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癌綜合征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1.類癌綜合征發生於類癌的機會較多,並多有廣泛的肝轉移。類癌最具特征性的生化異常是5-羥色胺(5-HT)及其代謝產物5-羥吲哚乙酸(5-HIAA)的過量生成。正常情況下膳食中的色氨酸99%被用於合成煙酸和蛋白質,而類癌患者所攝入的色氨酸一半以上被色氨酸脫羧酶轉化為5-羥色氨酸(5-HTP),進而生成5-HT,並代謝為5-HIAA。最近研究證實類癌不僅產生胺而且產生肽、PP物質、胃動素及前列腺素等。類癌體積小,在直徑不超過3.5cm時,一般不引起症狀和體征。當類癌體積大時,產生多量的分泌物使食物中全部色胺酸轉變成5-HT等。因癌腫肝髒轉移使肝髒不能有效地代謝、滅活原發癌的產物,類癌的分泌產物則通過肝靜脈進入體循環。肝轉移瘤體積較原發類癌大,也產生多量分泌產物進入體循環而引起一係列改變。5-HT形成後進入血液被血小板所攝取攜帶,分布於組織中,作用於靶細胞。
2.Oberndorfer在1907年首次提出類癌為一種生長緩慢的腸道腺癌,並提出類癌這一名稱。Masson在1928年證明類癌起源於腸黏膜的嗜銀細胞,因該細胞顯示親銀染色故名。Lembeck在1953年首次於類癌組織中發現5-HT,並證實是引起類癌綜合征的生物活性物質。1954年Thorson和Lsler等各自獨立報告了類癌綜合征病例。類癌臨床上並不罕見,但隻有少數病例發生類癌綜合征,不同胚胎起源的類癌具有不同的生化、病理及臨床特征,Williams將類癌分為前腸、中腸和後腸三種。概括地說,來自前腸的類癌(胃十二指腸、支氣管)為不親銀性,由於缺乏芳香氨酸脫羧酶,故5-HT生成較少,而5-HTP含量較高,它們也可產生組胺和各種肽類;來自中腸(小腸、回盲部、升結腸、胰腺、部分橫結腸)的類癌為親銀和嗜銀性,能產生較多的5-HT。前腸類癌分泌5-HT及5-羥色氨酸、胰舒血管素、血管活性胺和多肽激素,產生內分泌腫瘤綜合征;中腸類癌分泌5-HT,顯示典型類癌綜合征。後腸類癌多無功能在臨床上多呈靜止狀態。胰腺類癌為中腸類癌的變種,可產生典型類癌綜合征,但在確定診斷時,往往已是多中心發病,並已發生轉移,很少能施行根治性切除手術。
類癌綜合征病人心內膜、胸膜、腹膜、腹後壁等部位均有纖維組織增生,可能由過多的5-HT等代謝產物所引起。
二、發病機製:
1.類癌的臨床表現和它的部位及起源密切相關,也取決於其所產生的肽類和胺類介質。類癌可產生多種化學介質如5-HT、緩激肽、腎上腺素類、前列腺素類以及多種胃腸肽和神經肽,包括活性腸肽、P物質、神經激肽A、B、K、胃泌素、膽囊收縮素、促胰液素、胰高糖素、腸高糖素、胃泌素釋放肽、生長抑素、胰多肽、酪神經肽、胰島素、神經降壓素、胃動素、降鈣素、甲硫腦啡肽、內啡肽、甲狀旁腺激素,ACTH以及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等。許多類癌可分泌二種或二種以上的激素,原發類癌與轉移類癌中所含有和分泌的激素可以不同,這在類癌的免疫組化研究中得到了證實。
2.類癌所分泌的胃腸肽類激素和化學介質可產生相應的病理生理和臨床表現。在一組353例類癌的報告中,58%患者有2種或2種以上激素,9%患者在臨床上有2種或2種以上激素增多的表現,0.6%患者在不同時期可表現出不同的內分泌症狀;不少類癌表現為典型的內分泌腫瘤綜合征,如卓艾綜合征、肢端肥大症、庫欣綜合征和高甲狀旁腺素血症等。卵巢畸胎瘤內的類癌所分泌的酪酪肽(PYY),可能是患者嚴重便秘的原因。但在許多情況下,類癌所產生的多種肽類激素並不產生相應的臨床症狀。
3.有關類癌綜合征的病理生理至今並未完全弄清。大量研究表明,5-HT及其代謝異常是類綜合征最突出的生化表現,約84%類癌綜合征患者的血5-HT或尿5-HIAA增高。5-HT可能與類癌綜合征的腹瀉相關,給誌願者體內注射5-HT或在體外予肌條5-HT均可觀察到胃腸動力的改變,如小腸動力增強及通過加速,胃及結腸動力抑製;給予5-HT阻斷劑可減輕腹瀉。緩激肽被認為是引起皮膚潮紅的介質之一。在自發或藥物誘發的類癌綜合征患者的潮紅過程中,肝靜脈血中緩激肽的水平升高,靜脈注射緩激肽可導致這些病人典型的皮膚潮紅。其他可能參與的介質還有速激肽類物質,包括P物質,神經肽K(NPK),神經激肽A(NPA)等。過去認為類癌性心瓣膜病是由5-HT引起,然而最近發現在尿5-HIAA下降之後的心瓣膜病仍在發展,有證據表明,由腫瘤細胞產生的多種轉化生長因子(TGF)可能在心內膜纖維化的形成中起一定的作用。總之,類癌綜合征的發生是多種肽類激素和介質協同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