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在病因的探討上,綜合各家意見,主要病因集中在血栓形成、膜性狹窄和局部壓迫三方麵。
1.血栓形成
BCS常常發生於各種血液凝固性增加的病人,其中報道最多的是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和其他髓增生性疾病。Wanless等報告一組145例屍檢資料,見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和不明原因髓增生性疾病有1/3伴有顯性門靜脈高壓。陣發性夜間血紅蛋白尿(PNH)也是BCS常見的原因之一。PNH伴發BCS的頻率為12%~27.3%。BCS在長期口服避孕藥的人群中發生較高。鄰近器官炎症性病變如潰瘍性結腸炎和Crohn病屢有伴發BCS。總之,各種原因所致的血液凝固性升高,均可導致肝靜脈和(或)肝段下腔靜脈血栓形成。至於血栓形成為何偏偏發生在這個部位,迄今尚沒有滿意的解釋。
2.膜形成
1912年,Thompson和Turnbull在國外文獻中報道第1例肝段下腔靜脈膜性梗阻(MOVC),1950年,Bennett再次作了報道。此後,關於BCS時的MOVC在許多國家相繼作了大量報道。MOVC的發生是由於先天性病變,還是後天因素所致,目前仍有爭論。以往多數學者認為,MOVC是由於發育缺陷所致的先天性病變。如Hirooka根據病理解剖發現研究下腔靜脈和肝段的胚胎發育,提出組成下腔靜脈各部包括部分心髒、肝總靜脈、肝竇、右下主靜脈的上段和下段,如果在發育過程中異常融合或堵塞,可以解釋若幹類型的病理變化。以後,Okuda對MOVC的先天發育學說提出了疑問;Terabagashi等報告一例狼瘡抗凝因子陽性病人,經動態觀察發現下腔靜脈血栓形成轉變了膜性梗阻,從而為MOVC的後天形成學說找到了證據。較為深入的研究表明,紅細胞生成素增加,紅係集落形成和狼瘡抗凝因子可能在血液凝固性增加-肝靜脈血栓形成-肝段下腔靜脈膜性梗阻-布-加綜合征中發揮重要作用。也有人提出蛋白C缺乏亦與BCS有關。
3.局部壓迫
鄰近髒器病變,包括炎症、創傷、肝占位性病變或轉移性癌腫,壓迫或侵犯肝段下腔靜脈和肝靜脈,或是肝癌沿肝靜脈蔓延引起癌栓和血栓形成,造成阻塞。
二、發病機製
1.分型
對於肝靜脈和(或)肝段下腔靜脈阻塞的類型、部位及形態許多人作了較為詳盡的觀察。按照阻塞的性質、位置、範圍和程度予以分型,對於正確地治療和選擇手術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許多學者提出了各種分型意見。其中以Hirooka分型最詳細,具體闡明了下腔靜脈、肝靜脈的病理特性、部位和相互關係,同時發現膜狀阻塞有薄膜和厚膜的不同。
Ⅰ型a:隔膜在通暢的開口上方。
b:隔膜在閉塞的肝左靜脈和通暢的肝右靜脈之間。
c:隔膜在通暢的肝靜脈開口的下方。
Ⅱ型a:隔膜在閉塞的肝靜脈上方。
b:隔膜在閉塞的肝靜脈下方。
Ⅲ型:腔靜脈橫膈部狹窄,肝靜脈通暢。
Ⅳ型:腔靜脈肝段血栓性閉塞,肝靜脈受累。
Ⅴ型:腔靜脈肝段狹窄,肝靜脈受累。
Ⅵ型:腔靜脈肝段節段性閉塞,肝靜脈受累。
Ⅶ型:肝靜脈閉塞。
由於Hirooka分型過於繁雜,不便實用。汪忠鎬綜合各種分類方法,根據下腔靜脈阻塞的特性、肝靜脈受累的情況,從便於手術選擇的角度將本病分為3種類型(圖1)。
Ⅰ型:下腔靜脈隔膜為主的局限性狹窄或阻塞型(約占57%)。此型係高位下腔靜脈隔膜樣阻塞或纖維性阻塞,肝靜脈未被累及,但是,肝靜脈開口位於下腔靜脈阻塞的遠側。因此,除下腔靜脈有阻塞外,肝靜脈回流亦受阻。此型在日本相當多見。下腔靜脈阻塞的遠側,血流淤滯,可繼發血栓形成。若血栓延伸,即可堵塞肝靜脈開口和主幹。
Ⅱ型:彌漫性狹窄或阻塞型(約占38%)。下腔靜脈彌漫性狹窄或阻塞,肝後段下腔靜脈節段性或彌漫性阻塞,合並左肝靜脈或右肝靜脈閉塞,甚至肝靜脈主幹全部閉塞。亞洲和遠東地區所見者多屬此型。
Ⅲ型:肝靜脈阻塞型(約占5%)。肝靜脈主幹或開口阻塞,下腔靜脈通暢。此型多發生在西歐和北美地區。常表現為肝靜脈血栓形成或血栓性靜脈炎。有學者觀察到,隨著病程的延長,肝靜脈出口附近的下腔靜脈繼發血栓形成。
2.病理和病理生理
(1)肝髒組織學:
BCS肝髒組織學變化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首先是阻塞的程度,如為完全性阻塞,則肝內組織學改變比較均勻一致;不完全性阻塞時,組織學變化差異較大。第二是阻塞的病因,如為血液凝固性增高,各級肝靜脈均可見程度不同、新舊不一的血栓形成,血管壁也可有增厚及內皮損傷;膜性梗阻時則血栓形成少見,血管壁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厚。最後是阻塞的病程,急性阻塞時,中央靜脈和肝竇淤血、擴張、出血,小葉中央區肝細胞萎縮、破壞或消失;淤血區旁,肝細胞可發生脂肪樣變;在門靜脈周圍,肝細胞呈再生現象。亞急性阻塞時,則見小葉中央靜脈壁增厚,呈纖維性變,肝細胞萎縮和小葉間纖維組織增生;周圍肝細胞再生更加顯著時,形成假小結節。慢性阻塞時,產生廣泛的纖維化病灶,正常肝小葉結構遭到破壞,由纖維組織和再生小結節替代,導致肝硬化和門靜脈高壓症,肝靜脈回流受阻,肝髒淤血腫大,肝靜脈和肝竇壓力升高,繼而肝淋巴液形成增加,經肝包膜溢入腹腔而產生腹水。
(2)側支循環:
BCS時側支循環的解剖學變化取決於阻塞的部位和性質。
①由於三支肝靜脈主幹並非均受累閉塞,肝內靜脈形成側支循環相互溝通。
②肝被膜靜脈與隔下靜脈之間產生粗大而豐富的交通血管,形成肝-體靜脈側支循環。
③肝髒血流亦可經肝-奇靜脈側支循環引流到上腔靜脈。
④門-體靜脈吻合支形成,尤其是胃冠狀靜脈、胃短靜脈與奇靜脈、半奇靜脈的分支相吻合,形成胃底和食管下段黏膜下靜脈曲張。
⑤肝背靜脈代償性擴張,尾葉充血和增生肥大而壓及下腔靜脈。若門靜脈也有栓塞,肝髒血流停滯而發生梗死,病人短期內死於肝衰,BCS合並門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為20%。
下腔靜脈阻塞,除肝靜脈流出道受阻外,尚有下腔靜脈回流障礙。阻塞遠端腔靜脈擴張,血流淤滯,在腹膜後,腰靜脈、腎靜脈、腎上腺靜脈和腰升靜脈顯著擴張,互相交通形成側支循環,血流經半奇靜脈和奇靜脈回流到上腔靜脈。胸、腹壁兩側淺靜脈迂曲擴張,血流自下向上。雙下肢及會陰部腫脹,淺靜脈曲張,足踝部皮膚色素沉著,甚至發生營養性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