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棘球蚴病檢查
一、檢查
1.血液
半數病人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偶可達70%。包蟲囊腫破裂或手術後,嗜酸性粒細胞常可顯著增高。
2.皮內試驗
囊液抗原0.1ml注射前臂內側,15~20min後觀察反應,陽性者局部出現紅色丘疹,可有偽足(即刻反應)。若血內有足量抗體,延遲反應不出現。皮內試驗陽性率在80%~95%之間,但可出現假陽性。
3.補體結合試驗
70%~90%棘球蚴病呈陽性反應,人或羊包蟲囊液作為抗原(含頭節的包蟲囊液效果較好),囊液抗原性較低或包蟲囊外膜甚厚至抗原不易溢出時,可呈假陰性反應。囊腫穿破、手術近期或繼發感染,陽性率可提高。囊腫完全摘除後數月補體結合試驗即可轉陰。如果包蟲囊手術摘除後1年,本試驗仍陽性,可視為複發。
本病與血吸蟲病及豬囊尾蚴病之間存在著交叉反應。
1.頭顱X線平片
顱骨棘球蚴病病變從板障開始,破壞顱骨,並且容易破出骨板,形成顱內、外軟組織腫塊。顱骨為局限或廣泛的多囊或單囊形態的膨脹性病變。多囊型呈葡萄串樣,單囊型內板移位、硬腦膜移位及鈣化,囊腫本身也可鈣化。局限於顱底者缺少單囊或多囊特點,而呈骨質硬化表現,一般均無骨膜反應。
腦包蟲囊腫產生顱內壓增高,後床突骨質吸收,蝶鞍擴大,小兒尚可出現指壓痕,顱骨菲薄,甚至可致顱骨缺損,包蟲囊腫疝出顱外。還可見鬆果體移位。淺表囊腫致鄰近顱骨局限外凸,骨板變薄。有時平片上顯示弧線狀、環形或蛋殼狀及團塊狀鈣化,如發現這種征象,可以定性。
2.腦血管造影
腦包蟲囊腫常見於大腦中動脈供應區,尤以頂葉多,腦血管造影最能顯示這種幕上的囊腫病變,造成周圍血管弧狀移位。一般表現為:
(1)囊腫部位無血管區。
(2)囊腫周圍血管弧形受壓、移位、環繞無血管區呈“手抱球”征象。
(3)腦血管牽直變細,管徑一致,似“蜘蛛足”樣征。
(4)顱內壓增高。對中線及幕下包蟲定位征不如腦室造影。
3.腦CT掃描
腦內網形或類圓形囊腫,邊界銳利(偶爾有不完整的薄殼狀鈣化),無囊周水腫,無周邊強化,占位征象明顯。囊內容物水樣密度,一般不能分辨子囊(若感染,母囊液與手囊液密度不一,子囊則粒粒可數,子囊密度低於母囊具有診斷意義)。鄰近部位出現多個囊腫應考慮囊腫破裂。CT掃描對腦包蟲的檢查,影像清晰,定性、定位準確,費用也能被廣大患者所接受。
4.MRI掃描檢查
MRI的圖像質量比CT掃描更加清晰,其影像特點是:斷層形態同CT,殼狀鈣化無信號,囊內液體信號同腦脊液或稍高於腦脊液。含有較大子囊的包蟲囊腫,因子囊液較母囊液密度低,顯示出母囊內子囊的數量及排列情況,可以確診。MRI在密度的分辨上優於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