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檢查:
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常有顯著增加,出現核左移,但也可能因長期應用了抗生素而增加不明顯。當合並脾功能亢進時,白細胞還可出現減少現象。脾髒嚴重感染時骨髓可產生幼稚細胞和網織細胞增多。
對臨床疑有脾膿腫,可考慮在B超或CT引導下行包塊穿刺,脾膿腫者可抽得陳舊性積血或膿液。穿刺液應作塗片染色顯微鏡檢查、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以指導進一步的抗生素應用。
1.B超 顯示脾髒增大,脾內單個或多個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的無回聲暗區,邊緣不平整,腔壁較厚。與脾髒囊腫相比,脾膿腫無回聲區邊緣回聲較強、模糊。無回聲區內有散在小點狀回聲影,可見液平,偶爾有氣體回聲。無回聲區後方回聲增強。約60%病灶在脾上極,可伴有左胸積液。
2.胸腹X線平片檢查 多表現為非特異性征象,如膈肌抬高並有運動受限、脾髒陰影擴大、左胸腔積液以及肺不張等。若在脾髒內出現液平麵則為特異性征象,但此種情況較為少見。鋇餐造影示胃及橫結腸向右前方移位,胃大彎有受壓殘缺現象。
3.CT檢查 診斷準確度高,敏感性和特異性均可達到90%。掃描檢查發現脾髒外形向外膨隆,脾內圓形或卵圓形低密度區,密度不均勻,邊緣不規則。膿腫內可見液平麵或氣體,膿腫壁與脾實質相等。增強掃描時膿腫壁可增強,但膿腫內容物不增強。脾髒內可見散在的鈣化斑。
4.動脈造影 敏感度高,最小能夠發現2cm以內的膿腫病灶。造影顯示脾髒增大,動脈相時脾內有一無血管的膨脹性腫塊,邊緣粗糙,膨脹使血管移位、變直和分開。毛細血管期,膿腫呈現邊緣不規則而模糊的充盈缺損,膿腫周圍無染色及血管增加,無包繞血管或血管湖,脾靜脈正常。
5.放射性核素脾髒掃描 準確性高,可達80%~90%,但不能檢出2cm以下的病灶。單發性較大膿腫表現為大片放射性缺損區,多發小膿腫(<3cm)呈放射性核素不均勻攝取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