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息肉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1.小腸腺瘤多發生於十二指腸和回腸,空腸較少。一般來自腸黏膜上皮或腺上皮,多向腸腔內突出,可為單發或多發,往往帶蒂,其遊離端常指向遠端。腺瘤大小不一,小者直徑僅數毫米,大者可達3~4cm。
二、發病機製:
小腸腺瘤與大腸腺瘤一樣,根據其組織學結構可分成三種類型: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管狀腺瘤:
亦稱腺瘤樣息肉或息肉狀腺瘤。以發生於十二指腸最多(41.3%),其次為回腸(34.3%),空腸較少(22.3%)。多是單發,也可多發,多發的病例可集中在一段腸管或全部小腸,甚至整個胃腸道。此種腺瘤呈息肉狀,大多有蒂。據統計,家族性結腸息肉病的病例50%可伴發小腸腺瘤。很多病例無症狀,出現症狀者以出血較多,亦可引起腸套疊。
2.絨毛狀腺瘤:
亦稱為乳頭狀腺瘤。較管狀腺瘤少見,最多發生於十二指腸內,但亦僅占十二指腸腫瘤的1%~3%。從十二指腸開始向遠側腸管逐漸減少。體積較管狀腺瘤大,0.5cm~8.5cm不等,但大多數<5cm。
3.混合性腺瘤:
亦稱絨毛腺管狀腺瘤。上述兩種結構並存,生物學行為介於上述二種腺瘤之間。
另外尚有非瘤性息肉:如增生性息肉(hyperlastic polyp)和炎性息肉(infammatory polyp),一般可自行消失。錯構瘤性息肉如:家族性黏膜皮膚色素沉著胃腸息肉病(Peutz-Jeghers syndrome,簡稱PJS)是一種顯性遺傳疾病,其特點是:
①口唇、頰黏膜、牙齦、手足屈側的皮膚有黑色素斑(簡稱黑斑),不高出皮膚及黏膜表麵,大小約1~4cm,多在兒童和青春期出現;
②胃腸道多發性息肉,以空腸多發,大多有蒂,組織學上為一種錯構瘤;
③有家族遺傳性,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腸套疊是本病的急性並發症,少數可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