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大陸利什曼病的病原體是杜氏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donovani)和嬰兒利什曼原蟲(L.infantum),在新大陸是恰氏利什曼原蟲(L.chagasi)。這3種利什曼原蟲在形態上雖無差別,但根據原蟲的基因型以及同工酶圖譜分析,可把杜氏利什曼和嬰兒利什曼區別開來,恰氏利什曼的酶譜則和嬰兒利什曼相似。在流行病學上,由杜氏利什曼原蟲引起的利什曼病主要發生在較大的兒童和青壯年中,而由嬰兒利什曼原蟲和恰氏利什曼原蟲所致的利什曼病,患者均主要是5歲以下的嬰、幼兒。因此,不少學者認為,嬰兒利什曼和恰氏利什曼應同屬一種。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利什曼病專家委員會的報告指出,杜氏利什曼,嬰兒利什曼和恰氏利什曼可以視為不同的種,並將三者組合為杜氏利什曼複合體(L.donovanicomplexes)。
利什曼原蟲是二態性原生動物,傳播過程中需要兩種不同的宿主相互交替。在白蛉體內,原蟲的形態為前鞭毛體(promastigote),在人、犬科動物或齧齒動物內則為無鞭毛體(amastigote)。當媒介白蛉刺叮病人,病狗等宿主時,血液或皮膚內的無鞭毛體被吸入白蛉的胃內,變為前鞭毛體,在白蛉胃內分裂繁殖,至吸血後6-7天,前鞭毛體即可抵達蛉的咽或喙部,該時白蛉胃血已消化完畢,感染白蛉如再次吸血,前鞭毛體即侵入人或狗等宿主體內。白蛉吸血時分泌的唾液也能增大前鞭毛體對宿主的感染性。
侵入人或動物宿主體內的前鞭毛體,一部分可被血清中的補體溶解或被多核白細胞吞噬消滅,一部分被毛細血管或淋巴管內的巨噬細胞吞噬。前鞭毛體侵入巨噬細胞內變成無鞭毛體的過程是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當蟲體被吸附在巨噬細胞的表麵後,可誘發細胞形成偽足,把前鞭毛體攝入胞質內,之後鞭毛消失,變成無鞭毛體,巨噬細胞偽足的胞膜包裹原蟲後形成帶蟲空泡,與溶酶體融合並使蟲體處在溶酶體的包圍之中,但蟲體上的脂磷酸聚糖能使利什曼原蟲逃避細胞水解酶作用而在細胞內增殖。
含蟲的巨噬細胞可藉淋巴或血流到達人體的任何部位,但在脾、肝、骨髓和淋巴結的巨噬細胞中最易繁殖,由於蟲數大量增加,直到巨噬細胞容納不下而告破裂,散出的無鞭毛體又侵入其它巨噬細胞,繼續進行繁殖,如此反複不已,引起巨噬細胞大量破壞和極度增生,導致脾、肝、骨髓,淋巴結等器官產生一係列病變。AIDS若並發利什曼病,利什曼原蟲還可播散到胃腸道和皮膚組織,在胸腔積液與血液內極易查見原蟲。在臨床上,未合並感染HIV的利什曼病患者,除了有脾、肝腫大等症狀外,還表現為免疫球蛋白的大量增加,但對機體無保護作用;患者的細胞介導免疫受到抑製,巨噬細胞移動抑製因子(MIF)的作用降低,需待治愈後才能恢複。
受感染白蛉叮咬的人,除一部分人可發展成為典型的利什曼病外,大多數呈隱性感染或亞臨床型,其主要依據為:
①利什曼病流行區內的居民,或是雖生活在非流行區,但在白蛉季節內曾去過流行區居住過的人員中,有些人從未有過利什曼病史,但當感染了HIV或成為AIDS後,發現其同時也是利什曼病患者;另有一些癌症患者和接受器官移植的人,在使用免疫抑製劑後發生了利什曼病,這都表明他們先前已感染了利什曼原蟲。
②血清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在巴西和以色列的利什曼病流行區,健康人群的抗體陽性率達7.5%-15.0%;在中國甘肅省,1997年曾用ELISA法檢測利什曼病患者的家庭成員的血清抗體,陽性率達21.0%。
③用利什曼素對利什曼病疫區的健康人作皮內試驗,具有很高的陽性率,表明亞臨床型較為普遍。隱性感染者一旦患有任何一種能使宿主細胞免疫抑製傾向的疾病,諸如營養不良、癌症、器官移植、獲得性免疫缺損,均可使隱匿在機體內的利什曼原蟲增殖,發展成為利什曼病。因此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利什曼病專家委員會認為,利什曼病是一種機會性感染疾病。
並發症是引起利什曼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常見的有以下3種:
1、肺炎
患者可並發間質性支氣炎、大葉性肺炎或小葉肺炎。間質性支氣管炎是兒童患者最容易並發的一種疾病,同時也是導致利什曼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2、走馬疳
常見於兒童患者。一般都發生在口腔,先侵牙齦或頰和唇部,繼即蔓延至頰部,甚至波及鼻、顎、頦、咽等處。並發走馬疳的利什曼病患者一般都有顯著貧血,白細胞計數亦減少。以往由於缺乏有效的治療,利什曼病並發走馬疳者較為常見,多致死亡。自抗菌素問世以來,此種病例的死亡率已明顯降低。
3、急性粒性白細胞缺乏症
利什曼病可促成粒性白細胞缺乏症。患者的白細胞特別是中性多型核白細胞突然銳減,淋巴細胞相對增加,單核細胞的百分比正常或減少,由於粒細胞的減少或消失,白細胞總數明顯降低,有低至500/mm3以下的。骨髓象顯示粒性白細胞的再生障礙。如不及時治療,預後大都不良。
利什曼病的症狀大都是逐漸發生的。初起時一般有不規則發熱,脾髒隨之腫大,並伴有咳嗽及腹瀉。恐懼和失眠亦為利什曼病早期常見的症狀。嬰幼兒除有發熱和腹瀉等症狀外,尚可有夜啼、煩躁等現象。月經過多或閉止,常是婦女患者的早期症狀。病人在發病2-3個月以後,臨床症狀就日益明顯。主要表現有以下幾方麵:
1、發熱
發熱是利什曼病最主要的症狀,占病例數的95%左右。
2、脾腫
脾腫是利什曼病的主要體征,一般在初次發熱半個月後即可觸及,至2-3個月時脾腫的下端可能達到臍部,半年後可能超過臍部,最大的可達恥骨上方。
3、肝腫
有半數左右的病人肝髒呈腫大。
4、消化係統症狀
患者常有口腔炎,除粘膜有潰瘍外,齒齦往往腐爛,且易出血,兒童患者每易並發走馬疳。患者食欲減退,常有消化不良及食後胃部飽脹的感覺,甚至可引起惡心、嘔吐及腹痛等症狀。
5、循環係統症狀
病人的脈搏大都增速,血壓常因貧血及腎上腺機能的失調而降低。由於患者血漿蛋白總量的下降以及貧血,因此可以發生水腫。水腫以下肢和臉部最為常見,偶亦可出現全身性浮腫,晚期病人可能因肝髒損害的加重而使水腫更為顯著,預後亦較嚴重。
6、其它症狀
患者的淋巴結常有輕微或中度腫大,尤以頸部及腹股溝等部位較易捫及。夜間咳嗽為利什曼病常訴的症狀之一,且比較劇烈。
7、血象變化
患者的紅、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其原因與脾功能亢進有關。白細胞在疾病早期即開始減少,並隨病程的進展而日益顯著。
8、肝髒功能變化
利什曼病患者由於肝功能的失調和肝、脾內漿細胞的大量增生,致使球蛋白大量增加及白蛋白減少。病程較長的患者,肝細胞受到損害,尤其是晚期患者更為嚴重,因此各種肝功能試驗都呈強陽性反應。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蟲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可引起人類皮膚及內髒黑熱病,應該做好以下預防:
1、消滅病狗
在山丘或黃土高原地帶的利什曼病流行區,宜及時使用病原檢查或血清學方法查出病狗,加以殺滅在病狗較多的地區,應動員群眾少養或不養狗
2、滅蛉和防蛉
在白蛉季節內查見病人後,可用殺蟲劑噴灑病家及其四周半徑15m之內的住屋和畜舍,以殲滅停留在室內或自野外入侵室內吸血的白蛉提倡使用蚊帳,以2.5%溴氰菊酯(每m2帳麵15mg 純品)在白蛉季節內浸蚊帳一次,能有效保護人體免受蚊、蛉叮咬不露宿,提倡裝置浸泡過溴氰菊酯(劑量同上)的細孔紗門紗窗
在山丘及黃土高原地帶的利什曼病疫區內,可在白蛉季節內用2.5%溴氰菊酯藥浴或噴淋狗體(每隻狗用2-3 克),以殺死或驅除前來刺叮吸血的白蛉夜間在荒漠地帶野外執勤人員,應在身體裸露部位塗擦驅避劑,以防止白蛉叮咬
利什曼病需要做的化驗檢查主要有以下內容:
一、病原學檢查
1、髂骨穿刺
施行髂骨穿刺時,病人側臥。術者先用手指確定髂骨前上棘的部位,皮膚消毒。
2、脾髒穿刺
實施脾穿刺前,應先測定病人的出血時間,如超過5分鍾則不予穿刺,凡脾腫在肋下4cm 以內的亦以不作穿刺為妥,患者如伴有腹水、黃疸、極度貧血以及並發肺炎等嚴重疾病時,均不宜施行脾穿刺術。穿刺時病人仰臥,施術者先確定脾髒的大小和部位,消毒皮膚。
3、淋巴結穿刺
腫大的淋巴結處的皮膚作局部消毒後,用洗淨的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淋巴結,向上提起,並使其固定於兩指之間。手持消毒的針頭刺入淋巴結內,待數秒鍾後即將針頭拔出。
4、皮膚刮片檢查
局部皮膚消毒後,以洗淨的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皮膚結節,使其固定於兩指間。再用滅菌幹燥手術刀輕輕切開皮膚,刮取切口兩側的皮膚組織,製成塗片後染色鏡檢。
5、原蟲培養
在嚴格的無菌操作下,把可疑病人的骨, 脾、淋巴結或皮膚損害內所取得的各種組織液置三恩培養基內,放入22-240C溫箱內培養。15天後用白金耳取少量培養液於玻片上,在光學顯微鏡(高倍)下檢查,如查見利什曼原蟲前鞭毛體,即可確定診斷。
二、血清學檢查
自70年代開始,隨著生物化學、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的進展,促使血清學診斷研究有了很大提高。不僅方法多樣,而且從以往簡單的補體結合試驗,發展為微量、特異、快速的免疫標記技術。這種利什曼病免疫診斷新技術可用於檢測感染宿主體內的循環抗體、循環抗原和循環免疫複合物。在輔助病原診斷及判斷流行情況方麵起著重要的作用。
利什曼病患者在飲食上應注意,可多吃以下食物:
1、宜吃清爽清淡的素食,宜多吃常吃具有清利濕熱作用的食物。而且還要忌吃膏粱厚味,甘肥滋膩,生濕助濕的食物,忌吃酸澀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吃性屬溫熱助火食物,忌吃油潤的動物脂肪、海腥魚類食物,忌吃油煎炒炸、炙焯香燥熏烤的食物,忌吃煙與酒。
2、限製過量蛋白攝入,忌辛辣刺激食物,忌發物。如魚、蝦、蟹、公雞、牛肉、海鮮等食物具有一定的致敏因素,可使人體發生過敏反應,能使炎症加重,需要注意少吃或者避免食用;
3、忌肥膩厚味食物,如豬肉特別是肥肉等高脂肪類的食物,可以多吃點蔬菜水果類等富含維生素和纖維素的食物。
西醫表明利什曼病治療,根據不同時期采取不同治療方法。
1、初治病例
斯銻黑克六日療法:成人總量120-150mg銻/kg,兒童總量200-240mg銻/kg,平分6次,每日肌肉或靜脈注射一次,6天為一療程。在治療過程中,如病人出現高熱、鼻衄、呼吸加速或劇烈咳嗽和脾區疼痛等副反應,可停止注射數日,待症狀緩解後再繼續注射,藥物總量可與先前注射的合並計算。如果白細胞計數突然減少,粒細胞降至20%以下,可考慮為白細胞缺乏症,應立即停藥,進行對症治療,待恢複後再使用銻劑治療利什曼病。斯銻黑克三周療法:成人總量135mg 銻/kg,兒童總量200mg 銻/kg, 平分6次,每周肌肉或靜脈注射2 次,三周完畢一療程。此法適用於體質差或病情較重的患者。
2、未治愈病人
患者經一個療程斯銻黑克治療後半個月複查時,如體溫仍高於正常,白細胞計數未見增加,脾腫依舊,原蟲並不消失,應認為治療無效。可加大斯銻黑克的劑量,比原劑量增加1/3,采取8天8針療法進行第2個療程。
3、複發病人
利什曼病經治療後體溫已恢複正常,一般情況和血象都有好轉,脾腫亦見縮小,穿刺檢查不能查見利什曼原蟲,但隔數月後(一般在半年內)體溫上升,脾腫增大,骨髓或脾穿刺塗片上又查見原蟲,即為複發,仍可用斯銻黑克治療,應在原劑量基礎上加大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