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皮膚科> 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簡介

相關問答

  念珠菌屬各菌種可引起多種臨床綜合征,統稱為念珠菌病,通常按受累的部位分類。一般說來,最常見的兩種綜合征為黏膜皮膚念珠菌病(例如口咽念珠菌病或鵝口瘡、食管炎和陰道炎)和侵襲性或深部器官念珠菌病(例如念珠菌血症、慢性播散性或肝脾念珠菌病、心內膜炎和內眼炎)。在大多數患者中,念珠菌病為機會感染性疾病。

【詳情】

01念珠菌病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在已知的190多種念珠菌屬的菌種中,白色念珠菌為人類最常被檢出的致病菌。其他具有臨床意義的菌種尚有熱帶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格拉布勒他念珠菌、克魯斯念珠菌、假熱帶念珠菌、魯希特念珠菌和吉利蒙念珠菌等。念珠菌屬真菌具有雙態性特征:有以出芽方式繁殖的小球狀酵母菌型(4~6μm大小)和以中間有緊密分隔酵母菌呈鏈狀延伸的假菌絲(假菌絲體)型。在體液或組織中,出芽酵母菌型細胞和假菌絲片斷兩者均可見及。

  宿主防禦係統的幾種組成部分,對抵抗念珠菌屬菌種的感染,具有重要防護意義。完整的皮膚和黏膜表麵屏障,可防止具有黏附特性的正常寄居念珠菌入侵。由於經皮插管、氣管內留置導管、嚴重燒傷或腹部手術等原因,導致正常屏障破壞或功能喪失時,為引起念珠菌感染的常見誘因,特別是深部或播散性念珠菌病。多形核白細胞和單核細胞為對抗念珠菌屬菌種的主要細胞防禦係統;對殺滅念珠菌需通過氧化劑-依賴和-不依賴兩種效應器的作用機製,雖未完全闡明,但組織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和細胞介導免疫對肅清念珠菌也起一定作用。宿主防禦功能異常包括T細胞功能障礙,為引起黏膜皮膚病變(如見於HIV-感染者的口咽或食管念珠菌病)和慢性黏膜皮膚念珠菌病的相關誘因,而繼發於基礎疾病或治療後顆粒細胞減少,則為深部念珠菌病(念珠菌血症或侵襲性念珠菌病)的相關誘因。皮膚念珠菌病慢性皮炎的組織病理學所見,以酵母菌型念珠菌蟄伏於角質層為特征。反之,內髒念珠菌病的病理學檢查所見,則以散布在正常組織的微小膿腫為特征。炎症應答初期為中性白細胞,繼之為組織細胞和巨細胞,有時可很快出現肉芽腫形成。嚴重免疫受損患者,炎症應答可很輕微或缺如。經高碘酸Schiff或Gomori烏洛托品銀等特殊染色,則酵母菌型和假菌絲型兩種形態的念珠菌,通常均可見及。

02念珠菌病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念珠菌病除了一般症狀外,還會引起其他疾病,本病並發症多種多樣,呼吸係統可並發肺炎;消化道可並發腸出血、腸穿孔;泌尿係統可並發腎衰等。

03念珠菌病有哪些典型症狀

  根據其發病部位的區別,念珠菌病的症狀分別如下:

1.黏膜皮膚念珠菌病

  鵝口瘡或口咽念珠菌病的表現為舌部、頰黏膜、齶部或其他口腔黏膜表麵,呈現奶油白色的凝乳狀滲出性斑片。這些斑片實際是假膜,拭除假膜可見出血並感疼痛的鮮肉狀紅斑,牙列參差不齊可為其誘因,而紅斑則可為病變的惟一標誌。急性或慢性口角炎症反應性唇損害和萎縮性病變,均非口咽念珠菌病的常見表現。念珠菌食管炎可因鵝口瘡的擴延而引起,但約有1/3的食管炎患者可無鵝口瘡,其典型表現為吞咽疼痛、咽下困難或胸骨後疼痛,而出血者則罕見,在無任何已知誘因的情況下,出現鵝口瘡或食管炎者,應高度懷疑為HIV感染,累及胃、大小腸黏膜的胃腸道念珠菌病,以癌腫患者為最常見,並為播散性感染的主要來源,累及溫濕皮膚表麵諸如腋窩、臀部、乳房下皺襞以及腹股溝等處皮膚念珠菌屬感染引起的褶爛,其外觀表現不一,但多呈邊緣清楚的紅斑滲出性斑片,外周有小水皰或小膿皰似衛星狀圍繞,甲溝炎為指甲底部或沿其邊緣痛、脹、紅、腫的炎症,多由念珠菌屬菌種致病,尤以糖尿病患者和從事雙手長期浸泡水中的工作者為甚。雖然念珠菌屬菌種可引起甲癬,但此種使指(趾)甲慢性變形的感染,則以淺表皮膚真菌類,如毛發癬菌屬或表皮癬菌屬致病者最為常見。外陰陰道炎為婦女最常見的念珠菌屬黏膜皮膚感染,尤以妊娠期、口服避孕藥、接受抗生素治療、糖尿病和HIV感染者為甚,致病菌主要為白色念珠菌,臨床表現以濃稠奶油樣陰道分泌物、陰唇紅斑和奇癢為特征。男性龜頭炎往往由性交而感染,通常表現為龜頭部出現淺表性小水皰和滲出性斑片、念珠菌膀胱炎、膀胱鏡檢類似口腔鵝口瘡,為膀胱留置導管最常見的並發症。慢性黏膜皮膚念珠菌病為罕見疾病,通常由持續存在異種基因組的毀容性念珠菌屬感染所致,累及皮膚、黏膜、毛發和指(趾)甲,主要見於T-細胞功能改變或內分泌病患者(例如甲狀旁腺功能減退或腎上腺功能減退)。

2.深部器官念珠菌病

  嚴重或深部念珠菌屬感染,存在多種診斷分類或命名,諸如念珠菌血症、播散性念珠菌病、全身性念珠菌病、侵襲性念珠菌病、內髒念珠菌病以及指明特殊器官受累的命名,如肝脾念珠菌病和眼念珠菌病等。

3.念珠菌血症

  念珠菌血症的定義為念珠菌屬菌種血培養一次或多次陽性,可出現或不出現臨床表現(例如發熱或皮膚病變)且念珠菌屬已先在除血流外的某部位定居或感染。近年來隨著免疫受損宿主(例如癌症或燒傷患者、重症監護病房患者和接受器官移植者)采用侵襲性介入治療,包括經驗性應用廣譜抗生素、細胞毒藥物化療、血液透析以及最主要的尚有動、靜脈插管和其他血管留置器安裝的人數增加,念珠菌血症的發病率已明顯升高。在許多醫院,念珠菌屬菌種血培養陽性已占最常見致病菌的1/3~1/5,既往“一過性念珠菌血症”用於表達真菌血症的持續時間短(

4.播散性念珠菌病

其皮膚病變與持續性念珠菌血症相關的特征性皮膚病變,在紅斑性基底上出現丘疹膿皰和粗大結節,此種病變通常遍及軀幹和四肢,出血性大皰亦已見有報道。

5.眼念珠菌病

  此種局限性念珠菌病,可由血源性傳播引起或直接接種所致(例如白內障摘出或眼內晶體植入後)。眼部任何結構均可被感染,以內眼炎呈爆發性表現為最,可導致失明。內眼炎以單個或多發性絨毛白色棉球狀脈絡膜視網膜病變,並常擴延至玻璃體為特征,上述病變檢眼鏡檢查容易識別,故對已知的所有念珠菌血症患者,均應反複做眼底檢查。

6.腎髒念珠菌病

  腎髒感染可能繼發於膀胱(念珠菌膀胱炎)的上行性蔓延,導致乳頭壞死,腎盞被侵襲或者在輸尿管或腎盂形成真菌球,腎髒念珠菌病以繼發於已證實或未證實念珠菌血症患者的血源性播散者更為常見,表現為腎盂腎炎,伴有皮質和髓質彌漫性膿腫。念珠菌血症、念珠菌尿和尿沉渣管型中見有念珠菌三聯征,可供作上泌尿道感染的擬診依據。

7.肝脾念珠菌病

  本型深部髒器感染最常發生於惡性血液病患者,特別是經長期化療導致中性白細胞減少的緩解期白血病,大多數患者的感染來源,為並發於胃腸道念珠菌病的門脈真菌血症通常不存在已證實的念珠菌血症或其他器官病變的證據,以持續性原因不明發熱,右上腹壓痛和疼痛,堿性磷酸酶水平升高,腹部超聲檢查或CT掃描,肝脾可見散在多發性“公牛眼”樣病變為特征,肝活檢發現有特征性組織病理學損害,可確立診斷。

8.肺念珠菌病

  重症監護病房接受機械通氣的重病體弱患者,真正由念珠菌屬菌種引起的肺炎罕見,而由酵母菌型念珠菌寄生於氣管支氣管係統者則普遍存在,故診斷應以酵母菌型侵入肺實質的組織病理學證據為基礎。

9.心髒念珠菌病

  播散性念珠菌病常並發念珠菌心肌炎(>50%病例),偶爾並發心包炎,念珠菌屬是真菌性心內膜炎最常見的病因。對介入性心髒修複,靜脈吸毒和長期中心靜脈插管用於化療,高能營養或血流動力學監測的患者,均應懷疑有真菌性心內膜炎的可能。由於心瓣膜真菌性贅生物大而易碎,因而累及中樞神經係統(CNS),冠狀動脈和外周大動脈較大的栓塞意外事件時有發生。

10.中樞神經係統念珠菌病

  念珠菌腦膜炎和大腦微小膿腫或大型膿腫,多合並存在播散性念珠菌病,且經常屬於由頻繁靜脈吸毒或腦室分流感染所引起的並發症,以腦脊液細胞數增加(多以淋巴細胞增加為主)、葡萄糖量減少、蛋白增高為典型表現。

11.肌肉骨骼念珠菌病

  在中性白細胞減少的患者,表現為肌炎(膿腫),而在靜脈吸毒者則表現為肋軟骨炎、關節炎和骨髓炎(尤其好發於脊椎骨和椎間盤)。

04念珠菌病應該如何預防

  預防念珠菌病,應注意如下方麵:
  1.積極治療易誘發本病的原發疾病,如糖尿病、惡性腫瘤及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
  2.合理應用抗生素、皮質激素及免疫抑製劑等,需長期應用者應嚴密觀察發生各種念珠菌病的征兆,並予以及時處理
  3.皮膚皺褶部位,尤其是肥胖多汗者應保持清潔幹燥,注意口腔及外陰部位清潔衛生

05念珠菌病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念珠菌病主要通過皮膚檢查和活檢,具體可見:

  真菌分布於實質細胞內,呈多發性膿腫,一般在肝、胃腸及腎中多見。鏡下呈急性炎症反應,有以中性粒細胞浸潤為主的微膿腫,HE染色可見膿細胞間散布有淺色酵母樣菌體,PAS及GMS染色可見呈薄壁的卵圓形孢子,3~6μm大小,有假菌絲,在白細胞減低患者的病變處無細胞反應,可伴出血凝固性壞死,少數病變內有肉芽腫反應,內含有真菌的孢子,菌絲的多形巨細胞。

06念珠菌病病人的飲食宜忌

  防治念珠菌病,可采用以下健康飲食方:

1.拌鮮藕

  綠豆20克,鮮藕300克,鮮薄荷葉3片。鮮藕洗淨去皮,綠豆用水泡軟後,裝入藕孔,蒸熟切片,鮮薄荷切碎,撒於其上,調味後,涼拌食用。

2.綠豆燉大腸

  豬大腸、綠豆、敗醬草各適量,將綠豆煮20分鍾,放入大腸內(兩端紮緊)和敗醬草共煮熟,加調味品食用。

3.地膚子紅棗湯

  地膚子30克,紅棗5枚,水煎服,每日2次。

4.海帶綠豆湯

  海帶(切碎)、綠豆、白糖各適量,加水共煮湯服食,每日1次,連服10日。

07西醫治療念珠菌病的常規方法

  念珠菌病的中醫辨證療法:
 1、胎熱上攻型
  臨床表現:口腔白色斑點,如乳渣積滯,尤其以兩頰、舌麵上附著白色厚膜,剝離後見底,煩躁,拒奶,吮乳啼哭,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膩,脈滑而數,指紋紫滯。
  治法:清熱瀉脾。
  方藥:瀉黃散加減。藿香10克,梔子6克,生石膏15克(先煎),防風6克,知母6克,柴胡6克,甘草6克。
  加減變化:口燥咽幹,啼哭不止者,加銀花、玄參、桔梗。小便短赤者,加生地、竹葉、木通。
2、氣陰兩虛型
  臨床表現:口腔白屑散在,周圍紅暈不明顯,顏麵色紅,五心煩熱,形體虛弱,精神倦怠,舌體瘦小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
  治法:益氣健脾,滋陰降火。
  方藥:知柏地黃湯加減。知母12克,黃柏12克,熟地15克,黨參18克,黃芪18克,山萸肉10克,山藥12克,澤瀉10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甘草6克。
  加減變化:虛熱甚者,加地骨皮、銀柴胡。食欲不振,脘腹脹滿者,加木香、砂仁、白術。心悸怔忡者,加麥冬。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