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道運動功能障礙檢查
肝功能和胰酶檢查:有腹痛、堿性磷酸酶和轉氨酶較明顯的升高,並且膽管造影無異常發現,提示可能有Oddi括約肌功能障礙。但實際上臨床情況並不都那麼典型,肝功能的輕度受損既無特異性也缺乏敏感性,即使應用嗎啡和新斯的明後,典型的疼痛與肝功能受損及胰酶的升高也常不一致。
1.影像學檢查
(1)膽囊造影:
禁食狀態下,膽囊的形狀和體積以及脂肪餐後膽囊排空的速率,可以反映控製膽汁流的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因而為確定膽道係統功能是否正常提供了基礎。通過一定條件下的膽囊影像學檢查,可計算出膽囊的體積。低脂飲食2~3天後,服用泛碘酸片6片,14h後於空腹狀態下拍攝膽囊點片。患者取正位當即攝片並顯影,然後在球管距膠片50cm和100cm情況下分別拍攝左前斜位片;此後將3個雞蛋黃攪入200ml全脂牛奶中,加糖一匙後口服(Boyden試餐),右側臥15min後分別攝取餐後15min和60min點片。用透明紙描下膽囊影,然後放在有特殊線條的紙上,膽囊影被分為很多段,量取每一段的直徑,參照表格找出相應的體積,各段體積之和即為總體積。為消除誤差起見,可計算校正因素(校正係數)。
禁食狀態下正常膽囊多呈梨形,少數呈球形,平均體積為32ml*5ml,脂肪餐後15min體積為16ml*3ml,60min為8ml*2.5ml。據此確定以體積為32ml*5ml、呈梨形或球形時的張力為正常張力,同時確定脂肪餐後15min和60min時膽囊體積縮小分別達50%和75%,則提示膽囊收縮和運動功能正常。
空腹時膽囊的形狀和體積取決於:肝膽汁的分泌量;肝膽汁分泌的壓力;肝管、膽囊管及膽總管的通透性;膽總管內壓;Oddi括約肌的抵抗力;膽囊的張力及擴張性;膽囊黏膜的濃縮能力。
脂肪餐後膽囊排空速率取決於:足夠量的縮膽囊素的形成;血流對縮膽囊素的吸收和轉運;膽囊肌肉的收縮能力;膽汁的黏滯性;膽管的通透性;Oddi括約肌的鬆弛。
(2)逆行胰膽管造影:
逆行胰膽管造影是顯示膽汁和胰液分泌的最佳檢查方法,可明確有無機械性或器質性的改變,但在證實運動功能障礙方麵價值不大。Oddi括約肌功能異常不易經此項檢查而發現。有人提出在逆行胰膽管造影後取俯臥位,患者造影劑流出時間延遲(超過45min)可作為判斷膽汁排空障礙的一種檢查手段,但由於受到造影劑的注入量及檢查前用藥等因素的幹擾,故目前尚未能統一,其價值有待進一步探討。
(3)核素掃描:
核素掃描是證實膽總管部分梗阻的一種較為有用的方法。患者禁食4h後注入放射性核素(99mTc)並記錄90min,檢查發現有排空延遲,對於證實膽總管有部分梗阻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67%和85%左右。與正常人相反,在有膽總管梗阻的情況下進脂肪餐或靜注縮膽囊素(CCK)後可使膽總管擴張。動態核素掃描如探測到膽總管排空延遲,則對證明膽總管部分梗阻有一定價值。最近發現,注射CCK後計算膽囊排空的百分比值很重要,尤其45min時的排空比值重複性較好。然而,核素掃描亦有其弊端,即在實質性肝病晚期也可出現核素排出延遲,同時價格昂貴並有γ射線照射等也是其不足之處。
(4)超聲檢查:
超聲檢查發現,正常人進脂肪餐或靜脈注射八肽縮膽囊素後,膽總管直徑不發生改變,而在Oddi括約肌功能障礙者,其直徑可增加2mm或以上(1mm的直徑改變屬測量誤差允許範圍)。患者有無膽囊或肝髒疾患都可以進行此項檢查,且安全和價值相對便宜。不足之外是人為因素有較大影響,檢查操作者的技術和主觀因素可影響檢查結果。且有報道,其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67%和100%,但少有大宗病例研究證實。盡管如此,由於該檢查無損傷和痛苦,價格較低,因此可望作為一種重要的篩選檢查手段。值得提出的是,膽囊切除術後3%~4%的無症狀者可見膽總管擴張。
2.測壓術
測壓術可對Oddi括約肌的活動進行檢查。既往曾采用間接測壓術,即在手術中、手術後的測壓方法,這些檢查方法屬於非生理的,因此不能顯示括約肌壓力的快速變化。1975年,有學者開始采用直接測壓法,即采用末端有孔的導管經內鏡插入,以後逐步改進為三腔三孔的導管,可同時測定三處壓力,每處相隔2mm。直接測壓的根據就是Oddi括約肌收縮可在測壓係統內產生一個與其收縮相應的壓強,通過體外轉換器轉換為電信號,經擴大後被記錄下來。目前,內鏡下測壓術被認為是評價Oddi括約肌功能的金標準。檢查前先用安定鎮靜,避免使用抗膽堿能藥物、麻醉劑及胰高糖素等可影響括約肌功能的藥物;插入三腔套管後首先測定十二指腸壓,並標定為零,然後在側視內鏡下將導管伸到乳頭內,注意套管能在括約肌範圍內靈活移動,避免形成銳角折彎。可通過注射造影劑或吸出膽汁證實套管位於膽總管內。緩慢退出套管並使三個孔位於壺腹括約肌區域,再次測壓5~10min並記錄,包括基礎壓及收縮波;導管退出乳頭後再次測量十二指腸壓。還可用一定方法對十二指腸壓進行監測。準確記錄基礎壓及收縮波後應給予藥物以進一步確定括約肌的反應,如果基礎壓明顯增高(超過40mmHg),則應給予抑製性藥物,以區分是固定性病變導致壓力增高還是痙攣等非固定性病變所致。但必須強調,這樣區分並非都能辦到。在有了基礎壓、收縮波及快速通過的數據後,吸入亞硝酸異戊酯(1安瓿)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如基礎壓和間斷性收縮波減少或消失,則提示肌神經障礙的可能;如果沒有變化或壓強增大,則提示可能有固定性狹窄存在。上述劑量下兩藥都有全身性反應,但亞硝酸異戊酯較優,因其作用時間較短。Oddi括約肌壓力及收縮活動測定標準。
盡管Oddi括約肌測壓術在技術上有一定難度,但重複性較好。描記中也可能產生一些假象,這主要發生在括約肌蠕動頻繁、導管移位、測壓係統中有氣泡存在或導管有漏孔等。進行此項操作前需經ERCP明確解剖結構,並提示有必要進行測壓,測壓前還要確認有無造影劑從胰管中流出。測壓術的操作相對安全,采用改良的吸引式導管後,並發胰腺炎的危險性大為降低,並可長時間持續測壓。
3.計時膽汁引流
用硫酸鎂或橄欖油作刺激劑,記錄各段時間中膽汁流出時間及量。膽囊能發揮正常功能的情況下,括約肌有一個“關閉期”,又稱潛伏期,可持續2~12min,A膽汁出現後8min B膽汁即應出現,如時間上與此不符,就可能有膽道係統功能紊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