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腎損害檢查
一、檢查
1.尿液檢查
仔細的尿檢分析也是區分不同類型腎髒損害的另一重要手段。膜性腎病及繼發性澱粉樣變為非炎症性,典型呈中至重度蛋白尿伴不很活躍的尿沉澱物及相對正常的血肌酐濃度。相比較,局灶性腎小球腎炎及類風濕血管炎通常會出現較活躍的尿沉澱物(紅細胞、白細胞及其他細胞顆粒管型)而鎮痛藥所引起的腎病通常與較溫和血尿沉澱物,腎乳頭壞死所引起的肋腹痛及慢性腎衰相關。腎小球基底膜變薄通常與無症狀性鏡下血尿相關。然而臨床與病理的關聯並不是絕對的,為了明確診斷,有些病人仍需進行腎活檢。
2.血液檢查
(1)血清類風濕因子(RF):有IgG、IgM、IgA3種RF。目前所用的乳膠凝集法,檢測的是IgM RF,活動期50%~80%陽性,緩解期陽性率低。
(2)活動期C反應蛋白陽性,血沉增快。
(3)血清ANCA:部分RV患者可有P-ANCA陽性,靶抗原為MPO或其他抗原。
(4)關節液檢查:細胞數2000~75000/mm3,以中性粒細胞為主,黏度低,糖可下降。
3.關節X線片 Ⅰ期:
骨質疏鬆;Ⅱ期:關節間隙狹窄;Ⅲ期:骨質齒樣破壞;Ⅳ期:關節半脫位,纖維性和骨性強直。
4.組織活檢
皮膚肌肉神經活檢示壞死性全層血管炎伴單核細胞浸潤,管腔狹窄、阻塞。
5.動脈造影
可顯示狹窄或阻塞的血管,但無特異性。
6.腎穿刺病理
局灶節段壞死性腎小球腎炎(FSNGN)伴新月體形成,可有免疫複合物IgG、IgM、IgA沉著。另外,可有與類風濕免疫反應有關的微小病變、係膜增生、膜性腎病,以及炎症相關澱粉樣變。藥物相關間質性腎炎應當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