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原發性肝癌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原發性肝癌的病因和發病機製尚未完全肯定,可能與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有關。根據多年研究,肝癌的發病可能與如下因素有關。
1.病毒性肝炎:研究發現乙型肝炎病毒與肝癌關係密切,是肝癌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①肝癌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標誌物高達90%以上;②肝癌高發區HBsAg陽性者發生肝癌機會比陰性者高6~50倍;③分子生物學研究顯示,我國肝癌病人中單純整合型HBV-DNA占51.5%;④HBV的X基因可改變HBV感染的肝細胞的基因表達與癌變可能有關。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肝細胞損害繼而發生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從而對致癌物質敏感,在多病因參與和多階段的發病過程中可能有多種基因發生改變,即一群原癌基因被激活為癌基因,以及1個或多個抗癌基因失活,引起細胞生長失控,持續增殖,導致癌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與肝癌也有一定關係。
2.肝硬化:原發性肝癌合並肝硬化者約50%。病理檢查發現,肝癌合並肝硬化多為乙型病毒性肝炎後的大結節性肝硬化。
3.黃曲黴病毒:動物實驗證明,被黃曲黴菌汙染的玉米和花生都能致肝癌,這是由於黃曲黴素的產物黃曲黴毒素B1有強烈的致癌作用。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在糧食受黃曲黴毒素B1汙染嚴重的地區,肝癌發病率也較高。提示黃曲黴毒素可能是某些地區肝癌高發的原因。
4.飲用水汙染:肝癌高發區啟東報道,飲溝塘水者肝癌發病率明顯高於飲用井水者。調查發現池塘中生長的藍綠藻是強致癌植物,肝癌發生與此有關。
5.其他化學致癌物:一些化學物質,如亞硝胺類、偶氮芥類、酒精、有機氯農藥等。
6.遺傳因素:在肝癌高發區,有時出現家族聚集現象,尤以共同生活並有血緣關係者的肝癌患病率高,可能與肝炎病毒垂直傳播有關。
7.其他:微量元素、中華分枝睾血吸蟲、酒精等。在肝癌高發區發現水、土壤、糧食、人頭發及血液中含銅、鋅較高,鉬較低。中華分枝睾血吸蟲可刺激膽管上皮增生而產生膽管細胞癌。
二、發病機製:
原發性肝癌的4/5為肝細胞肝癌,1/5為膽管細胞癌,兩者混合的肝癌罕見。
1.分型:
1)大體形態分型:
①塊狀型:最多見。癌塊直徑在5cm以上,大於10cm者稱巨塊,可呈單個、多個或融合成塊,多為圓形、質硬,呈膨脹性生長。腫塊邊緣可有小的衛星灶。此類癌組織容易發生壞死,引起肝破裂。
②結節型:為大小和數目不等的癌結節,一般直徑不超過5cm左右。結節多數在肝右葉,與四周組織的分界不如巨塊型清楚。常伴有肝硬化。此型又可分為單結節、多結節和融合性結節3個亞型。
③彌漫型:癌結節較小,有米粒至黃豆大小的癌結節散布全肝,肉眼不易與肝硬化區別,肝大不明顯,甚至反可縮小。患者往往因肝功能衰竭死亡。此型最少見。
④小癌型:孤立的直徑小於3cm的癌結節或相鄰兩個癌結節直徑之和小於3cm者稱為小肝癌。患者無臨床症狀,但血清AFP陽性,腫瘤切除後AFP降至正常。
2)細胞分型:
①肝細胞型:最多見,主要特點是癌細胞類似正常細胞,但細胞大小不一。癌細胞由肝細胞發展而來,此型約占肝癌的90%。癌細胞呈多角形,核大,核仁明顯,胞質豐富。癌細胞排列成巢狀或索狀,癌巢之間有豐富的血竇。癌細胞有向血竇內生長的趨勢。纖維板層樣癌是新近注意的一類型肝細胞癌,包繞癌巢有板層狀纖維,手術切除率高,以年輕人多,預後較普通型肝癌為好。
②膽管細胞型:由膽管細胞發展而來,此型少見。癌細胞呈立方形或柱狀。排列成腺體,纖維組織較多,血竇較少。
③混合型:上述二型同時存在,或呈過渡形態,既不完全像肝細胞,又不完全像膽管細胞,此型更少見。
2.轉移途徑:
1)血行轉移:①肝內轉移:肝內血行轉移發生最早,也最常見,可侵犯門靜脈分支形成癌栓,癌栓脫落後在肝內引起多發性轉移灶,如門靜脈的幹支有癌栓阻塞,可引起門靜脈高壓和頑固性腹水。②在肝外轉移中,以肺轉移率最高。肝靜脈發生瘤栓後,可向上延伸到下腔靜脈,甚至達右心腔,或較小的瘤栓脫落入肺動脈引起肺小動脈栓塞而形成轉移灶。血行轉移還可累及腎上腺、骨、腎、腦等器官。
2)淋巴轉移:局部轉移至肝門淋巴結的最多,也可至主動脈旁淋巴結、鎖骨上淋巴結、胰、脾。
3)種植轉移:少見,從 肝脫落的癌細胞可種植在腹膜、膈、胸腔等處引起血性腹水、胸水。如種植在盆腔,可在卵巢形成較大的腫塊。
3.肝癌分級:目前常用的是Edmondson 4級分級法:
Ⅰ級:為高分化,肝癌細胞形態與正常肝細胞相似。
Ⅱ級:肝癌細胞形態接近正常肝細胞,但有輕度異型,核漿比例增大,核分裂增多。腺泡結構常見,其中可見膽汁。
Ⅲ級:肝癌細胞有明顯的異形,核大而不規則,核漿比例明顯增大,巨細胞多見,膽汁較少。
Ⅳ級:癌細胞形態變異甚大,常有較多的梭形細胞,胞質少,核漿比例顯著增大,核仁不明顯,細胞排列紊亂,無一定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