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本病病因還不明。有細菌、病毒、真菌、原蟲等感染學說;淋巴管阻塞和淋巴細胞聚集學說;炎症循環障礙學說等,都難定論。目前已肯定,本病患者HLA-1327大多陽性,說明遺傳素質是本病的致病因素。近年來從病理形態學的多樣性,疾病的慢性炎症特性,肉芽腫的存在,多係統損傷如關節炎、皮膚損害及免疫抑製治療有效等方麵考慮,免疫調控機製障礙也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二、發病機製
1.本病的發病機製還不十分清楚
有人提出攜帶HL-B27的個體,其腸上皮細胞與腸內厭氧菌具有共同的抗原性。本病與潰瘍性結腸炎一樣,對厭氧菌抗原處於過敏狀態,作為抗原的細菌突破防禦屏障侵入機體,即可產生自身抗體,同時還可刺激免疫係統產生致敏的淋巴細胞。自身抗體與自身抗原形成自身抗原抗體複合物,激活補體的經典途徑,結果可造成免疫性炎症反應。致敏的淋巴細胞產生淋巴激活素和其他炎症介質,與自身抗原抗體複合物激活補體係統釋放的炎症介質共同作用,損傷黏膜組織和其他組織,從而導致本病。
2.病理
本病是貫穿腸壁全層的增殖性疾病,並侵犯腸係膜和局部淋巴結。在急性炎症期,末端回腸壁水腫、充血,呈紫紅色,漿膜層有纖維素性滲出物,相連的腸係膜有腫脹、充血和淋巴結腫大。在慢性期,腸壁因纖維組織增生而明顯增厚、堅韌,腸腔狹窄,多見於末端回腸,腸係膜和周圍脂肪組織增厚,集合淋巴結和腸係膜淋巴結腫大,並出現不同程度的腸梗阻,狹窄上段腸壁擴張。本病常呈典型的節段分布,受累腸段與正常腸段間分界清楚,有跳躍區的間隔。腸黏膜的典型改變有:①潰瘍:有多發縱行裂溝及各種不規則潰瘍,潰瘍間黏膜正常。縱行潰瘍沿腸係膜分布,為早期表現,好發於小腸。潰瘍深度各不相同,但一般都侵犯到漿膜下。②卵石狀結節:是黏膜下層水腫和細胞浸潤形成的小島狀突起,好發於小腸縱行潰瘍的近旁,在結腸可因纖維化和瘢痕組織收縮而引起局限致密性炎症性息肉。③肉芽腫:由類上皮細胞組成,有時伴有郎罕細胞,無幹酪灶,無抗酸杆菌,故有別於腸結核。肉芽腫是由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組成的炎症浸潤,且以後二者為主。肉芽腫通常位於黏膜下,也可位於腸壁任何部位、腸係膜、局部淋巴結和肝髒中,因此本病曾有肉芽腫性腸炎之稱。④瘺管:當潰瘍逐漸擴展時,可穿透漿膜與附近的腸襻而形成交通性瘺管。這種瘺管可以在腸與腸之間互相交通。
本病雖然以消化道病變為主,但常有其他器官係統損害。關節炎滑膜組織活檢標本可見間皮細胞增生、淋巴細胞浸潤和多發性非壞死性類上皮細胞肉芽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