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血管性癡呆預防
1.一級預防
主要是對危險因素的預防幹預,而血管性癡呆的危險因素分為2種:
(1)可以幹預的危險因素:包括所有導致缺血性和出血性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以及各種類型的心律失常。我國部分地區和日本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均顯示,吸煙、高鹽飲食和過量飲酒是腦血管病區域性發病率較高的主要危險因素。
(2)無法幹預的危險因素:高齡、性別差異、種族易感性和家族遺傳病史等是腦血管病和血管性癡呆無法幹預的危險因素。
而已知可幹預的危險因素主要是預防腦血管病的發生,需治療和預防腦動脈硬化,控製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等。還要積極治療原發病,在腦血管病急性期,控製腦水腫,應用腦代謝激活劑等,盡量減少神經細胞損傷對防止癡呆極為重要。
新近的資料分析顯示,外源性雌激素或雌激素與孕激素(progestin)聯合應用,均可降低腦卒中的發病率,腦卒中的相對危險性為0.69,95%可信區間為0.47~1.00,致死性腦卒中的危險性為0.37,95%可信區間為0.64~0.920,外源性雌激素替代療法,對絕經後婦女腦卒中的一級預防是有效的。除采取藥物治療外,對老年人在離退休後均應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廣交朋友,培養興趣。與子女生活在一起,不脫離家庭,不脫離社會。這些均對癡呆的預防起到藥物所不能起的作用,可延緩癡呆的發生、發展,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2.二級預防
主要是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
1974年Hachinski提出了“多灶梗死性癡呆”的診斷,認為缺血性腦血管病是中老年患者癡呆的第2種常見的危險因素和直接病因。以往臨床曾用“腦動脈硬化”來描述老年患者在出現典型的癡呆症狀之前的腦功能退化表現,包括頭暈、頭痛、耳鳴的軀體症狀;注意力減弱、記憶力減退、工作效率降低的智能損害;以及抑鬱、焦慮、性情和人格改變的精神情緒異常等,目前將這些表現統稱為“腦功能不全綜合征”,但有的學者認為這些症狀是癡呆前期的臨床表現。特別是在患者出現腦功能不全綜合征的臨床表現時,及早進行對症治療,可防止血管性癡呆狀的出現和加重。因此,血管性癡呆比Alzheimer病有著更為重要的預防和治療意義。
3.三級預防
是對癡呆病人的康複治療。除藥物治療外,包括心理治療、語言訓練、肢體功能訓練,均應有計劃進行,循序漸進,堅持不懈,肯定會有所改善大部分病人均可望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