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疾病病因
一、病因
1、該病半數呈散發性,半數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目前認為GTP環化水解酶的同工酶GCHⅠ缺乏導致多巴胺合成減少是DRD的主要病因(Nagatsu1998)。反應性肌張力不全常見於兒童期,女性多於男性。發病年齡一般在4-8歲,但可以早至嬰兒期,晚至成人期。嬰兒期起病者較少見,常被誤診為腦性癱瘓或痙攣性截癱,成人期起病者症狀類似帕金森病。初始症狀往往是馬蹄內翻足和由於下肢肌張力不全造成的步態異常。以後病情進行性加重,可以出現四肢僵硬,運動徐緩,麵無表情。半數病人出現8-10Hz位置性、意向性震顫(不同於帕金森病的4-5Hz靜止性震顫),一般在成人期病情相對穩定。某些輕症病人僅在午後有行走困難和疲勞感,寫字握筆略久有書寫痙孿。體檢時在某些患兒可發現踝陣攣和巴彬斯基征陽性。75%患兒的肌張力不全有特征性的晝間變化,即清晨剛起床時肌張力不全較輕,以後漸漸加重,黃昏時最為明顯。日間休息後可稍有改善,但活動、運動後加劇;
2、國外學者發現,60%~70%的DRD患者出現GCHⅠ編碼區的基因突變位置在14q32.1。由於GCHⅠ是合成四氫生物喋呤的重要限速酶,而後者是兒茶酚胺生物合成的必需輔助因子因此黑質紋狀體係統多巴能神經元GCHⅠ的缺乏必然導致酪氨酸羥化酶合成減少最終致多巴胺水平降低有學者檢測DRD患者腦脊液中高香草酸及生物喋呤新喋呤含量,發現兩者水平均低於正常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檢查發現紋狀體18F-dopa攝取量正常,提示該病多巴脫羧酶及多巴胺受體是正常的故持續給予少量外源性多巴製劑可彌補多巴胺不足,緩解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