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檢查
24h食管pH測定:食管pH測定可了解食管內的pH情況。應用便攜式pH記錄儀在生理狀態下對患者進行24h食管pH連續監測,能記錄到白天和夜間及24h內的pH<4的百分比,pH<4的次數、連續5min以上的次數、最長的持續時間等觀察指標,這些參數能幫助確定在生理活動狀態下有無過多的胃食管反流,目前普遍認為24h監測胃食管流最可靠。該檢測方法和內鏡結合是診斷胃食管反流病的“金標準”。
意義:一般認為,正常食管內pH值為5.5~7.0,當pH<4時被認為是酸反流指標,24h食管內pH監測的各項參數均以此為基礎。常用以下6個參數作為判斷有無病理性反流的指標:①24h內pH<4的總百分時間;②直立位pH<4的百分時間;③仰臥位pH<4的百分時間;④反流次數;⑤長於5min的反流次數;⑥持續最長的反流時間。6個參數中,以pH<4的總百分時間陽性率最高,也可綜合各參數按Demeester評分法算出總評分。將上述參數與正常值比較,可評價食管是否存在過度酸反流。
優缺點:該監測方法是判斷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的最佳方法,尤其在患者症狀不典型或症狀雖典型但治療無效,以及內鏡陰性的GERD患者更具重要診斷價值。但對胃酸分泌過低而有胃食管堿性反流者失去診斷意義;此監測方法不能了解食管黏膜形態變化,不直觀;雖然對病人痛苦不大,但畢竟要放置24h,而且一台儀器每天僅能檢查一名患者,使其臨床應用受限,臨床上更多地應用內鏡,鋇餐等較直觀的檢查方法。
1.內鏡與活組織檢查
內鏡檢查是診斷反流性食管炎最準確的方法,能直接察見黏膜病變,可判定反流性食管炎的嚴重程度和有無並發症。結合活組織檢查可與其他原因引起的食管炎相鑒別,有利於明確病變的良惡性質。由於正常食管末端2.5cm範圍黏膜的組織學發現可呈輕度炎症,故須在胃食管交界上方5~10cm處采取黏膜標本。內鏡下見到有反流性食管炎可確定GERD的診斷,但食管顯示正常,也不能除外GERD,此時須應用食管pH監測、食管吞鋇X線檢查等方法綜合判斷。根據食管黏膜損害程度,內鏡下對反流性食管炎進行分級診斷有利於病情判定及指導治療。所提出的分級標準很多,沿用已久的Savary-Miller分級法將反流性食管炎分為4級:Ⅰ級為單個或幾個非融合性病變,表現為紅斑或淺表糜爛;Ⅱ級為融合性病變,但未彌漫或環周;Ⅲ級病變彌漫環周,有糜爛但無狹窄;Ⅳ級呈慢性病變,表現為潰瘍、狹窄、食管縮短及Barrett食管。反流性食管炎時,齒狀線常較模糊,食管下段的毛細血管增生,常有白色小顆粒或斑點,為鱗狀上皮增生。部分患者伴有食管裂孔疝,表現為齒狀線上移,與裂孔水平間可見了疝囊,賁門常呈開放狀態。
2.食管吞鋇X線檢查
了解有無胃食管反流的簡易方法是患者平臥或抬高床腳進行吞鋇X線檢查,該檢查對反流性食管炎診斷敏感性不高,在輕型病人常無陽性發現。食管炎病人可見食管下段黏膜粗亂,不光滑,重症或晚期可見龕影,狹窄等,也可發現食管蠕動減弱,運動不協調或不規則收縮等。臥位時吞咽小劑量硫酸鋇(如200%的硫酸鋇6ml),則顯示多數GERD患者的食管及LES排鋇延緩。其優勢在於,①可對不願接受或不能耐受內鏡檢查者行此檢查;②食管吞鋇可了解整個食管、胃的運動功能狀態,判定病變部位更準確;③可了解有無食管裂孔疝,排除食管癌、食管憩室等其他疾病引起的食管炎。
3.食管滴酸試驗
病人在單盲情況下坐位導入鼻導管,固定在距鼻孔30cm處,滴注生理鹽水每分鍾10~12ml,曆15min,再以同樣速度滴注0.1N鹽酸。在滴酸過程中,出現胸骨後疼痛或燒心的患者為陽性,且多於滴酸的最初1.5min內出現,表明有活動性食管炎存在;經換用生理鹽水滴注,症狀漸緩解。但嚴重食管炎患者有時也可對酸不敏感而呈陰性反應;胃酸缺如,症狀主要由膽汁等堿性物質反流所致者,亦可呈陰性反應;心源性胸痛或其他非食管炎或LWS功能不全所致胸痛則呈陰性反應。本試驗有利於對胸骨後疼痛的鑒別診斷。
4.食管測壓檢查
可測LES的長度和部位,LES壓、LES鬆弛壓、食管上括約肌壓及食管體部壓力等。能顯示LES壓低下,LES頻發的鬆弛及食管蠕動收縮波幅低下或消失,這些正是胃食管反流的運動病理基礎,如LES壓<6mmHg易導致反流。由於正常人與胃食管反流者二組測得的LES壓數據範圍有重疊,用本檢查判斷胃食管反流不十分可靠,且設備昂貴,一般醫院難以開展。當GERD內科治療效果不佳時可作為輔助性診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