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消化內科> 食滯胃脘主證

食滯胃脘主證簡介

相關問答

  食滯胃院證是指食物停滯胃脘所表現的證候。多時由於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者脾胃素虛,損傷脾胃,脾胃運化失職,中焦氣機受阻所致。

【詳情】

01食滯胃脘主證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多時由於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者脾胃素虛,損傷脾胃,脾胃運化失職,中焦氣機受阻所致。食濁內阻則脘腹脹滿,納呆,大便不暢或稀溏,便下惡臭,舌苔厚膩,脈滑。胃氣不得下降則上逆故惡心、嘔吐、呃逆(膈肌不自主的間歇性收縮運動,造成空氣突然被吸入呼吸道與消化道內)、噯氣吞酸。

02食滯胃脘主證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胃之特性是以降為順,以通為用。若飲食不節,暴飲暴食,食量超越於胃之腐熟水穀能力,而致宿食停滯,乃影響胃之通降之性而產生症狀。食停而胃氣鬱滯則胃脘脹悶,甚則疼痛;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胃中腐敗穀物上泛則噯腐吞酸,甚則嘔吐腐酸食物;若未經充分腐熟的食物,移入腸道,腸內則腐氣充斥,可矢氣頻多,或便溏、瀉下物均酸腐臭穢。食滯內停,胃中濁氣上騰,則舌苔厚膩,正邪相搏,氣血充盛,故脈行滑利有力。正如《醫林繩墨●傷飲傷食》節中指出的:“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若有宿食停滯不行而發熱者,兩寸關脈必沉滑有力。其症必惡食,必噫氣吞酸,或惡聞食氣,或欲吐不吐,或惡心嘔逆,或短氣痞悶,或胃口遇食作疼,手按肚腹作痛,此其候也。”,《時病論●食瀉》中亦指出:“食瀉者,即胃瀉也。緣於脾為濕困,不能健運,陽明胃腑,失其消化,是以食積太倉,遂成便瀉。其脈氣口緊盛,或右關沉滑。其證咽酸噯臭,胸脘痞悶,惡聞食氣,腹痛甚而不瀉,得瀉則腹痛遂鬆,當用查曲平胃法治之。”

  本證若素因脾胃氣虛而致食滯者,往往虛實症狀同時相見,當仔細鑒別,分清虛實之孰多孰少。

03食滯胃脘主證有哪些典型症狀

  1、症狀

  脘腹脹滿、納呆呃逆,惡心嘔吐,噯氣吞酸,大便不暢,便下惡臭,舌苔厚膩,脈滑。

 2、辯證

  多因暴飲暴食,損傷脾胃,脾胃納化失常,中焦氣機受阻所致。食濁內阻則脘腹脹滿,納呆,大便不暢或稀溏,便下惡臭,舌苔厚膩,脈滑。胃氣不得下降則上逆故惡心、嘔吐、呃逆、噯氣吞酸。

04食滯胃脘主證應該如何預防

  1、《景嶽全書●雜證謨●飲食門》:“胃病於暫者多實,脾病於久者多虛,時醫於此,無論邪正久暫,鮮有不用開胃消導等劑,是不知虛證也蓋脾胃之職,原以化食為能,今既不能化食,乃其所能者病,而尚可專意克伐,以害其能乎?且凡欲治病,必須先補胃氣,以為行藥之主若胃氣實者,攻之則去,而疾常易愈,此為胃氣強而藥力易行也”

2、《金匱翼●食脹》:“飲食過節,停滯中脘,其症吞酸暖氣,惡聞食臭,得食則益甚經雲: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髒,入五髒則膜滿閉塞是也是宜消而去之,甚則下之,所謂中滿者,瀉之於內也”

  食滯胃脘心律失常的治療,以除去宿食積滯為主其治則是:消積化滯,積胃寧心方用保和丸(《丹溪心法》):神曲15g,山楂20g,茯苓15g,半夏15g,陳皮12g,萊菔子12g,連翹10g方中用山楂消一切飲食積滯,尤善消肉食油膩之積神曲消食健脾,以化酒食陳腐之積萊菔子下氣,消穀麵之積半夏、陳皮行氣化滯,和胃止嘔茯苓健脾和中止瀉;因食積易於化熱,用連翹清熱而散結諸藥協力,使食積得化,胃氣得和加石菖蒲10克,酸棗仁12克,夜交藤20g,以開竅寧心,使食滯除,心悸寧

  若食滯重證,不寐輾轉、心悸、腹脹者,可用調胃承氣湯(《傷寒論》):芒硝10g,大黃1.0g,甘草6g攻下積滯,調氣寧心若兼見胸痛徹背,背痛徹胸,胸悶痞塞者,加用瓜萎20g,丹參15g,元胡12g,枳實12g以宣痹通陽,活血化瘀

05食滯胃脘主證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胃鏡檢查除可對胃粘膜表麵作直接肉眼觀察外,還可同時作胃粘膜病理活組織檢查,以此證實所見疾病的正確性。

  由檢查引起的咽喉部疼痛以及取胃粘膜標本後的少量出血大多能自愈,不必顧慮。如檢查後出現黑色糞便者,應往急診室就醫。

  異常結果:檢查後1-2天:病人可能會有短暫的咽喉部作痛,同時咽後壁因局麻關係,可有異物感,往往有咳出分泌物的反射。要勸告病人不可勉強咳出分泌物,以免引起黏膜破損,同時,可用一些消毒漱口水或含片,以減輕症狀,便於恢複。

06食滯胃脘主證病人的飲食宜忌

 1、食滯胃脘主證吃哪些食物對身體好

  宜清淡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充足。

 2、食滯胃脘主證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忌煙酒忌辛辣。忌油膩忌煙酒。忌吃生冷食物。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詳情請谘詢醫生。)

07西醫治療食滯胃脘主證的常規方法

  治法:消食導滯,和胃降逆。食滯胃脘證,是由於飲食不節,暴飲暴食,超過了胃之腐熟能力;或食量雖不過多,但因胃之功能素弱,而致飲食停滯難化,所表現出的證候。正如《醫經溯洄集?內傷餘議》雲:“蓋饑餓不飲食,與飲食太過,雖皆是失節,然必明其有兩者之分,方盡其理。節也者何?無不及無太過之中道也。夫饑餓不飲食者,胃氣空虛,此為不足,因失節也。飲食自倍,而停滯者,胃氣受傷,此不足之中兼有餘,亦失節也。以受傷言,則不足,以停滯言,則有餘矣”,《景嶽全書?雜證謨?飲食門》亦指出:“凡飲食之傷脾之證,有寒傷,有熱傷,有暫病,有久病,有虛證,有實證。但熱者、暫者、實者,人皆易知;而寒者、久者、虛者,人多不識。如今人以生冷瓜果致傷胃氣,而為瀉、為痢,為痛之類者。人猶以為火證。而治以寒涼者,是不識寒證也。有偶因停滯而為脹、為痛者,人皆知其實也。然脾胃強壯者,即滯亦易化,惟其不能化者,則最有中虛之證。”因此,食滯胃脘證有實證和虛實夾雜之別。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