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尖瓣狹窄預防
一、預防
風濕性心髒病是可以預防的,如果能有效地控製甲鏈咽炎的感染,就不會得風濕熱,風心病就不會發生。預防主要措施有:
1.一級預防
指防止風濕熱的初次發作。關鍵是早期診斷和治療甲鏈性扁桃體炎。凡發熱、咽痛或不適,頭痛、腹痛、咽充血和扁桃體有分泌物者都應在治療前作咽拭子培養,確定有無甲鏈生長。如為陽性,應立即開始抗生素治療。
除了青黴素過敏者,對所有病人青黴素應為首選藥物,理由是:
①所有甲型溶血性鏈球菌菌株對青黴素同樣敏感;
②在應用40多年後,青黴素對這種細菌的平均抑菌和殺菌濃度沒有發生變化,仍在0.005μg/ml左右;
③沒有出現對青黴素抵抗的征象;
④至今沒有別的抗生素抗鏈球菌感染的活性和臨床效果超過青黴素G;
⑤青黴素相對價廉,抗菌譜較窄,因此不會抑製正常菌群,可避免二重感染,並較其他有效的抗生素副作用少。苄星青黴素適用於不能完成10天口服青黴素療程者;有RF個人史或家族史者;或地理、社會經濟環境屬RF高發區的患者。單用苄星青黴素肌注較痛,用苄星青黴素加普魯卡因青黴素混合的針劑注射時不痛。混合針劑所含苄星青黴素劑量應為:<27kg的患者為60萬U,>27kg的患者為120萬U。對於多數小患者,用苄星青黴素90萬U和普魯卡因青黴素30萬U的混合劑,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但這種製劑不適於青春期或成人患者。對RF低發地區,可予青黴素V口服治療。青黴素V具有酸穩定性,吸收較好,產生的青黴素血藥濃度較高。對兒童和成人,劑量均為250mg,3次/d,共10天。必須強調應連續服藥10天的重要性,即使服藥幾天後症狀消失,也應服滿10天。少於10天效果明顯減低,但多於10天亦不能增加療效。其治療鏈球菌咽炎的療效與口服青黴素相同或幾乎相同,對成人,2次/d給藥療效不可靠,以3~4次/d為好。但最大劑量不超過1g/d。其次選用先鋒黴素Ⅳ、Ⅵ 0.25g,4次/d,共10天,但對青黴素過敏休克病人不能用。四環素國內已不生產,磺胺嘧啶不能清除鏈球菌,因此不能用於治療鏈球菌性咽峽炎。但持續應用磺胺嘧啶對預防RF複發是有效的。
2.二級預防(風濕熱複發的預防)
對有明確風濕熱病史或現有風心病者都需要連續的抗生素治療,預防風濕熱的複發。
(1)預防期限:取決於複發危險性大小,一般來說,經常發生上呼吸道感染者,居住擁擠、醫療條件差者以及多次發作史者,複發的危險性高,預防用藥時間宜長,反之,可適當縮短。已經有過風濕性心髒炎的病人心髒炎複發的危險性相對較高,應接受長期抗生素預防直至成年或終身預防。相反,沒有患過風濕性心髒炎的病人複發時心髒受累的危險性低,抗生素預防幾年後便可停止。一般情況下,預防應持續至病人到二十幾歲或末次風濕熱後至少5年。
(2)預防方案:
①肌注苄星青黴素G:常用方案是長效青黴素製劑苄星青黴素G 120萬U、肌內注射,每4周1次。在急性RF高發國家和地區,以及高危病人,最好每3周肌注1次。
②口服抗生素:RF複發危險性較低的患者,例如已到青春期末或青年期或至少5年沒有風濕熱複發者,可改為口服抗生素預防,按下麵推薦的劑量服藥:
A.磺胺嘧啶:體重>27kg者,劑量1.0g,1次/d。體重≤27kg者,0.5g/d。副作用輕而少見,偶可致白細胞減少,宜每2周查1次血細胞計數。妊娠晚期患者禁用,因為磺胺嘧啶可透過胎盤屏障,與胎兒體內的膽紅素競爭白蛋白結合位點。
B.青黴素V:劑量為250mg,2次/d。過敏反應與肌注青黴素相同,用前宜作青黴素皮膚試驗。
C.紅黴素:250mg,2次/d,適用於青黴素和磺胺藥均有過敏者。
D.中藥如金銀花、黃連、黃芩、黃柏、蒲公英、板藍根、穿心蓮;中成藥如銀黃片、銀翹片、抗炎靈片、銀黃針等對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均有良效,可選擇應用。
根據WH0最近報告,在1986~1990年對16個國家33651例RF或RHD患者注冊進行二級預防治療。但隻有大約63.2%的病人完成了二級預防。其中95.7%的病人用長效青黴素每月肌注1次,2.1%口服青黴素,0.1%用磺胺嘧啶,2.1%用紅黴素。0.3%病人對青黴素有不良反應,有53例RF複發,占0.4%病人/年。如果不進行預防,風濕熱的複發率高達60%病人/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