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魚分枝杆菌感染主要是通過外傷造成皮膚感染。水是本菌的自然棲息地,海水或淡水魚、海豚、蝦、蝸牛、水蚤為人類皮膚感染的媒介。
海魚分枝杆菌生長慢,為光產色分枝杆菌,最適合生長溫度為30~32℃,25℃生長速度快,37℃以上不生長。在雞蛋培養基上8~28℃形成菌落,呈S細小菌落,曝光培養由白色轉為黃色,暗處不產氣。在含氨硫尿的培養基上生長,硝酸鹽還原試驗陰性,80℃在7天內不水解的光產色分枝杆菌幾乎全為海魚分枝杆菌。動物接種豚鼠不敏感,但小鼠遇熱生長良好。
由於本病主要是導致皮膚損傷,使皮膚完整性被破壞,故可誘發皮膚細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繼發於體質低下,或長期使用免疫抑製劑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並發細菌感染可有發熱、皮膚腫脹、破潰及膿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現。嚴重病例可導致膿毒血症,故應引起臨床醫生的注意。
本病多見於兒童和青年,皮損好發於肘、膝、手腳、指趾、踝、小腿等四肢易受外傷部位,肘部皮損最為常見,約占70%以上。局部受傷3~4周內出現小的紅色丘疹,緩慢長大形成1~2cm紅色或紫色小結節,自覺不痛,但有叩痛,極少數可破潰形成淺表性潰瘍。皮損多為單發,也有多處同時受感染引起多發性皮損,沿淋巴管呈向心性排列,通常無局部淋巴管炎和明顯淋巴結腫大,亦不破潰。皮損多在數月至3年內可自然愈合,亦有持續17年病例報道。陳舊性皮損可呈疣狀或形成瘢痕,無全身症狀,結核菌素試驗陽性。多數患者無持久性免疫力。
該病是接觸海水或淡水時,被海魚分枝杆菌從人類皮膚侵入所引起的皮膚病發病機製還不清楚故預防應針對發病病因入手,避免去高危海域遊泳,對可疑有海魚分枝杆菌汙染的水源應進行積極的消毒處理,可加氯消毒,能夠減少或避免海魚分枝杆菌感染
本病可根據水中外傷後發生的慢性肉芽腫、結核菌素試驗陽性、組織塗片或切片抗酸染色查菌陽性、細菌培養或動物接種試驗陽性等檢查結果進行確診。
1、早期皮損:真皮內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及組織細胞炎性浸潤,可有表皮角化過度、棘層厚。
2、陳舊皮損:真皮內肉芽腫反應,可侵及皮下組織,形成典型的結核結節,但無幹酪樣壞死,組織細胞內有時可找到抗酸杆菌,比結核杆菌長而粗,常見交叉排列。
患者飲食宜清淡,多吃新鮮蔬菜瓜果、豆類、蘑菇類食物;多吃富含維生素A、B、C的食物;忌食動物蛋白性食物和海鮮等發物;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煙酒。
該病目前仍無特效方法。抗結核藥無效,但一般可在2~3年內自行消退。有報告口服利福平 450mg/d,3個月內痊愈;也有紅黴素、磺胺甲唑/甲氧苄啶(複方新諾明)治療有效的報道;也可用米諾環素(美滿黴素)、磺胺托嘧啶(磺胺甲氧嘧啶)、利福平與乙胺丁醇聯合治療,報告有效。局部治療有透熱療法、紅外線照射、溫濕敷、冷凍、手術切除等,凍幹卡介苗及本菌菌苗療法也有效。
預後:皮損多在數月至3年內可自然愈合,亦有持續17年病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