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性內斜視主要發病原因可能與融合功能失調以及中樞神經係統病患有關。
1、融合功能失調:人類依賴大腦的矯正融合反射功能來維持雙眼視軸平行,通過外融合力克服內隱斜,通過內融合力克服外隱斜。根據多數學者的測量,人們均有不同程度的隱斜,眼位經常有輕度偏離平行位置的傾向。此時外界的物像,將投射到雙眼視網膜非對應點上。內隱斜者,外界物像投射於鼻側視網膜而引起同側複視。外隱斜者,外界物像投射於顳側視網膜而引起交叉複視。為了避免此種視覺上的紊亂,機體利用矯正性融合反射機製對眼位加以適當調整,以保持雙眼正位。一般情況下內融合力大於外融合力,因某種原因如精神或心理因素、外在環境及內在環境等因素,破壞了雙眼眼外肌的平衡,引起了外融合力的減弱,不足以克服內隱斜,致使內隱斜變成間歇性或恒定性內隱斜。這種外展不足,表現在複視像看遠大於看近,斜視度看遠也大於看近。Burian正是應用這種融合機製來解釋遭到人為破壞(如在治療屈光參差性弱視,遮蓋一眼後或一眼因患病或受傷後失去視力者)引起的急性內斜視及Franceschetti型急性內斜視的發病。而對Bielschowsky型急性內斜視認為與近視有關,由於近視眼未經矯正,看書時離書較近,引起內直肌的張力增加,而外融合力不能控製內直肌的張力,同時另一種代償性的、平日用以克服內隱斜、使輻輳鬆弛的神經支配力量減少,故引起內斜視。
同理,因內融合力失調,不能克服外隱斜,引起外直肌的張力增加以致表現為間歇性外斜視或恒定性外斜視。
2、中樞神經係統疾病:一般認為急性共同性內斜視多屬良性,不伴有中樞神經係統的疾病,但目前已肯定中樞性原因所致的ACS。Williams曾報道6例3~10歲兒童患腦瘤引起的ACS。崔國義於1988~2001年共收治急性共同性內斜12例,其中1例4歲患兒為小腦腫瘤所致。內斜視發生年齡3.1~10.4歲,ACS是首發體征。內斜度是15°~35°,視遠和視近其斜角無明顯改變,向左、右注視和遮蓋左眼用右眼注視或遮蓋右眼用左眼注視斜角亦無變化。3例遠視力矯正後,內斜無變化;3例有眼球震顫;2例雙側輕度麵癱。磁共振或CT檢查發現4例小腦星形細胞瘤,1例小腦成神經管細胞瘤,1例經活檢證實為橋腦神經膠質瘤。其中2例有輕度腦積水,恢複正常顱內壓後ACS沒有消除。4例進行了斜視矯正術,無1例獲得融合功能者。作者認為,急性共同性內斜視偶可伴有中樞神經係統腫瘤,腦積水在某些病例中也起作用,但隻是暫時的。由於ACS多屬良性經過常被誤診,因此凡有眼球震顫和經適當的外科手術或戴鏡後斜視不能矯正的ACS患者,應及時進行神經係統的詳細檢查,以免漏診或誤診。關於腦瘤引起ACS的機製目前尚不清楚。
急性共同性外斜視的發病,除遮蓋引起外,多與腦部疾患有關,如腦腫瘤摘除後、外傷後施行的開顱術後、蝮蛇咬傷、由糖尿病引起的腦病及腦血管障礙等。由於上述因素破壞了融合功能,使原有的外隱斜變為恒定性外斜視,出現輻輳不足和水平交叉性複視,並伴有神經係統症狀,如眼球震顫和瞳孔異常等。
因為本病為發病較突然的雙眼視軸不平行,眼位偏斜,伴有複視,斜視角在各方向都相等,無眼外肌麻痹及神經係統檢查無明顯器質性病變的一種特殊類型的恒定性斜視。故可引起一過性的眩暈、暈厥、視物障礙、惡心嘔吐等中樞神經性功能異常性並發症。最後間歇性內斜這視發展為恒定性內斜視,單眼注視,斜視眼發生弱視。屈光性調節內斜視,亦可合並其他眼肌異常,如垂直性偏斜及A-V征等。
共同性內斜視由急性共同性內斜視及急性共同性外斜視兩大因素構成。
一、急性共同性內斜視
1、發病突然:先有複視,後發生內斜,或二者同時發生。
2、複視:為同側水平性,各方向距離相等。複像距離看遠大,看近小,有的至眼前一定距離複像消失,複視在主覺上多能耐受。
3、斜視:可表現為內隱斜,間歇性內斜視或恒定性內斜視,內斜視度10°~45°。
4、眼球運動:各方向均好,無眼外肌麻痹體征。
5、具有一定的雙眼視功能:大部分有同時視及一定範圍的融合力,約有一半病人有立體視,最好者可達30″。
6、神經係統檢查:無明顯器質性病變。
二、急性共同性外斜視
急性共同性外斜視比較罕見,多發生於幼年,成年人較少見。常繼發於腦部疾患,其特征為以下6點:
1、突然感覺複視和外斜視:斜視度在15°~40°,呈恒定性。
2、輻輳功能不足:但雙眼水平同向運動正常。
3、雙眼視功能正常:有明顯交叉複視。
4、眼電圖(EOG)檢查顯示平衡跟蹤衝動化。
5、有時可有雙眼上下同向運動障礙:可出現瞳孔異常和眼球震顫。
6、可有腦腫瘤切除術史:外傷施行的開顱術史,蝮蛇咬傷,糖尿病引起的腦病及腦血管障礙等病史。
斜視兒童的早期發現和及時有效的治療至關重要因此,家長和老師要注意觀察兒童的異常先兆,3歲以上兒童要定期查眼,以便及時發現,及早治療,避免造成無可挽回的後果專家建議,為防止兒童斜視、弱視的發生,要加強兒童眼睛保健,切實合理用眼,避免超負荷用眼
讓小兒遠距離視物,鍛煉眼外直肌的收縮能力,玩具等都要與小兒眼睛保持一定的距離,至少要有50厘米的距離學齡前期明顯的內斜視兒童一定要及早就診,配戴眼鏡糾正近視、弱視嚴重的內斜視需要經過手術矯正
1、嬰兒2個月後,視力逐漸增強,能注意周圍的人和物,這個時候如果嬰兒睡搖籃,不可在搖籃近空中擺設玩具、物件如果要擺設玩具、物件,一定要在1.5米以外,但切不可擺一件,要間隔距離,多擺幾件,使嬰兒能轉動眼珠,輪著看玩具或物件
2、嬰兒睡搖籃時間不能太長,要間隔一段時間抱起嬰兒轉轉,使嬰兒能看到周圍的一切,使其產生好奇心理,增加眼球轉動頻率
3、嬰兒睡姿一定要正確,切不可長時間地側向一邊睡
共同性內斜視可做視力檢查、眼底檢查等。還可進行頭顱CT或MRI等影像學檢查,以排除腦部疾患,明確病因。對於重症病例還需要進行腦脊液穿刺行常規生化檢查,排除顱內感染性疾病,如腦炎、腦膜炎、格林巴利綜合症均可造成共同性斜視。應根據檢查情況進行相關的鑒別診斷。
共同性內斜視不能吃過甜、過辣這種刺激性的食物,吃維c含量高的水果和魚類,動物肝髒,還可以吃些有價值的小點心。比如,用枸杞10g、陳皮3g、桂圓肉10個、蜂蜜一匙做的湯。具體做法是先將枸杞和陳皮用紗布包起來,再讓她們與桂圓肉一起煮,煮沸半小時後將枸杞和陳皮取出,留桂圓肉和湯加蜂蜜飲用,能起到生津清目的作用。
共同性斜視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視力,矯正眼位偏斜,建立和恢複雙眼視功能,而且最為主要的是建立雙眼視,隻有雙眼視覺恢複無望時,才考慮美容治療。由於雙眼視覺在出生後1~2歲時已基本形成,5~6歲時日趨完善,因而共同性斜視的治療必須早期進行。具體的治療方法應根據患者發病年齡、視力、雙眼視狀況、斜視性質、程度及就診年齡等情況決定。常用的治療方法有二大類,即非手術治療與手術治療。
非手術療法
矯正屈光不正:由於屈光不正造成的斜視並非少見,特別是遠視造成的調節性內斜尤為多見,約占內斜的1/4,因而對於斜視病人應首先進行麻痹調節驗光,驗光前用1%阿托品眼膏或眼水充分麻痹睫狀肌。2.5~3歲即可開始戴鏡,鏡片度數應根據視力及眼位來確定。
完全調節性內斜視的配鏡原則及注意事項:完全調節性內斜視的主要原因較多是遠視。由於遠視未及時給予矯正,過度使用調節導致過度集合而引起內斜。因而在麻痹睫狀肌驗光後,一旦肯定有遠視,應盡早將遠視全部矯正,盡量減少調節性集合。有時為了矯正眼位偏斜,需要短期戴過矯眼鏡(2~3個月)觀察眼位變化,一般戴鏡3~6個月以後,完全調節性內斜都能矯正。戴鏡後根據年齡增長,遠視度數下降,及時調整眼鏡度數,不能長期戴過矯眼鏡,否則時間久了引起調節失用,導致繼發性集合不足性外斜視。一般3~5歲患兒半年複查驗光1次,5歲以後可1年複查1次,根據驗光後屈光不正度數,在同視機監控下調整眼鏡。
部分患兒初戴眼鏡時,因調節不能鬆弛,視力暫不能提高,有的還不如不戴眼鏡的視力好,這時可在阿托品擴瞳的情況下堅持戴鏡,逐漸適應後停止點阿托品眼膏,決不能因暫時不提高視力而放棄戴鏡,失去治療機會。臨床上我們常碰到這種情況。孩子開始不願戴鏡,家長又不督促鼓勵孩子堅持戴鏡,數年後,孩子長大弱視形成了,即使配鏡也不能提高視力。配鏡時一定要向家長講明戴鏡的重要性,爭取家長和患兒的配合。
完全調節性內斜視隻有戴全矯眼鏡,內斜才能消除,去掉眼鏡調節增加又出現內斜。這時家長就認為眼鏡對斜視無作用。部分家長要求手術治療斜視,遇此情況,應向家長解釋清楚,不應做斜視手術。因為即使手術矯正了內斜,遠視屈光狀態仍然存在,如果術後不配鏡矯正,還要發生內斜視。堅持戴鏡,既糾正了遠視,提高了視力,又矯正了斜視,為雙眼視功能的形成創造了條件,是一舉兩得的治療辦法。
手術療法
部分調節性內斜視:不論是哪種形式,治療是首先全部矯正其調節部分,如仍有弱視,應做遮蓋治療,如弱視已經治愈,應手術矯正其殘餘的內斜視。應測量看遠及看近的斜度,手術量是根據矯正以後看遠的殘餘斜視度,此測量僅僅作為手術時的一般參考。例如有一高AC/A比值,經驗是手術量比所測得的量,再多作一些。例如看遠時內斜18△,原設計為雙側內直肌後徙3mm,可以增加為雙側後徙3.5mm,也可以作雙側內直肌後固定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