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功能異常伴發的精神障礙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1.經前期綜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 可能與經前期性激素紊亂有關,主要是由於雌激素與黃體酮失調導致中樞神經功能紊亂而產生精神障礙。
2.月經期精神障礙 其原因可能是在月經前半期雌激素分泌增多,黃體酮分泌減少而出現的軀體症狀、性衝動和情感不穩等臨床表現。
3.妊娠期精神障礙 是在妊娠過程中由於腦垂體為主的內分泌病理生理改變及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雌激素水平增高、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因素有關,也與精神因素本人性格有一定關係。
4.產後精神障礙 一般認為內分泌因素起一定作用。妊娠時甲狀腺素、皮質類固醇激素、雌激素及黃體酮均不同程度增加,而分娩後由於胎盤的娩出,絨毛膜激素迅速減少引起黃體酮分泌障礙和比例失調可能成為本病發生的主要因素。另有報道認為分娩時兒茶酚胺減少與產後抑鬱有關。病前人格缺陷以及分娩本身都可削弱產婦對負性生活事件的抵禦能力,可誘發產褥期精神障礙。產後大出血及產褥期感染也可能是其促發因素。
5.更年期綜合征情緒障礙往往是生物、心理社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6.周期性精神病病因迄今未明 多數學者認為與內分泌障礙有關。
(二)發病機製
1.月經期精神障礙
是行經的同時出現的情緒障礙和行為改變,其原因可能是在月經前半期雌激素分泌增多,黃體酮分泌減少而出現的軀體症狀、性衝動和情感不穩等臨床表現,症狀在月經期最明顯,月經後消失,次月月經期又複發,但也有報道性衝動在月經期降低,月經後升高,直至中期。
2.妊娠期精神障礙
(1)內分泌改變說:妊娠早期3~4個月丘腦-垂體-性腺內分泌係統處於動蕩變化中,此時妊婦易產生情緒不穩、易激動、焦慮等。在以後的妊娠過程中內分泌係統又相對保持平衡,此時精神活動也較穩定。在妊娠後期3個月內分泌係統又發生變化,如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雌激素分泌增高,甲狀旁腺功能減退,胎盤開始衰老等,此時又易出現精神障礙。
(2)心理和性格因素:生活事件,如家庭、工作等不愉快可誘發本病,病前性格內向、固執、敏感、多疑、恐懼等也與本病的發生有關。
(3)既往或家族中有精神病史,或家族中有妊娠期精神障礙者易發本病,(國內袁氏報道了一組祖孫三代4例婦女在妊娠時均出現了精神障礙)。
3.更年期綜合征精神障礙
(1)生物學因素:性腺功能減退,特別是卵巢功能減退,雌激素和(或)孕激素、促卵泡激素和黃體生成激素升高,造成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平衡失調,引起內分泌功能及代謝障礙,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不少學者傾向於雌激素缺乏是本病的主要原因,其理由是,
①有研究證明更年期出現的抑鬱、焦慮及軀體症狀的有無和嚴重程度與性激素水平有關;
②Keer等認為抑鬱情緒是雌激素的缺乏,導致了血中遊離色胺酸濃度下降,抑製了5-HT的合成。
③有臨床文獻報道,雌激素能提高更年期婦女的不良心境和認知功能。我們有關本病多因素研究中也提示性激素的變化在更年期情緒障礙中起著一定作用。但單純生物學因素,不能給本病作出圓滿解釋,因為並不是所有婦女在更年期都會出現症狀,而激素代替療法也並不能完全和滿意地消除症狀。在更年期伴有和不伴有精神障礙的兩組對照研究表明,兩組的血清卵泡雌激素(FSH)、黃體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並無顯著差異。
(2)心理社會因素:近年來國內外有關這方麵的研究甚多,涉及的心理社會因素有幾十種之多。可歸納為,個性特點(內向、情緒不穩、神經質等)、行為方式、經濟狀況、居住環境、文化背景、應激性生活事件、對更年期的認知評價、社會支持和既往的生理心理健康狀況等。
4.周期性精神病
多數學者認為與內分泌障礙有關,臨床和內分泌實驗研究表明本病與間腦-腦垂體、下丘腦係統的功能障礙有關,患者具有卵巢功能不穩定,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功能低下,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垂體-性腺功能不足;心理因素在本病的誘發上也起作用,據調查在35%~75%病人在起病上有精神刺激,患者的性格特征多為敏感、多疑、膽小、脆弱(占50%),熱情、活躍、易激惹(占35%)。而臨床表現與性格也有一定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