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結核杆菌的形態
結核杆菌細長,微彎,兩端鈍圓,常呈分支狀排列。其長約2~4μm,寬約0.2~0.5μm;在電子顯微鏡下可以見到菌體的最外層為細胞膜,內為細胞質膜,其中含有細胞質,內有許多顆粒,可能是線粒體類物質。結核杆菌用苯胺類染色後,不易為酸性脫色劑脫色,故又稱抗酸杆菌。
2、結核杆菌的生長特點
結核杆菌生長緩慢,其分裂繁殖周期約為14~22小時,主要營養要求是甘油、天門冬氨酸或穀氨酸,以及無機鹽類如磷、鉀、硫、鎂和少量的鐵等。為需氧菌,最適合生長環境為pH7.4、PO213.3~18.7kPa(100~140mmHg),當pH不適宜及PO2較低時,如閉合病灶及巨噬細胞內結核杆菌代謝不活躍,生長繁殖緩慢或停滯,但同時不易為抗癆藥所殺滅而成為日後複發之根源。
3、結核杆菌的分型
結核杆菌可分為4型:人型、牛型、鳥型和鼠型。對人有致病力者主要為人型,其次為牛型,感染鳥型者甚少,國內尚未見報道。牛型結核杆菌感染主要是因牛乳管理及消毒不善,飲用病牛的乳品而得,目前已少見。據北京結核病研究所報告,從50株分離的結核杆菌中,經鑒定後發現有3株是牛型結核杆菌(占6%)。北京兒童醫院1979年曾對16例結核性腦膜炎患兒腦脊液分離出的結核杆菌作菌型鑒定,發現1株為牛型結核杆菌,其餘15株均為人型結核杆菌,說明牛型感染雖少,但同樣亦引起結核性腦膜炎的發生,值得注意。
4、結核杆菌的抵抗力
結核杆菌抵抗力較強,在室內陰暗潮濕處能存活半年。結核杆菌在陽光直接照射下2小時死亡,紫外線照射10~20分鍾。使用紫外線時,應注意照射範圍大小及照射距離遠近而決定照射時間,如距離1m,範圍1m2,照射時間20分鍾,即可殺死結核杆菌。結核杆菌對酸、堿和酒精等有較強的抵抗力,濕熱對它殺菌力較強。在65℃30分鍾,70℃10分鍾,80℃5分鍾,煮沸1分鍾即可殺死。幹熱100℃需20分鍾以上才能殺死,因此幹熱滅菌時溫度要高,時間要長。一般說來,痰內結核杆菌消毒時間要長,因痰內粘蛋白在菌體周圍形成一保護層,射線和消毒劑較難穿透,因此消毒痰用5%石炭酸或20%漂白粉,消毒須經24小時處理才較為安全。5%~12%來蘇水接觸2~12小時,70%酒精接觸2分鍾均可殺死結核杆菌。
5、結核杆菌的耐藥性
抗結核藥物需長期使用,當不規則使用或藥物單用及劑量不足時,耐藥菌株易發生。實驗和臨床實踐證明:合並用藥可延緩或減少耐藥性的發生。近年來對原發耐藥菌株所致結核感染已越來越引起注意。其發生率各地報道不一,原發耐異煙肼菌約占1%~18%左右,原發耐鏈黴素菌2%~14%左右,原發耐對氨柳酸菌1%~13%。國外Steiner(1974)報道:兒童結核病79例中1/3以上對一種或多種抗結核藥物有原發耐藥性。北京兒童醫院於1963~1967年及1973~1977年觀察小兒結核性腦膜炎原發耐藥率,後一階段比前一階段原發耐藥率增長了1倍(40.8%比19.7%)。耐異煙肼菌株一般毒力減弱,根據臨床觀察如繼續用異煙肼治療,仍有療效。
1、咯血
咯血是肺結核最常見的並發症,發生率為20%~90%。咯血量可多少不等,大咯血者常並發吸入性肺炎、肺不張、結核支氣管播散、失血性休克,甚至窒息等嚴重合並症。結核咯血多因存在滲出性或空洞性病變,或支氣管結核及局部結核病變引起支氣管變形、扭曲和擴張所致。
[處理]絕大多數情況下,咯血常表明結核病灶有活動、進展,因此合並咯血的結核病人均應及時到醫院就診,進行正規抗結核治療。對於中、大量咯血者應同時積極止血治療,保持氣道通暢,防止窒息和失血性休克發生。
2、自發性氣胸
肺結核病人自發性氣胸發生率約為1.4%,病人常有突發胸痛、咳嗽、呼吸困難和紫紺等表現。氣胸多見於下列情況:胸膜下病灶或空洞破入胸腔;結核病灶纖維化或瘢痕化導致肺氣腫或肺大皰破裂;粟粒型肺結核引起間質性肺氣腫性肺大皰破裂。
[處理]對單純性氣胸,且臨床無明顯症狀者可采取臥床休息、高流量氧療等保守療法。對張力性、交通性氣胸及單純性氣胸2周以上未愈合者,常需進行胸腔閉式引流。若經持續閉式引流1周以上破口仍未愈合者或合並有胸腔積液、膿胸者,則應采用間斷負壓吸引或持續恒定負壓吸引。
3、慢性肺源性心髒病
重症肺結核患者由於肺組織廣泛破壞,導致肺通氣和換氣功能障礙,晚期可並發肺動脈高壓和肺心病。病人常出現發紺、心悸、氣促、雙下肢浮腫等表現。
[處理]因慢性肺心病的治療難度較大,因此應積極控製肺結核病變,防止病情的進一步惡化,延緩心髒受累。對肺結核已經並發肺心病的病人,一定要及時住院治療。
4、繼發肺部感染
肺結核空洞(尤其纖維空洞)、胸膜肥厚、結核纖維病變引起支氣管擴張、肺不張及支氣管結核致氣道阻塞,是造成肺結核繼發其他細菌感染的病理基礎。感染病原菌以G—杆菌多見,且由於長期使用抗生素可繼發真菌感染,因此常表現為混合性感染。
[處理]繼發感染時應針對不同病原菌,采用相應抗生素或抗真菌藥物治療。
1、發熱:患兒在發病初期會出現不規則高熱。1-2周後逐漸轉為低熱。多為午後低熱,體溫多在38度以下,每天有1度以上的體溫波動。
2、盜汗:多與發熱同時出現。表現為半夜或清晨醒來前出汗。多在胸部、頭部或腋下出汗。
3、患兒會出現倦怠,精神不振,愛哭鬧、性情反常,不明原因的食欲減退及消瘦等全身性症狀。
4、患兒或會反複出現皰疹性結膜炎,在出現全身症狀的同時,還會出現病變所在部位受損的症狀,比如頭痛,咳嗽,腹痛,腹瀉等。
一、加強初級保健
要依靠城鄉基層醫療網的力量,充分發揮各級醫生包括農村醫生的作用臨床證明,結核的發病與小兒的健康狀況和生活環境有密切關係,應注意合理的營養、良好的衛生習慣,以及對麻疹、百日咳的預防等措施
二、發現病例及早防治
早期發現是患兒早期治療的先決條件定期作體格檢查以早期發現疾病接觸活動性肺結核患者的小兒,其感染率、發病率與患病率都較一般小兒顯著為高根據北京兒童醫院1962~1965年調查,接觸兒童患病率為6.5%,而同時期集體兒童的患病率為0.15%又根據對活動性肺結核接觸兒平均13年隨訪觀察,其累積患病率為6%因此通過接觸者檢查小兒有無結核感染或患病是早期發現結核病的一個重要途徑其次,在OT反應呈強陽性的小兒中要特別注意做早期發現工作結核病雖是一種慢性而極頑固的傳染病,但如能及早診療,認真隨訪,是完全可以痊愈的
三、進行宣教,重視隔離
進行廣泛衛生宣教工作,使群眾對結核病有正確的認識作好結核病人家庭的消毒隔離工作,保護小兒使不受傳染集體機構,如托兒所、幼兒園及小學校的保育員及教師應定期檢查有無結核病,一旦發現活動性病人應離開工作崗位並徹底積極進行治療家庭內雇用保姆或聘請補習教師,應先進行胸部X線透視,保證無結核病此外注意其他預防措施,如乳牛的管理、乳品消毒、婚前檢查、孕期檢查、宣傳不隨地吐痰等
四、卡介苗(BCG)接種
1908年卡氏(Callmette)和介氏(Guérin)二人應用牛型結核杆菌,在5%甘油膽汁馬鈴薯培養基上,經過13年230餘代的反複培養,病菌失去致病的性能,然後製成菌苗(卡介苗,BCG),接種到人體,使受種者產生對結核病的免疫力據報道BCG有效保護力為14%~80%BCG自1921年開始應用至今已有70餘年,經驗證明,BCG接種可以降低結核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我國解放後才普遍推行BCG接種,效果卓著今將3種接種方法分述於下
1、皮內法
結核菌素試驗陰性者用0.1mlBCG(內含菌量0.05~0.075mg)在左臂三角肌下端外緣皮內注射(切忌皮下注射)2個月內的新生兒無結核病接觸史者可免作結素試驗接種後6周內應避免小兒與結核病患者接觸,以防在未產生免疫力前遭受傳染的危險接種BCG後3~4周,接種處可發生堅實的紅色丘疹,逐漸形成小膿皰或小潰瘍,逐漸幹枯結痂,至1~2月後可愈合反應較重的丘疹中心可有壞死,局部淋巴結可發生寒性膿腫,破潰後形成較深潰瘍,愈合較慢
2、皮上劃痕法
用每1ml內含菌量50~75mg的BCG一滴滴在左臂三角肌外緣下端,在皮上劃一個各長1~1.5cm的"井"字劃痕,以不出血而呈紅痕為宜,劃後將菌苗在劃痕處輕輕塗勻待菌苗幹後(10分鍾左右)再穿衣袖,此法操作簡便,易於普及推廣,局部反應輕,淋巴結反應較少
3、口服法
隻限於出生後2個月以內的嬰兒卡氏最初發明BCG,即采用新生兒口服法,因為新生兒腸粘膜組織尚未完全發育,BCG容易通過而進入腸係膜淋巴係統而發生免疫力BCG口服法現已很少應用
4、複種
接種BCG後免疫力可持續數年,在初種後宜每隔3~4年複種一次(當結素試驗轉為陰性時)近有趨勢延展到每隔6~7年複種一次一般在成年後不需複種
五、化學預防
即服用異煙肼預防結核病,在下列情況可考慮:
1、接觸開放性肺結核父母的嬰幼兒;
2、新近結素反應由陰性變為陽性的自然感染兒;
3、結素呈強陽性反應的嬰幼兒和學齡前兒童;
4、結素陽性並有早期結核中毒症狀,但肺部X線檢查尚屬正常的小兒;
5、結素陽性反應,而同時因其他疾病需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者;
6、結素陽性反應的小兒患麻疹和百日咳後
結核菌素試驗:
是一種診斷結核的工具。它是世界上兩個主要結核菌素皮膚試驗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多種穿刺試驗,如蒂內測試(Tinetest)。
1、供給充足的高蛋白質和足夠的熱能,患兒蛋白質以每公斤體重2。5~4克。熱能100~120千卡(每日每公斤體重),以補充消耗。
2、脂肪攝入不宜過高,每公斤體重1~2克,葷素搭配適當,不要過於油膩,以免影響消化。
3、膳食應具有豐富的無機鹽和維生素。有利於病灶的鈣化、病體的康複。
4、有咯血的患兒,應增加鐵的攝入。
5、長期低燒的患兒,可多食牛奶、雞蛋、瘦肉、魚、豆腐等,補充蛋白質代謝的消耗。
早期治療
早期病變細菌處於生長繁殖狀態,代謝活躍,藥物最易發揮作用,且早期病變較易修複。
劑量適宜
既能發控最大殺菌或抑菌作用,同時病人又能耐受,毒性反應不大。如劑量不足,則不僅治療無效,而且容易產生耐藥性。
聯合用藥
這是因為:①菌群中各細菌對藥物敏感性不一,有不同比例的自然耐藥變異菌存在,聯合用藥可防止產生耐藥。②聯合用藥可針對各種代謝狀態的細菌,細胞內及細胞外的菌群選藥,以達到強化療效作用。聯合用藥要選有協同作用者聯用,如INH聯用RFP或PAS,RFP聯用EB。但下列情況某些藥物最好不聯用:①副作用相同者;②有交叉耐藥者;③有拮抗作用者;④效力均太弱者。
規律用藥
用藥不能隨意間斷,否則易產生耐藥菌株,至於間歇療法,在劑量及間隔上有利定要求,用法亦有一定規律,不屬隨意間斷問題。
堅持全程
為消滅持存菌,防止複發化療要支持全程。近十餘年出現了短程化療,無論短到9個月或6個月,仍要堅持全程。
分段治療
不論傳統的長程療法或新出現的短程化療,均要分階段治療,即:①強化階段。選用強有力的藥物聯合治療,以迅速消滅敏感菌及生長分裂活躍的細菌,並使可能存在的耐藥菌有效地得到傳統化療時強化階段一般為半年,短程化療則為2~3個月。這是化療的關鍵階段。②鞏固(繼續)階段。目的在於清除持存菌,鞏固治療效果,防止複發。傳統化療一般為半年,甚至4個月。
短程化療是近十餘年來出現的新方案。其效果取決於兩個因素,即藥物對生長敏殖旺盛、代謝活躍和結核杆菌不早期殺菌作用,防止耐藥菌發生;藥物對生長敏殖低下、代謝緩慢的結核杆菌(持存菌)有滅菌作用,可防止複發。因此,短程化療的選藥原則為:①針對分裂活躍代謝旺盛細菌要用殺菌藥中強有力的藥物,如SM、INH、RFP;②要考慮應用對持存結核菌有效的滅菌藥物,以防止複發,如PZA、RFP和INH;③抑菌藥如EMB、PAS、ETH、TB1不適於短程化療。
小兒短程化療選藥應考慮以下幾點①小兒結核病多為新近感染,尤多為血行播散,所以防治腦膜受侵最為重要。首先要選用易透過腦膜進入腦脊液的藥物,如INH、RFP及ETH,而不用EB。②急性血行播散時最好選用能殺死生長敏殖活躍細菌的藥物,如SM。③結核性腦膜炎時應考慮應用能注射的抗結核藥物,如SM。④小兒原發耐INH和SM的結核杆菌感染較成從多見。除根據傳染源治療效果選藥外,應選擇可能敏感的殺菌藥,如RFP及PZA或ETH及EB。⑤急性結核感染時單核細胞多受累,故應重視使用能進入細胞內的殺菌藥(如PZA)。⑥結核杆菌繁殖周期為14~22h,所以可每日1次投藥。已證明INH頓服的高峰濃度比日服多次的常規方法的恒定濃度更為重要。所以全日劑量1次頓服,既能提高療效,又可保證執行堅持用藥。
藥物種類
抗結核藥物按優劣順序分為甲、乙、丙3類:
甲類藥物:有異煙肼及利福平。
乙類藥物有鏈黴素、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卡那黴素、乙硫異煙胺、環絲氨酸、紫黴素和卷須黴素。
丙類藥物:有對氨基水楊酸鈉和氨硫脲。
由臨床經驗證明,小兒結核病化學療法的效果良好。根據藥物的療效及毒性反應大小,對抗結核藥物的評價如下:①一等一級,為異煙肼和利福平;一等二級為鏈黴素,吡嗪酰胺,乙硫異煙胺和乙胺丁醇。②二等:為對氨基水楊酸鈉、卡那黴素、卷須黴素、紫黴素及環絲氨酸。③三等為氨硫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