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細菌培養 37℃厭氧環境下培養24~48h。培養結果陽性,還應進行毒素鑒定,由於少數正常人可攜帶難辨梭狀芽孢杆菌,而此種菌株並不產生毒素。
2.毒素鑒定 為診斷假膜性小腸結腸炎的金標準,主要采用組織細胞培養法,該法最為敏感和特異,但臨床實施較困難。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雖不及細胞培養敏感,但快速、簡便、經濟,現已應用於臨床。
3.抗毒素中和試驗 機製是難辨梭狀芽孢杆菌毒素的細胞毒作用可被難辨梭狀芽孢杆菌抗毒素中和,將抗毒素稀釋後在室溫或37℃時即可出現中和現象。
4.內鏡檢查 為診斷假膜性小腸結腸炎的快速而可靠的方法。內鏡下可將PMC分3型:①結腸炎樣型:可見黏膜充血、水腫,呈非特異性結腸炎樣表現,多見於病情輕、病程早期、治療及時的患者;②輕型:仍以黏膜充血、水腫為主,可見假膜,為白色斑點狀,跳躍分布,周邊有紅暈,紅暈間黏膜正常,多見於病程早期;③重型:可見許多斑片狀或地圖狀假膜,假膜為黃色、黃白色或黃褐色,不易剝離,勉強剝離或脫落後易出血,其剝離麵酷似糜爛性胃炎的內鏡表現,多見於病情重、病程晚期、治療不及時的患者。
5.X線檢查 腹部X線平片可見結腸擴張、腸腔積液及指壓痕。氣鋇灌腸雙重造影可見結腸黏膜紊亂、邊緣呈毛刷狀以及黏膜表麵有許多圓形或不規則結節狀陰影,也存在指壓痕及潰瘍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