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本病征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發病率約為1/40000~1/100000;基因攜帶頻率約占人群的1%。突變基因位於染色體11q22-23(Gatti等,1988),稱為ATM基因。ATM已有一部分DNA被克隆,編碼一個蛋白質,類似磷脂酰肌醇激酶。該酶參與有絲分裂信號轉導、減數分裂重組及細胞周期的調節和DNA修複。故認為,ATM基因產物的功能之一是與DNA損傷的監測和修複係統有關,可以調節由DNA損傷所誘發的凋亡,而這種功能是通過激活神經酰胺合成酶來完成的
二、發病機製
由於DNA修複缺陷,第14對染色體易位所引起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異常。約1/4患者的淋巴細胞第14號染色體短臂上有斷裂,14q12。目前尚不能解釋病兒同時發生神經、血管和免疫學異常等多係統損害,推測可能是中胚層發育缺陷。有人認為基本缺陷是免疫係統異常,尤其是胸腺缺陷,這可導致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從而繼發多係統損害。中樞神經係統損害,如脫髓鞘和退行性變也提示這是一種自身免疫過程,但引起免疫學異常的機製尚未明。
① DNA修複機製有缺陷,成纖維細胞和淋巴細胞對離子化放射過敏,不能修複DNA損傷。
② 染色體不穩定,易發生斷裂和重。染色體內自發性重組率比正常人高30~200倍。
③突出的改變為胸腺發育障礙、淋巴係統形成不全、皮膚黏膜毛細血管擴張、性腺發育障礙、小腦皮質萎縮、橄欖核變性,腦幹和脊髓後柱及前角等處變性萎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