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性葡萄膜炎檢查
目前用於眼結核的診斷主要有以下實驗室檢查和輔助檢查。
1.標本的抗酸染色:
眼內液、痰液、尿、淋巴結活檢等標本的抗酸染色可以快速得到結果,但特異性和敏感性均較低。如果發現眼內液中有抗酸杆菌對診斷仍有重要幫助。
2.結核菌素皮膚試驗:
用於皮膚試驗的通常為結核杆菌純化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其原理為以PPD作為抗原,檢查相應的抗體。其方法如下:將0.1mm(含1或10U)的PPD注射至皮內,於48~72h測定皮膚反應的直徑。一般認為結核菌素皮膚反應的硬結等於或大於10mm為陽性。值得注意的是,此種皮膚試驗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進行此試驗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①此種試驗僅能確定受試者是否感染過結核分枝杆菌,並不能確定是否患結核,因為在感染者中僅有10%發生結核;②結核菌素皮膚試驗不能區別是過去患病還是現在患病;③結核菌素皮膚試驗結果受患者的免疫狀態影響很大,如患者的免疫功能受抑製(糖皮質激素使用者、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患者等),可出現假陰性結果;④並非所有的活動性結核患者都表現為陽性反應。據統計約有10%~25%的活動性結核患者呈陰性反應;⑤結核菌素皮膚試驗陽性並不表明患者的葡萄膜炎一定是由結核分枝杆菌引起的。90%的受感染者並不發生結核,很顯然,在這些人中發生的多種疾病並不能歸因於結核分枝杆菌。據我國的資料估計,葡萄膜炎患者中由結核所致者所占的比例為0.2%~1%,經過計算驗後概率僅為2.9%~13%。此說明,如患者呈PPD陽性,患者的葡萄膜炎由結核杆菌引起的可能性僅為2.9%~13%。因此,對什麼樣的患者進行PPD試驗以及如何對皮試結果進行正確判斷均是診斷中應考慮的問題。
3.結核分枝杆菌培養:
在蛋培養基上培養,一般於18~24天可觀察到結果;在瓊脂培養基上培養,可能會早一點看到陽性結果。在培養期間一般應每周觀察一次,連續6~8周。目前可以通過監測分枝杆菌代謝特異性放射性物質所產生的放射性CO2來測定分枝杆菌,此方法可使測定時間縮短至9天。
4.結核分枝杆菌的核酸擴增:
房水和玻璃體標本可用核酸擴增技術進行檢測。通常有以下兩種技術:一種為轉錄介導的擴增技術,以結核分枝杆菌rRNA序列為目的基因;另一種為PCR技術,以結核分枝杆菌的DNA序列為目的基因。兩種擴增技術聯合抗酸染色檢查有較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核酸擴增檢查時,應注意避免假陽性結果。
5.組織學檢查:
對病變部位所取標本進行組織學檢查,發現Langerhans巨細胞、幹酪樣壞死等病變,對診斷有重要幫助。
6.胸部X線檢查:
發現鈣化的結核球、纖維化病灶、多發性結節狀浸潤、空洞形成等對肺結核的診斷有很大幫助。
7.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檢查:
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檢查對此病的診斷有一定幫助。脈絡膜結核結節在動脈期表現為彌漫性熒光,後期呈彌漫性強熒光,視網膜血管炎可表現為熒光素滲漏、血管壁染色,伴有視網膜脫離者可有熒光素滲漏和染料積存。
8.吲哚青綠血管造影檢查:
結核性脈絡膜病變在吲哚青綠血管造影時可發現以下改變:①早期弱熒光暗區,分布不規則,此種弱熒光區在後期可變為等熒光,也可仍為弱熒光;②中或後期出現多發性小的局灶性強熒光區;③脈絡膜血管在造影中期因滲漏而變模糊,有時血管無法視及,但晚期呈彌漫性強熒光;④彌漫性脈絡膜強熒光區。造影早期和中期階段的弱熒光區變為強熒光區提示活動性脈絡膜病灶,局部強熒光多與長期疾病活動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