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急性膽囊炎與膽管炎的主要病因為膽汁滯留與細菌感染。膽汁滯留多因膽管梗阻造成,常見的梗阻因素有膽道先天性或炎性狹窄、膽腸吻合術後吻合口狹窄反流及寄生蟲引起的膽總管括約肌痙攣。細菌多經血液也可經淋巴、腸道或鄰近器官而侵入膽囊與膽管,引起炎症的細菌以大腸埃希菌為主,約占70%。其他有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變形杆菌等,亦可為混合性感染。
二、發病機製
膽囊為一盲袋,膽囊動脈為一終末動脈。急性期時,在膽囊管梗阻後,膽囊黏膜的分泌增加,吸收功能降低,膽囊內壓逐漸增高,可壓迫膽囊壁的淋巴和血管,使淋巴血運回流障礙,小動脈可因炎症而閉塞,進而引起局灶性缺血性病變,膽囊黏膜可出現糜爛、潰瘍和壞死,重者可引起膽囊壁的大片壞死。急性膽囊炎或膽管炎的病變開始時,黏膜充血,水腫,繼而波及膽囊或膽管壁各層,管壁增厚,表麵有纖維蛋白性滲出物。在感染嚴重病例,囊壁有化膿灶,形成化膿性膽囊炎和(或)膽管炎。年齡越小,病變演進越急劇,由於同時有膽囊管或膽總管口括約肌痙攣,膽囊或膽總管膨脹,可發生局限性缺血和壞疽而引起穿孔、膽汁性腹膜炎。此時,患兒可出現神誌模糊、中毒性休克等征象。根據病理改變的程度,可分為4型:
1.急性單純性膽囊炎 多見於急性炎症的早期,膽囊內壓增高,膽囊黏膜層炎症水腫,囊壁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細胞浸潤,小兒“膽囊積水”即屬此型。
2.急性化膿性膽囊炎 炎症繼續向膽囊壁的肌層及漿膜層發展,膽囊壁的全層增厚,血管擴張,滲出增加,漿膜可被膿性滲出物覆蓋;膽囊內的膽汁呈混濁膿性。
3.急性壞疽性膽囊炎 膽囊內壓繼續升高,囊壁水腫加重,可使膽囊壁的血管產生炎性閉塞等,致使囊壁的組織壞死。壞死後的膽囊組織稍遇膽囊內壓增高即可出現膽囊穿孔,膿性膽汁流入腹腔,可引起局限性或彌漫性的腹膜炎。而慢性的膽囊管堵塞可導致膽囊積水,膽汁的色素被吸收後,變為白膽汁,鈣的分泌增加,可出現石灰水樣膽汁。鈣在膽囊壁內沉積可產生“瓷樣膽囊”。在成人,這種情況的病例有50%發展為膽囊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