及NO含量均明顯下降,有人以L-精氨酸治療DM大鼠可預防DN的發生,而長期應用NOS抑製劑則可加速DM大鼠的腎小球病變,提示NO可防止DN的發生與發展,上述研究提示,NO可保護DM大鼠後期的腎小球病變,同時有許多研究顯示腎組織NO與ATⅡ及TGF-β1之間可相互調節。
二、發病機製
1、腎小球硬化症有結節樣硬化和彌漫性硬化兩型,前者為典型的Kimmelstiel-Wilson(K-W)損害,約見於半數患者,這種病變出現在腎小球周邊部毛細血管襻,對糖尿病腎病的診斷具有特異性,後者更多見,但非糖尿病腎病所特有。
2、血管損害表現為動脈硬化,入球和出球小動脈壁均有玻璃樣變性,有別於非糖尿病的高血壓患者所見,
3、腎小管-間質損害包括腎小管上皮細胞退行性變性,小管萎縮,間質水腫,纖維化以及細胞浸潤。
小兒糖尿病腎病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糖尿病並發腎病綜合征後,可因大量蛋白尿致低蛋白血症,引起顯著水腫,可發生高膽固醇血症,機體抵抗力低下,常並發感染,可發生高血壓,腎功能減退,晚期出現腎功能不全,終致發展到尿毒症。
一、主要臨床表現
1、蛋白尿:是糖尿病腎病的第一個臨床表現,初為間斷性,後轉為持續性,用放免法測定尿中白蛋白或微白蛋白,可較早診斷蛋白尿,對控製病情有益。
2、水腫:糖尿病腎病發生水腫時多由於大量蛋白尿所致,此階段表明已發展至糖尿病腎病後期,多伴有GFR下降等腎功能減退的臨床表現,提示預後不良。
3、高血壓:出現較晚,到糖尿病腎病階段時血壓多升高,可能與糖尿病腎髒阻力血管的結構和功能的改變有密切關係,此外,水鈉瀦留也是高血壓的因素之一,高血壓能加重腎髒病變的發展和腎功能的惡化,因此控製高血壓至關重要。
二、一般可分為5個階段
1、功能改變期:早期腎髒肥大和高濾過,高灌注率,此期重點是控製血糖。
2、結構變化期:患病2~5年時,腎髒開始發生結構改變,劇烈運動時出現蛋白尿。
3、早期腎病:病程5~15年時,30%~40%進展到此期,蛋白尿有所加重,腎功能開始減退。
4、糖尿病腎病期:患病10~30年時出現大量蛋白尿,伴水腫和高血壓,腎功能亦惡化。
5、尿毒症期:即終末期腎階段(簡稱ESRD),需透析或腎移植維持生命。
小兒糖尿病腎病應該如何預防:
1、預測指標
1型糖尿病的預防研究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測ICA的方法用JDF單位標定於1989年瑞典人報道405例新診1型糖尿病病人與年齡,性別相匹配的32l正常人測血中ICA,病人的陽性率為96%(389/405),對照為2.8%(9/321),隨訪2年,對照組9人中2人發生糖尿病,其餘7人的ICA均〈40JDF單位,以後均轉為陰性,Joslin-Sacramento從1983年開始對8000名1型糖尿病病人的一級親屬測ICA和(或)IAA,親屬中16/1723(0.9%)陽性,隨訪2年兩人發生糖尿病,後來對於ICA和(或)IAA陽性的人進行標準化的靜脈葡萄糖耐量試驗(IVGTT),測注射葡萄糖後1min和3min的胰島素,若胰島素值小於正常值的5%時,預示將在3年內發生糖尿病,近些年由於GAD的測定又成為預測的指標
2、預防性治療
對於發現的高危人群(一級親屬)中ICA和(或)GAD陽性的人在歐洲和美國已開始大規模的用煙酰胺或胰島素用於預防性的治療研究,德國有一項國際試驗,用煙酰胺預防〈12歲兒童的1型糖尿病的預防研究稱DENIS計劃在進行,由於動物試驗發現胰島素可以延緩糖尿病的發生,美國開展一項稱為DPI-Ⅰ試驗研究,對發現有1型糖尿病的高危人後,將其分為2組分別用口服或注射胰島素進行預防的研究,結果尚需等待,總之由於對1型糖尿病發病機製研究的進展,可能使1型糖尿病的預測和預防的方法將會有更大的進展,期望能取得好的結果
1、尿微白蛋白測定:又稱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albuminexcretion,UAE),多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聯免疫法,在安靜休息狀態下,正常人應〈20μg/min(30mg/d),在20~200μg/min稱為微白蛋白尿,即可認為DNⅢ期,診斷早期糖尿病腎病的標準是6個月內3次檢查,每次間隔1個月以上,其中2次尿白蛋白排泄率在20~200μg/min,有人認為取晨尿做微白蛋白測定,以每克尿肌酐為基數,30~300mg/g即為Ⅲ期DN,此外,筆者認為尿β2-微球蛋白在DN早期(尿蛋白常規陽性之前)已明顯增高,也可作為輔助診斷方法之一,但多數學者認為其正確性不如UAE。
2、尿轉鐵蛋白:轉鐵蛋白和白蛋白的分子量相近,腎小球濾過膜機械屏障對它們都不起作用,糖尿病腎病早期,由於濾過膜靜電屏障出現缺陷,故可出現尿白蛋白排泄增加,但尿轉鐵蛋白所帶的負電荷明顯少於白蛋白,因而更容易通過帶負電荷的腎小球濾過膜,故有學者認為尿轉鐵蛋白可作為早期糖尿病腎病的診斷標準,且優於尿白蛋白。
3、視黃醇結合蛋白:是一種低分子蛋白(分子量2.1萬),遊離的視黃醇結合蛋白很快被腎小球濾過,並在腎近曲小管重吸收而分解,正常人尿中含量很少,它被人們認為是腎小管損害的靈敏指標,能反映早期腎小管的損害,有學者觀察到,在糖尿病患者,當尿白蛋白排泄率正常時,尿視黃醇結合蛋白排泄就較正常人增多,可作為早期糖尿病腎病的診斷指標,常規做B超,心電圖,X線檢查和眼底檢查等,DM視網膜病變與腎病變同屬微血管病變,常同時發生,因此,病人已有DM視網膜病變必須考慮到DN。
小兒糖尿病腎病患者飲食建議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多以清淡食物為主,注意飲食規律。2、根據醫生的建議合理飲食。3、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一、治療
1、內科保守療法:關鍵是早期控製糖尿病,對防止腎病變進展有助。
(1)降壓藥物的應用:β-阻滯藥,鈣拮抗藥,轉化酶抑製藥(如卡托普利等)均可選用,有報道噻嗪類利尿劑對本病治療有不良作用。
(2)對症及支持療法:包括供給足夠的熱卡,必需氨基酸的應用等。
(3)胰島素:由於需要量減少,主要是由於腎功能惡化,排出量及滅活量均減少,故用量適當減少。
(4)抗凝治療:針對糖尿病人的凝血機製,采用抗凝劑(如肝素等)治療。
2、透析療法:可提高病人的存活率,有的作者比較了持續不臥床腹膜透析(CAPD)及血液透析,認為對本病前者優於後者。
3、腎移植:自1969年起開始有報道,但有的作者發現本病腎移植後泌尿係合並症多,包括輸尿管壞死,膀胱漏尿,神經性膀胱等。
二、預後
本病預後不良,如出現大量蛋白尿者(>3gm/d),多於6年內死亡;間斷出現蛋白尿者,存活可超過10年;無蛋白尿者不發生腎功能衰竭,高血壓可加速腎功能衰竭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