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厭氧菌性肺檢查炎
1.周圍血象
血液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均顯著增加,總數可達(20~30)*109/L;中性粒細胞在80%~90%以上,慢性起病者,白細胞總數可無明顯改變,但有不同程度的貧血。
2.纖維支氣管鏡檢查
纖維支氣管鏡行雙套管取樣進行細菌培養,還可吸引膿液和病變部位注入抗生素,促進支氣管引流和膿腔的愈合,並有助於發現基礎病變。
3.細菌學檢查
(1)厭氧菌培養:
為最可靠的診斷依據,由於咳出的痰液受口咽部正常寄居的厭氧菌汙染,因此要特別注意標本的收集。目前常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①經環甲膜穿刺:本法為減少口咽部汙染所采取的一項措施,在檢出肺部厭氧菌感染時頗有價值,但不適用於正在進行的氣管插管患者。
②經脾肺穿刺:文獻報道該法細菌檢出率達84%。
③經纖支鏡雙套管法:該法用雙層聚四氟乙烯套管和套管前的聚乙烯乙醇塞頭以防止毛刷汙染,在纖支鏡直視下將毛刷伸進有病變的氣管段內,刷取標本進行培養,文獻報道該法敏感性達70%。
本避免曝氧為厭氧菌培養另一重要的問題,目前選用下列方法轉送標本。
①注射器轉送法:該法直接用采標本的注射器轉送各種液性標本,特別適用於環甲膜穿刺和經脾肺穿刺等量少的標本,方法為用無菌注射器抽取標本後,將針頭朝上,排出多餘的空氣,針頭插入橡皮塞,隔絕空氣,送至實驗室。
②無氧小瓶轉送法:適用於注射器轉送法中的一切標本,用無菌青黴素小瓶作采樣瓶,用鋁蓋密封,抽去瓶中空氣,充以氮氣,連續充抽3次,最後充以CO2,高壓滅菌備用,運送時,將標本用無菌注射器注入瓶中即可。
③大量液體標本轉送法:主要用於膿胸膿液的轉送,將液體標本裝滿標本瓶,即可驅除瓶中的空氣。
常用的厭氧菌培養基有硫乙醇酸鈉溶液,碎肉肉湯,牛心腦浸出液製劑,可製成固體或液體培養基,在此培養基上,厭氧菌和兼性厭氧菌都能生長,如果加入卡那黴素100µg/ml,則大多數兼性厭氧菌被抑製,而能生長的細菌為專性厭氧菌。
經厭氧培養後,挑取菌落作塗片染色鏡檢,並進一步作生化鑒定,即所謂厭氧菌的三級鑒定法,厭氧培養失敗的原因為:
①標本的采集,轉送不妥;②標本未立即接種;③培養時間過短;④標本被正常菌群汙染;⑤培養基中氧化還原電勢太高;⑥厭氧條件不夠,培養過程中有空氣進入;;⑦培養基成分或pH不適合;⑧二氧化碳濃度不恰當。
(2)快速診斷——氣相色譜檢測:
厭氧菌的特點之一,是在其代謝過程中產生多種揮發性或非揮發性的短鏈脂肪酸和醇等產物,而厭氧菌各菌屬,種所產生的酸,醇的種類和數量可有所不同,因此,可用氣相色譜分析進行厭氧菌鑒定。
①早期培養物的氣相色譜分析:標本接種在厭氧液體培養基中,經35℃ 12h培養後,取細菌早期培養物的上清液,提取後進行氣相色譜分析,從研究中發現,早期培養物中檢出的丙酸,異戊酸,戊酸和琥珀酸,都與以後厭氧菌的分離有一定相關性,其中以丁酸和異戊酸檢出與厭氧菌分離的相關性最好,兩者對厭氧菌有診斷意義的數值:丁酸為0.2mmol/L,異戊酸為0.1mmol/L以上,異戊酸的檢出與脆弱擬杆菌的分離又有明顯的相關性;丁酸的檢出-穹梭菌和梭杆菌的分離也有明顯的相關性。
②直接氣相色譜分析:將膿液,穿刺液取代上法中的旱期培養物進行氣相分析,最大的特點是在收到標本後1h內,即可確定是否為厭氧菌感染,及早為臨床提供治療的參考。
(3)免疫熒光法:
直接將臨床標本離心棄上清,取表層沉澱物均勻地塗在載玻片上進行熒光抗體染色, 以上為熒光染色陽性,分為直接免疫熒光法和間接免疫熒光法。
①直接免疫熒光法:用此法對16種不同感染類型的140份標本進行直接熒光抗體染色,並與細菌培養對照,兩者結果比較一致,對脆弱擬杆菌的診斷,其敏感性為100%,特異性為94.5%,陽性預計率83.5%,陰性預計率為100%。
②間接免疫熒光法:用該法對臨床標本中的脆弱擬杆菌,產黑色素擬杆菌和核酸杆菌,並與細菌培養法比較,發現兩者的符合率分別為88.5%,89.84%和96%,但敏感性僅分別為44.4%,76.09%,68.75%,特異性則達89.59%,91.77%和91.20%。
(4)免疫酶標組化法:
應用本法對產氣莢膜杆菌,8種其他梭菌,8種兼性厭氧菌和需氧菌,重複檢查10次,除產氣莢膜杆菌外,其餘細菌均為陰性,將標本稀釋至每毫升2500個細菌咳出大量膿臭痰,每天可達數百毫升,即可被檢出,每毫升5000個細菌即可獲得穩定的陽性結果,因此,該法特異性強,敏感性高,方法簡便快速,2~3h即可得結果,對早期診斷頗有價值。
(5)核酸探針:
具有特異性和敏感性高,不受樣品放置及曝氧的影響等優點,適用於致病性強,培養困難,生長緩慢的厭氧菌檢測,由於從標本中提取DNA樣品的過程複雜費時,放射性汙染,使用期短以及敏感性還不夠高等,尚未在臨床廣泛應用,近年發展了無放射性危害,保存期長和檢測程序簡單的非核素核酸探針技術,如生物素核酸探針,免疫核糖核酸探針和化學方法探針等。
(6)聚合酶鏈反應(PCR):
以厭氧菌的某DNA鏈上的特定序列為模板,利用引物合成互補序列,經過幾十個循環後,把DNA的數量擴增到百萬倍,提高了檢測的靈敏度,目前國外用PCR檢測的厭氧菌有艱難梭菌,齒齦丙酸梭菌和核梭杆菌等。
4.影像表現
1.吸入性肺炎,病變部位大多位於右葉後上方或下葉後方,呈現沿肺段均勻分布的大片濃密模糊炎性陰影,邊緣不清,多單發節段分布,也可多發小彈片狀陰影,通常位於肺周邊部,貼近胸膜,類似一般肺炎,1~2周後,組織壞死,形成膿腫,發展成壞死性肺炎。
2.壞死性肺炎主要表現為在致密肺段實變陰影中迅速形成空洞,直徑<2cm病變不隻侵犯一葉肺。
3.急性肺膿腫表現在大片濃密的陰影中出現圓形透光區,空洞呈圓形,內壁光滑,其內見液氣平麵,治療得當,實變陰影與空洞逐漸縮小,消失或殘留索條影。
4.慢性肺膿腫X線差異較大,膿腔壁較厚,內壁不規則,空洞大小形態不一,可伴有液平麵,周邊有纖維索條影,並有不同程度的肺葉收縮,治愈好轉者,有半數繼發支氣管擴張。
5.血行播散所致者,為在一肺或兩肺邊緣部多發的散在小片狀炎性陰影或邊緣較整齊的球形病灶,其中可見膿腔及液平麵。
6.膿胸的表現依積膿量的多少而有所差異,患側胸部出現大片濃密陰影,若伴有膿氣胸可見液平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