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假囊腫檢查
大約有半數病人出現血清澱粉酶升高和白細胞增多。膽道梗阻時膽紅素可升高。若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清澱粉酶持續升高3周以上,其中一半的病人可能並發假性囊腫。有小部分患者肝功能檢查異常。
1.X線檢查
包括腹平片和胃腸鋇餐造影。
腹部平片:可見胃和結腸氣泡影移位,由於胰腺炎導致的鈣化,可偶見胰腺出現斑片狀鈣化灶,囊壁顯示弧形致密線狀陰影。
胃腸鋇餐造影:因情況不同可采用鋇餐、鋇灌腸或兼用兩種方法。
(1)胃十二指腸型:囊腫位於胰腺頭部與十二指腸內側間,較大的囊腫可致十二指腸環擴大呈大圓弧形,內緣受壓,腸腔狹窄,鋇劑通過緩慢,胃幽門前區與十二指腸壺腹部上移,十二指腸水平段和升段向左下移位。
(2)胃肝型:囊腫位於胰體上緣與胃肝之間,使胃小彎呈長弧形向左下移位。
(3)胃後型:囊腫位於胰體前方,胃體後方,側位檢查可見胃體向前移位,與脊柱的距離增寬,胃後壁呈弧形凹陷,胃腔呈彎曲細帶狀,橫結腸向下移位,脾髒向左下移位。
(4)胃結腸型:囊腫位於胰頸或體部前下方,可使胃向前上移位,橫結腸向下移位。
(5)結腸係膜型:囊腫位於胰體下緣,伸入橫結腸係膜,使橫結腸向前上移位,降結腸向左移位,胃向右上移位。
(6)胃脾型:囊腫位於胰尾和胃脾之間,使胃體向右前移位,胃大彎出現邊緣光滑的弧形壓跡,脾向左下移位,巨大囊腫可使膈肌升高,活動受限。
本法簡便,約77%~86%的囊腫有陽性表現,可顯示囊腫對胃及十二指腸的壓迫程度及上述髒器移位情況,從而明確囊腫的位置與胃腸道的關係。與其他影像學方法結合對比,為內引流方式的選擇提供必不可少的依據。
2.B超
胰腺周圍可探及一邊界清楚的圓形或橢圓形液性暗區,多數內部清晰,少數有散在回聲光點,後壁回聲加強,在此部位正常胰腺結構一般消失,個別病例可見部分胰腺組織回聲,與液性暗區相連的其餘地方可探及胰腺組織結構。少數胰腺假囊腫在液性暗區內有多條分隔光帶,提示為多房結構。有些囊腫可探及強回聲及聲影,應考慮有鈣化或胰管結石,較大的囊腫可顯示周圍髒器、血管和膽管受壓移位跡象。真性囊腫一般較小,位於胰腺組織內部,其周圍一般有正常胰腺結構。假性囊腫在胰旁,此部位通常無胰組織回聲,兩者不難鑒別。此法簡便,無創,費用低,準確率高達95%~99%,不僅可斷定囊腫的大小、位置,而且可識別囊腫的性質,囊壁的厚度,囊內清晰度,其間有無房隔。因此應作為胰腺囊腫的首選檢查方法,可多次檢查,動態觀察,以指導治療及確定手術時機與方法。
3.CT 胰腺假囊腫接近水樣,
囊壁薄而均勻,且無強化,沒有壁結節,當囊壁上或囊內有不規則鈣化時,囊壁上可見小的姐妹囊或乳頭狀結節突入囊腔,如增強後囊壁發現壁結節,則有囊腺癌的可能,如囊內見到不規則的小氣泡或氣液平麵則為膿腫的可疑征象,當囊內有出血、感染或壞死組織時,囊內密度增大,其鑒別主要依靠病史。本方法不僅可顯示囊腫的部位、大小,而且能測定其性質,有助於胰腺假囊腫與胰腺膿腫、胰腺囊性腫瘤的鑒別。對於囊內氣體較多或肥胖病人,特別對直徑<5cm,B超難以查出的囊腫,CT可獲得較佳的影像效果,鑒於CT需要設備,費用高,對人體有損害,因此不能列為胰腺假囊腫常規的檢查項目。
4.ERCP
可顯示慢性胰腺炎時胰管狹窄病變,並可發現部分囊腫與胰管相通,但此項檢查有誘發感染的危險,近年來多不主張應用,一般隻安排於術前在充分應用抗生素的情況下,為選擇手術方式提供依據。
5.選擇性動脈造影
選擇性動脈造影對假性囊腫有肯定的診斷價值,能顯示病變部位。囊腫區呈無血管區,並見鄰近血管移位變形。該項檢查能正確地診斷血管受侵情況,確定有否出血和出血來源,判斷囊壁內有否假性動脈瘤存在。
6.經皮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
用於鑒別囊性液。對這種檢查方法尚存在分歧,持反對意見者理由有二,
①擔心惡性細胞種植到腹膜或穿刺途徑;
②擔心誤診導致不恰當治療。因此,對於診斷較為明確的胰腺假囊腫,根本毋需做此項檢查。僅用於高度懷疑胰腺囊腺癌,患者因多種原因不適於手術而又需做出診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