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如血細胞沉降率、類風濕因子、血清堿性磷酸酶、血鈣、血磷、氟化物檢查正常,這些檢查有鑒別診斷意義。應常規檢查血糖、尿糖,因後縱韌帶骨化患者有時合並糖尿病,未經治療會增加手術的危險性。
1.胸椎X線檢查 X線平片上可顯示不同程度的退變性征象,其範圍大小不一。椎體骨質增生可以很廣泛,亦可僅1~2節;椎弓根短而厚;後關節大多顯示增生肥大、內聚、上關節突前傾;椎板增厚,椎板間隙變窄。有時後關節間隙及椎板間隙模糊不清,密度增高。部分平片顯示椎間隙變窄,少數病例有前縱韌帶骨化、椎間盤鈣化、椎管內鈣化影或椎管內遊離體。其中側位片上可發現肥大增生的關節突突入椎管,這是診斷本症的重要依據。
X線平片上較為突出的另一征象為黃韌帶骨化和後縱韌帶骨化。在正位片上顯示椎板間隙變窄或模糊不清、密度增加。側位片,特別是斷層片可顯示椎板間隙平麵由椎管後壁形成向椎管內占位的三角形骨影,輕者呈鈍角,由上、下椎板向中間骨化,中間密度較低;重者近似等邊三角形,密度高,接近關節的密度。數節段黃韌帶骨化時,椎管後壁呈大鋸齒狀,“鋸齒”尖端與椎間隙相對,椎管在此處狹窄嚴重。約半數患者的X線平片有後縱韌帶骨化征象,椎間隙與椎體後緣有縱行帶影突入椎管。黃韌帶和後縱韌帶骨化可發生於各節段胸椎,但越向下,其發生率越高,且病變程度也越重。
此外,個別患者的X線片上可顯示脊椎畸形,包括圓背畸形、脊髓分節不全、脊椎隱裂、棘突分叉及側彎畸形等。頸椎及腰椎X線片上有時也有退行性變征象,以及後縱韌帶、黃韌帶、項韌帶或前縱韌帶等的骨化征。
2.CT檢查 CT檢查對本病的診斷與定位至關重要,但定位要準確,範圍要適當,否則易漏診。CT檢查可清晰顯示胸椎椎管狹窄的程度和椎管各壁的改變。椎體後壁增生、後縱韌帶骨化、椎弓根變短、椎板增厚、黃韌帶增厚及骨化等,均可使椎管矢狀徑變小;椎弓根增厚內聚使橫徑變短;後關節突增生肥大及關節囊增厚、骨化使椎管呈三角形或三葉草形。但在檢查中應避免造成假象,CT掃描應與椎管長軸成垂直角度,尤其是對多節段掃描時,如與椎管長軸不成垂直而稍有傾斜,則顯示的椎管矢狀徑較實際情況更為狹窄。
3.其他檢查
(1)奎肯試驗及化驗檢查:腰椎穿刺時可先做奎氏試驗,多數呈不完全性梗阻或完全梗阻,小部分患者無梗阻。腦脊液檢查,蛋白含量多數升高,細胞計數偶有增多,葡萄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細胞學檢查無異常。本項檢查大多與脊髓造影同時進行。
(2)脊髓造影:脊髓造影可確定狹窄的部位及範圍,為手術治療提供比較可靠的資料。常選用腰椎穿刺逆行造影,頭低足高位觀察造影劑的流動情況。完全梗阻時隻能顯示椎管狹窄的下界,正位片上常呈毛刷狀,或造影劑從一側或兩側上升短距離後完全梗阻;側位片上呈鳥嘴狀,常能顯示主要壓迫來自後方或前方。不完全梗阻時可顯示狹窄的全程,受壓部位呈節段狀性充盈缺損。症狀較輕或一側下肢症狀重者,正、側位觀察或攝片難以發現病變時,從左、右前斜位或左、右後斜位水平觀察或投照可顯示後外側或前外側充盈缺損,即病變部位。小腦延髓池穿刺亦可酌情選用。
(3)磁共振檢查:這是一種無損害性檢查,現有取代脊髓造影的趨勢。其顯示脊髓信號清晰,可觀察脊髓是否受壓及有無內部改變,以便與脊髓內部病變或腫瘤相鑒別。胸椎椎管狹窄在MRI上的改變為:縱切麵成像可見後縱韌帶骨化、黃韌帶骨化以及脊髓前後間隙縮小甚至消失,在有椎間盤突出者,還可顯示突出部位壓迫脊髓;橫切麵成像則可見關節突起肥大增生與黃韌帶增厚等,但不如CT檢查清晰。
(4)大腦皮質誘發電位(CEP)檢查:采用刺激雙下肢脛後神經或腓總神經,頭皮接收。在不完全截癱或完全截癱病例,CEP均有改變,波幅峰值下降以至消失,潛伏期延長。椎板減壓術後,CEP出現波峰的恢複,截癱明顯好轉。因此,CEP不但可以用於術前檢查脊髓損害情況,且術後CEP波峰的出現,預示脊髓能較好恢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