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傷性腦積水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腦挫傷後蛛網膜下腔出血較常見,大量的血性腦脊液對腦膜將產生強烈的刺激,可引起無菌性炎症反應,因此,可以在軟膜與蛛網膜之間發生粘連,甚至堵塞蛛網膜絨毛,從而造成腦脊液的循環和吸收障礙。這與化膿性腦膜炎所造成的蛛網膜下腔梗阻引起的腦積水相類似,即由脈絡叢產生的腦脊液雖然可以流出腦室,但卻受阻於蛛網膜下腔而在腦基底池、環池及側裂池等處阻礙腦脊液經腦凸麵循環至蛛網膜粒吸收。因此,病人往往出現顱內壓增高症狀,且腦室係統也隨之擴大,如果沒有得到及時合理的治療,病情將日趨惡化。有時腦脊液循環梗阻發生在腦室係統之內,引起一側或雙側腦室積水,這種情況多係腦室穿通傷或髓內血腫破入腦室所致,常在室間孔、導水管或四腦室出口處發生阻塞。間或可因小腦幕切跡疝,腦幹移位而致環池閉塞或導水管受壓迫也能引起腦積水;或因不適當的大骨瓣減壓,腦嚴重膨出、移位,導致腦脊液循環受阻而伴發腦積水亦時有發現。
二、發病機製
外傷性腦積水可分為急性、慢性兩種,急性腦積水是指傷後2周內發生的腦積水,可能的機製是:
1.血塊直接阻塞腦脊液循環通路或因蛛網膜絨毛被紅細胞阻塞而影響腦脊液吸收。
2.腦水腫、顱內血腫、腦疝、腦膨出或突出亦可壓迫腦池和腦表麵的蛛網膜下腔,影響腦脊液的循環與吸收。
3.腦室內出血、腦室穿通傷,積血可阻塞室間孔、導水管、第四腦室正中孔,使腦脊液不能回流到蛛網膜下腔。
慢性腦積水是指傷後3周~1年內發生的腦積水,原因可能為蛛網膜下腔出血刺激腦膜,引起無菌性炎症反應形成粘連,阻塞蛛網膜下腔及蛛網膜絨毛而影響腦脊液的吸收與回流,以腦脊液吸收障礙為主,病理切片可見蛛網膜增厚纖維變性、室管膜破壞及腦室周圍脫髓鞘改變。Johnston認為腦脊液的吸收與蛛網膜下腔和上矢狀竇的壓力差以及蛛網膜絨毛顆粒的阻力有關。當腦外傷後顱內壓增高時,上矢狀竇的壓力隨之升高,使蛛網膜下腔和上矢狀竇的壓力差變小,從而使蛛網膜絨毛微小管係統受壓甚至關閉,直接影響腦脊液的吸收。由於腦脊液的積蓄造成腦室內靜水壓升高,腦室乃進行性擴大。
因此,慢性積水的初期,病人的顱內壓是高於正常的,及至腦室擴大到一定程度之後,由於加大了吸收麵,才漸使顱內壓下降至正常範圍,故臨床上稱之為正常顱壓腦積水。但由於腦脊液的靜水壓已超過腦室壁所能承受的壓強,使腦室不斷繼續擴大,腦萎縮加重而致進行性癡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