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常繼發於大麵積燒傷創麵感染、開放性骨折合並感染、癰、彌漫性腹膜炎、膽道或尿路感染、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等。因感染病灶局限化不完全,使大量毒力強的病原菌不斷或經常侵入血循環,或是局部感染產生的炎症介質大量入血,激發全身性炎症反應而引起膿毒症。
1.常見誘發因素
(1)人體抵抗力的削弱:如慢性病、老年、幼兒、營養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症等。
(2)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製劑、抗癌藥等導致正常免疫功能改變,或使用廣譜抗生素改變了原有共生菌狀態,非致病菌或條件致病菌得以大量繁殖,轉為致病菌引發感染,如全身性真菌感染。
(3)局部病灶處理不當:膿腫未能及時引流,清創不徹底,傷口存有異物、死腔、引流不暢等。
(4)長期留置靜脈導管等,有助於病原菌繁殖與直接侵入血液,激發全身炎症反應。
2.常見致病菌 導致膿毒症的致病菌種類繁多,常見的致病菌有:
(1)革蘭陰性杆菌:當代外科感染中革蘭陰性杆菌感染已超過革蘭陽性球菌,常見為大腸杆菌、擬杆菌、綠膿假單胞菌、變形杆菌,其次為克雷伯菌、腸杆菌等。這一方麵由於抗生素篩選的結果,另外由於創傷所致的壞死組織利於此類細菌繁殖生長。革蘭陰性杆菌的主要毒素為內毒素,是一種脂多糖(LPS),在細菌死亡後自胞壁釋出,作用於吞噬細胞引起細胞因子釋放,由此激發一係列連鎖反應。腹腔感染、泌尿生殖係統與會陰等鄰近部位感染常難避免受其汙染。
革蘭陰性杆菌所致的膿毒症一般比較嚴重,可出現三低現象(低體溫、低白細胞、低血壓),發生感染性休克者也較多。
(2)革蘭染色陽性球菌:其主要致病毒素是外毒素,如腸毒素、中毒性休克綜合征毒素-1(TSST-1)等。較常見的致病菌種有:
①金黃葡萄球菌:因近年出現多重耐藥性的菌株,包括對β內酰胺類、氨基糖甙類均耐藥,這類菌株還傾向於血液播散,可在體內形成轉移性膿腫。有些菌株局部感染也可引起高熱、皮疹,甚而休克。
②表皮葡萄球菌:多年被劃歸“非致病菌”。由於易黏附在醫用塑料製品如靜脈導管等,細菌包埋於黏質中,可逃避機體的防禦與抗生素的作用。近年的感染率明顯增加。
③腸球菌:是人體腸道中的常駐菌,可參與各部位的多菌感染,有的腸球菌膿毒症,不易找到原發灶。
(3)無芽胞厭氧菌:無芽胞厭氧菌用普通細菌培養無法檢出,易被忽略。腹腔膿腫、闌尾膿腫、肛旁膿腫、膿胸、腦膿腫、吸入性肺炎、口腔頜麵部壞死性炎症、會陰部感染等多含有厭氧菌。在厭氧菌感染中約有2/3合並需氧菌感染。兩類細菌有協同作用,能使壞死組織增多,易於形成膿腫,膿液可有糞臭。常見的無芽胞厭氧菌是擬杆菌,梭狀杆菌、厭氧葡萄球菌和厭氧鏈球菌。
(4)真菌:條件致病菌,常發生在持續應用廣譜抗生素,細菌被廣泛抑製,使真菌得以過度生長,成為一般細菌感染後的二重感染;基礎疾病重,加上應用免疫抑製劑、激素等,使免疫功能進一步削弱;長期留置靜脈導管。
外科真菌感染(fungal infection)中常見致病真菌為白念珠菌、曲黴菌、毛黴菌和新型隱球菌等。
二、發病機製
膿毒症時的機體改變,較局部感染隻是炎症反應的激活更為普遍,而且缺乏局部反應中明確的定向病灶。病菌及其產物逃脫局部防禦進入循環係統。導致血管內補體及凝血因子的激活。肥大細胞被全身激活所釋放的組胺與5-羥色胺(5-HT)導致血管擴張及通透性增高。局部炎症嚴重時,可以釋放出大量TNF等促炎信號,使得循環中的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被激活,而且遠隔部位的巨噬細胞,如肺泡巨噬細胞、肝內Kupffre細胞亦被激活,引起播散性炎症細胞活化。全身水平上的炎症啟動,導致全身血管擴張、血流增加(高血流動力學狀態)以及全身水腫。炎症反應生成的趨化因子促使白細胞、內皮細胞相互反應及移行。全身促炎細胞因子連鎖反應,刺激中性粒細胞釋放溶酶體酶、白介素-1、白介素-6、白介素-8,並通過呼吸爆發生成氧自由基,以殺死吞噬的細菌及分解壞死組織,具有防禦細菌的作用。但也可引起血管內皮及血管周圍部位的損傷。微循環的炎症性損傷引起血小板聚集及血管收縮,最終導致微循環阻斷及組織破壞。壞死組織的形成又可引發局灶性炎症反應,並擴展到全身,如此形成惡性循環。全身炎症反應介導的組織特異性破壞是多器官功能障礙發生發展的直接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