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皮膚科> 馬拉色菌病

馬拉色菌病簡介

相關問答

  馬拉色菌病(infectionofPityrosporum)是馬拉色菌引起的皮膚淺表角質層和毛囊感染,偶可見引起係統性感染。目前對馬拉色菌研究較為深入,主要指花斑癬及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故將花斑癬和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合並,建立本病。此外,本菌與脂溢性皮炎和銀屑病的發病有一定關係。

【詳情】

01馬拉色菌病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一、發病原因

  馬拉色菌屬(Pityrosporum)也稱為糠秕孢子菌屬,真菌學分類為有絲孢菌,屬於擔子菌門擔孢目-擔孢科。該屬分為7個菌種。

  1、糠秕馬拉色菌(M.furfur)為屬標準株,可分為兩種新模式:卵圓形和正圓形;孢子形態變化較大,可長出菌絲。

  2、合軸馬拉色菌(M.sympodialis)為皮膚上最常見的一種,常與其他種同時存在,由於細胞很小,很難觀察到出芽,主要特征為能分解七葉苷。

  3、球形馬拉色菌(M.globosa)常存在於花斑癬和脂溢性皮炎中,菌落生長緩慢且表麵有深在皺褶;細胞為球形,有許多芽管,特別見於患者的原代培養。

  4、限製馬拉色菌(M.restricta)因其特征有限(包括過氧化氫酶活性)而得名,常從頭皮及麵部上獲得,並常與其他種共同存在。

  5、厚皮馬拉色菌(M.pachydermatis)是唯一的非嗜脂性馬拉色菌,主要存在於動物和人類皮膚,可引起係統感染。

  6、史洛邦馬拉色菌(M.sloofiae)可存在於動物和人身上,主要特征為在cremophorEI上不能生長且不能分解七葉苷;致病性尚不清楚。

  7、蠣殼馬拉色菌(M.obtusa)非常少見,具有β-葡萄糖苷酶。

  馬拉色菌大多菌體含脂酶,以鑲嵌形式存在於富含葡聚糖的細胞壁和(或)細胞膜係統,脂酶將脂質分解為脂肪酸,以自身代謝提供必需的營養源,故主要寄生於人體皮脂腺豐富部位如胸、背、頭、麵和頸等部,是一種條件致病菌。

  二、發病機製

  馬拉色菌大多菌體含脂酶,以鑲嵌形式存在於富含葡聚糖的細胞壁和(或)細胞膜係統,脂酶將脂質分解為脂肪酸,以自身代謝提供必需的營養源,故主要寄生於人體皮脂腺豐富部位如胸、背、頭、麵和頸等部,是一種條件致病菌。高危人群有心肺疾病的新生兒、嚴重胃腸道疾病患者、免疫低下的兒童及成人。

02馬拉色菌病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本病的並發症主要是造成其他組織的細菌感染,馬拉色菌屬於真菌菌屬,常伴有明顯的皮膚瘙癢,故患常因抓撓造成指甲的感染,同時因被汙染的指甲抓撓其他正常皮膚,可將真菌移植過去,造成皮膚真菌的感染。故臨床上在明確本病後應進行全身皮膚以及指甲的真菌檢查。

03馬拉色菌病有哪些典型症狀

 一、花斑癬(tineaversicolor)

  花斑癬為皮膚淺表感染,損害為多數灰黃色,褐色或汙褐色甚至灰黑色斑疹,若頻繁洗澡,可現淡紅色,斑疹初發如帽針大小,逐漸增大,如扁豆或小指甲蓋大,數目逐漸增多,可相互融合,侵及廣大皮麵,損害邊緣清楚,表麵微發亮,搔抓時有麩皮樣鱗屑,症狀減輕或入冬處於靜止狀態,則呈減色斑,次年又發,經過緩慢,好發於成年人,男性多見。

二、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多見於中青年,平均發病年齡在30歲左右,男多於女,皮疹表現為小粟粒大暗紅色丘疹或毛囊性小膿皰,呈彌漫性散在分布,好發部位為前胸,背部,雙肩,頸部,少數見於前臂,小腿和麵部,自覺中度或輕度瘙癢,亦有的伴灼熱和刺痛感,少數病例可與花斑癬合並存在。

  三、係統性感染

  臨床表現與年齡相關:

  1、1歲以下嬰兒組:嚴重基礎疾病為低體重出生早產兒,呼吸窘迫,支氣管發育不良,吸入性肺炎,先天性心髒病,壞死性腸炎,腹部畸形等,以體溫突然升高,呼吸暫停,心動過緩為常見表現,另可見肺炎,間質性肺炎,呼吸窘迫,嗜睡,營養不良和呼吸衰竭等表現。

2、兒童及成人組:嚴重基礎疾病為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小腸切除術後,出血性壞死性胰腺炎及髒器腫瘤等,多有突然發熱,畏寒,惡心,嘔吐,肌無力等症狀,可有咳嗽,體溫不穩定,關節疼痛等表現。

04馬拉色菌病應該如何預防

  對於淺表和毛囊性感染患者講究衛生,勤沐浴更衣,防止過度出汗,被褥應經常曝曬避免在身體上塗用油脂性物質,避免穿緊身和不透氣的內衣

05馬拉色菌病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一、馬拉色菌病可做真菌學檢查

  1、直接鏡檢:用乳酸酚苯胺藍直接染色,可查到集簇或散在的孢子。

  2、真菌培養:用含油脂的沙堡瓊脂可培養出淡黃色,奶油狀酵母樣菌落。

  二、組織病理檢查

  1、淺表感染皮膚角質層淺部和中部可見孢子,圓形,卵圓或弧形,GMS,PAS或甲苯胺藍染色可更清楚,真皮內可有淋巴細胞浸潤。

  2、毛囊炎取毛囊性丘疹檢查,PAS染色在擴大的毛囊腔內有圓形或卵圓形的孢子和芽生孢子,呈深玫瑰紅色,聚集成堆,毛囊上部及附近真皮血管周圍有炎細胞浸潤。

06馬拉色菌病病人的飲食宜忌

  馬拉色菌除了常規的治療外,飲食上還要注意以下方麵:高營養、易消化的食物。合理搭配膳食。還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07西醫治療馬拉色菌病的常規方法

  1、淺部感染可用複方雷瑣辛酊、水氯酊、2%酮康唑洗劑、咪康唑霜、1%聯苯苄唑酊或霜劑、1%特比萘芬霜或凝膠外洗或塗搽。

  2、中醫治療:係統性感染輕者停脂肪乳即可痊愈。重者可選用兩性黴素B、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口服特比萘芬治療本病無效。花斑癬中醫用雄黃解毒散30g,加入百部酒120g,搖勻外擦,或土槿皮10g、丁香10g加於50%~70%酒精100ml中浸1周後外擦。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