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當胃竇部有炎症時,黏膜下的結締組織變為鬆弛,胃黏膜和黏膜下層水腫、增生、肥厚,形成增生、冗長的黏膜皺襞。同時胃蠕動增強,則黏膜皺襞很易被送入幽門而形成胃黏膜脫垂;此外,黏膜肌層功能不良,在胃竇收縮時不能把胃竇黏膜保持正常的縱形皺襞,相反卷起呈環形,結果被收縮的胃竇推送入幽門形成胃黏膜脫垂;當惡性病變浸潤黏膜時,可造成黏膜增生、冗長,正常的胃黏膜的活動性喪失,肥大的黏膜作為異物,被增強的胃蠕動擠出幽門管,導致胃黏膜脫垂;當胃的解剖異常時,即胃竇存在一層黏膜隔,阻止了黏膜的逆行蠕動,易產生此病。此外,精神緊張、煙酒、咖啡刺激,化學因素和機械性刺激等因素,可引起胃的劇烈蠕動,也可導致胃黏膜脫垂。
二、發病機製
正常情況下,胃幽門處黏膜較厚,黏膜與黏膜下層共同形成皺襞,且排列不規則,在幽門括約肌的內麵黏膜形成皺襞,稱為幽門瓣。其生理功能為:當幽門括約肌收縮時,將幽門關閉,以阻止胃內容物進入十二指腸,因此當胃蠕動時,就有將幽門處的黏膜擠出幽門而脫入十二指腸的傾向。但由於黏膜肌的作用,胃竇黏膜能自行改變其皺襞的大小、形狀、位置及移動方向,而不受胃肌層收縮的支配。在胃竇收縮前,該處黏膜皺襞呈縱行排列與胃縱軸平行。因胃黏膜肌的收縮,該處皺襞有遠離幽門的傾向,這樣就保證了胃竇收縮時不致將該處黏膜推入十二指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