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在癡呆患者腦中檢出螺旋體是精神醫學曆史上的一個裏程碑。對器質性原因伴發的精神障礙,足以說明同一病因可導致不同的精神症狀。本病對腦實質的損害,大腦萎縮,並以額葉的病理改變為突出。腦萎縮,神經細胞變性,脫失,皮質結構紊亂可能是導致癡呆,出現精神症狀的原因。
本病是由梅毒螺旋體侵犯大腦實質而引起的。梅毒螺旋體長約6~20μm,在幹燥的環境和陽光直射下迅速死亡,對熱敏感,普通消毒劑能在短時間內使其死亡。1822年Bayle認為病人所有的精神和軀體症狀都是慢性腦膜炎的表現。1857年Rokitansky指出,本病的原發損害係一種間質性腦炎,而大腦實質的損害為繼發性的。至1857年Esmark和Jenssen發現這類病人中絕大多數都患過梅毒,1894年經Fournier從統計學的角度分析,初步指出了本病與梅毒之間的關係。直至20世紀初Wassermann發明梅毒補體結合試驗後,1913年野口和Moore從70例病人的大腦中發現有14例存在梅毒螺旋體。從此,本病的病因和性質就確定無疑了。由於梅毒螺旋體在腦內侵犯不同的部位,造成不同受侵部位的病理變化,進而臨床產生不同的神經、精神體征。
雖然梅毒螺旋體感染是本病病因,但是否發生麻痹性癡呆,主要取決於機體對梅毒螺旋體的免疫反應。頭顱外傷、過度疲勞、酗酒、其他傳染病、精神創傷等不良因素,也可削弱機體的防禦能力,成為發病的誘因。
還有人認為本病是一種特殊的親神經係統的梅毒螺旋體所引起。另有些學者則認為是一種“變態反應”或“過敏性” 疾患,但目前都缺乏足夠的依據,難以定論。
神經梅毒通常發生在感染後10~20年,或更長。梅毒螺旋體侵入人體後表現為活動期與靜止期交替的過程。是否出現臨床症狀與人體免疫力的強弱有關。免疫力強,螺旋體絕大部分被殺滅,無明顯臨床症狀。稱為隱性梅毒。約有1%—5%的感染梅毒者可發展為麻痹性癡呆。
二、發病機製
麻痹性癡呆的病理損害有蛛網膜增厚,蛛網膜下腔擴大,大腦萎縮,腦回變窄,腦溝增寬,以額葉、顳葉和頂葉前部最明顯,小腦、腦幹、紋狀體、下丘腦也可累及。腦室係統對稱性擴大,室管膜表麵失去光滑性,第四腦室底部呈小沙粒樣隆起,這種顆粒性室管膜炎在本病的病理變化中具有特征性意義。顯微鏡可見大腦皮質內神經細胞彌散性變性、壞死及脫失,大量細胞萎縮、脫失,使皮質結構層次紊亂,嚴重時皮質分層結構完全消失,基底節和中腦內的神經細胞有減少。皮質纖維有斑狀脫髓鞘,尤以皮質內的弓狀纖維最明顯,白質內也有局灶性脫髓鞘。灰白質內均有大量的膠質細胞增生。血管周圍和蛛網膜下腔內有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大單核細胞浸潤,軟腦膜和蛛網膜均有不同程度的纖維組織增生,此外,在大腦皮質中還可發現兩種特殊的現象,即在皮質中有遊離鐵質的沉著和皮質中層及深層發現有螺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