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房棘球蚴病基本形態
也稱泡球蚴,成蟲外形和結構都與細粒棘球絛蟲相似,但蟲體更小,長僅為1.2~3.7mm,平均2.13mm,頭節、頂突、小鉤和吸盤等都相應偏小,頂突小鉤為13~34個。蟲體常有4~5個節片。成節生殖孔位於節片中線偏前,睾丸數較少,為26~36個,都分布在生殖孔後方。孕節子宮為簡單的囊狀,無側囊,內含蟲卵187~404個。蟲卵形態和大小均與細粒棘球絛蟲難以區別。
2.多房棘球蚴病生活史
當體內帶有泡球蚴的鼠或動物髒器被狐、狗和狼等終宿主吞食後,一般經45天原頭蚴可以發育為成蟲並排出孕節和蟲卵。鼠類常因覓食終宿主糞便而受感染。地甲蟲可起轉運蟲卵的作用,地甲蟲由於喜食狐糞而在消化道和體表攜帶上蟲卵,麝鼠又喜捕食地甲蟲因而受染。
3.致病機理
泡球蚴病幾乎100%原發於肝。肺、腦等其它部位的繼發感染多由血循環轉移而來。由於泡球蚴在肝實質內呈彌漫性浸潤生長,並逐漸波及到整個肝,對肝組織的破壞特別嚴重,可引起肝功能衰竭而導致肝昏迷,或誘發肝硬化而引起門靜脈高壓,並發消化道大出血而死亡。
致病過程主要分為泡球蚴直接侵蝕、毒性損害和機械壓迫三個方麵。由於泡球蚴在血性壞死、崩解液化而形成空腔或鈣化,呈蜂窩狀大小囊泡內含膠狀物或豆渣樣碎屑,無原頭蚴,故肉眼難以與肝癌鑒別。此過程中產生的毒素又進一步損害肝實質。四周的組織則因受壓迫而發生萎縮、變性甚至壞死,由此肝功能嚴重受損。加上肝內外膽管受壓迫和侵蝕,可引起黃疸。泡球蚴若侵入肝門靜脈分支,則沿血流在肝內廣泛播散,形成多發性寄生蟲結節,出現肉芽腫反應,可誘發肝硬化和膽管細胞型肝癌;侵入肝靜脈則可隨血循環轉移到肺和腦,引起相應的呼吸道和神經係統症狀如咯血、氣胸和癲癇、偏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