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多發於老年人的原因:因老年人有以下生理病理特點,①骨質增生。骨刺可以刺激或壓迫椎動脈,致血流減少。②血管病變。老年人動脈粥樣硬化多見,容易發生椎動脈供血不足。③頸椎間盤退變。椎間隙變窄,頸椎相對縮短,椎動脈相對變長,發生折疊或扭曲,影響椎動脈血液循環。④頸椎錯位。頸椎盤退變時,椎間隙變窄,關節囊和椎間韌帶鬆弛,頸椎失穩,在外力作用下,容易使頸椎錯位,刺激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叢,或直接壓迫椎動脈,使椎動脈痙攣或管腔狹窄,血流量減少。
二、發病機製
頸椎位於缺少活動的胸椎的重量較大與頭顱之間,其活動度較大,容易發生積累性勞損,使頸椎的穩定性變差。意外的操作或平時不在意的揮鞭性損傷,如坐汽車時急刹車,慣性向前,又突然停止,頭先向前,隨後突然後仰,可以造成單(多)個沿額狀軸,矢狀軸或縱軸產生輕度移位。如果頸椎間盤已經退變,椎間隙變窄,關節囊和椎間韌帶鬆弛,頸椎失穩,在外力的作用下,更容易使單(多)頸椎移位。由於頸椎錯位,造成椎間關節錯縫,椎間軟組織受到牽張,椎管或椎間也狹窄,頸椎間盤突出等。頸椎X線平片上可以出現頸椎生理曲度變直、反張、成角、中斷等。如果損傷較輕,人體有適應代償的功能,可以不產生臨床症狀,即建立代償性椎間內外平衡,為代償期。如代償性脊柱側變。這個階段如果病人得到及時治療,糾正移位頸椎,恢複正常椎體間的平衡改變。為了維持椎體間的力的平衡,頸椎產生骨質增生,以增加受力麵積,減小局部壓強。鉤椎關節骨質向側方增生可刺激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叢,致使出現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臨床症狀。椎體後緣骨質增生或黃韌帶肥厚造成椎管狹窄,壓迫脊髓,出現脊髓型頸椎病。後關節骨質增生,伸入椎間孔,可刺激、壓迫頸脊神經根,出現頸、肩、臂疼、麻木的神經根型症狀。如創傷較重,頸椎移位,後關節錯縫,可直接刺激、壓迫神經根,交感神經,或使椎動脈扭曲,而出現一係列頸椎病的臨床症狀。椎體移位時,必然導致棘突偏歪,在體表可觸及偏歪棘突,醫生用頸椎旋轉複位法,撥正偏歪棘突,使移位的椎體恢複原解剖位置,解除對神經、血管、脊髓的刺激或壓迫、臨床症狀緩解或消失。
病理:損傷和(或)退變為發生頸椎病的主要原因。無論是因直接或間接的外力,造成急性或慢性頸部損傷,均可使頸椎發生解剖位置的微細變化,引起神經、血管、脊髓等受壓症狀。
1.單(多)個頸椎移位
頸椎或椎間盤的退變使椎間隙變窄,關節囊和椎間韌帶鬆弛,又因頸部活動範圍較大和重力的影響,造成積累性損傷,加重了頸椎的退變和失穩。意外的損傷或平時不在意的揮鞭性損傷,可使單或多個頸椎沿額狀軸,矢狀軸產生輕度移位,出現頸椎錯縫或半脫位,引起一係列臨床症狀和體征。
2.頸椎間盤的退行性變
頸椎間盤由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構成。
(1)髓核:
水分減少,纖維網和黏液樣基質逐漸為纖維組織和軟骨細胞所代替,最後成為一個纖維軟骨性實體導致椎間盤變窄。這樣病理變化在各個椎間盤發展不平衡,負重部分改變早且快。人體從30歲開始變性,超過50歲時,改變已很明顯。
(2)纖維環:
20歲以後纖維環停止發育,開始變性,表現為纖維變粗,透明性變,彈性減小,容易破裂。由於纖維環變性以後彈性減小,受肌肉上下牽拉,頭顱重力及勞動,外傷等因素的影響而周圍膨出致使間隙變窄。
(3)軟骨板:
軟骨板變性,逐漸變薄,易被髓核侵蝕而發生缺損。使軟骨板失去了半透膜作用,促進了纖維環及髓核的變性,小血管可以鬆質骨向髓核生長,形成肉芽,吸收髓核的特質使之變為纖維組織。隨著年齡的增大,變性增加,椎間盤逐漸纖維化,所以,老年人很少出現急性椎間盤突出症狀。
3.椎體骨質增生
隨年齡增長,髓核含水量減少,逐漸呈現脫水狀態,其彈性和張力減退,易被壓縮,使纖維環向外膨出,刺激椎體緣,形成骨質增生。如纖維環有變性發生裂隙,則造成髓核脫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