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潛伏期一般為10~15天,可短至4天,長至21天,感染乙腦病毒後,症狀相差懸殊,大多無症狀或症狀較輕,僅少數患者出現中樞神經係統症狀,表現為高熱,意識變化,驚厥等。
1.病程
典型的病程可分為下列4期。
(1)初期:
病初3天即病毒血症期,起病急,一般無明顯前驅症狀,可有發熱,神萎,食欲不振,輕度嗜睡,大兒童可訴有頭痛,嬰幼兒可出現腹瀉,體溫在39℃ 左右,持續不退,此時神經係統症狀及體征常不明顯而誤為上感,少數患者出現神誌淡漠,激惹或頸項輕度抵抗感。
(2)極期:
病程3~10天,此期患者除全身毒血症狀加重外,突出表現為腦損害症狀明顯。
①高熱:體溫持續升高達40℃以上並持續不退直至極期結束,高熱持續7~10天,輕者短至3~5天,重者可3~4周以上,一般發熱越高,熱程越長,臨床症狀越重。
②意識障礙:患者全身症狀加重,且出現明顯的神經係統症狀和體征,患者意識障礙加重,由嗜睡轉入昏迷,發生率50%~94%,昏迷愈早,愈深,愈長,病情愈重,持續時間大多1周左右,重症者可達1個月以上。
③驚厥:發生率40%~60%,是病情嚴重的表現,重者驚厥反複發作,甚至肢體強直性痙攣,昏迷程度加深,也可出現錐體束症狀及四肢不自主運動。
④神經係統症狀和體征:乙腦的神經係統症狀多在病程10天內出現,第2周後就少出現新的神經症狀,常有淺反射消失或減弱,深反射先亢進後消失,病理性錐體束征如巴賓斯基征等可呈陽性,常出現腦膜刺激征,由於病毒毒素侵襲腦血管內皮,脈絡叢上皮細胞,蛛網膜和神經束膜的上皮細胞,產生炎症和變性,乃出現不同程度的腦膜刺激征,如頸強,凱爾尼格征與布魯津斯基征陽性,重症者有角弓反張,嬰幼兒多無腦膜刺激征,但常有前囟隆起,深昏迷者可有膀胱和直腸麻痹(大小便失禁或尿瀦留)與自主神經受累有關,昏迷時,除淺反射消失外,尚可有肢體強直性癱瘓,偏癱較單癱多見,或全癱,伴肌張力增高,膝,跟腱反射先亢進,後消失。
⑤腦水腫及顱內壓增高:重症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腦水腫,引起顱內壓增高,發生率25%~63%,輕度顱內壓增高的表現為麵色蒼白,劇烈頭痛,頻繁嘔吐,驚厥,血壓升高,脈搏先加速後減慢,早期神誌清楚但表情淡漠,並迅速轉入嗜睡,恍惚,煩躁或譫妄,呼吸輕度加深加快,重度腦水腫的表現為麵色蒼白,反複或持續驚厥,肌張力增高,脈搏轉慢,體溫升高,意識障礙迅速加深,呈淺昏迷或深昏迷,瞳孔忽大忽小,對光反應遲鈍,眼球可下沉,出現各種異常呼吸,可進展至中樞性呼吸衰竭,甚至發生腦疝,包括小腦幕裂孔疝(又稱顳葉鉤回疝)及枕骨大孔疝(又稱小腦扁桃體疝),前者表現為意識障礙,逐漸發展至深昏迷,病側瞳孔散大,上眼瞼下垂,對側肢體癱瘓和錐體束征陽性;枕骨大孔疝表現為極度躁動,眼球固定,瞳孔散大或對光反射消失,脈搏緩慢,呼吸微弱或不規則,但患者常突然發生呼吸停止。
⑥呼吸衰竭:發生在極重型病例,發生率15%~40%,極重型乙腦因腦實質炎症,缺氧,腦水腫,腦疝,低血鈉腦病等引起中樞性呼吸衰竭,其中以腦實質病變為主要原因,延腦呼吸中樞發生病變時,可迅速出現中樞性呼吸衰竭,表現為呼吸節律不規則,雙吸氣,歎息樣呼吸,中樞性換氣過度,呼吸暫停,潮氏呼吸及下頜呼吸等,最後呼吸停止,當發生中樞性呼吸衰竭呼吸停止後,再出現自主呼吸的可能性極小,此外,又可因並發肺炎或在脊髓受侵犯後,引起呼吸肌癱瘓而發生周圍性呼吸衰竭。
高熱,驚厥,呼吸衰竭是乙腦極期的嚴重症狀,三者相互影響,尤為呼吸衰竭常為致死的主要原因。
⑦循環衰竭:少數乙腦患者可發生循環衰竭,表現血壓下降,脈搏細速,肢端冰涼並伴有嘔吐咖啡色液體,其產生原因多為內髒淤血,使有效循環血容量減少;胃腸道滲血,出血;乙腦極期因代謝紊亂,毒素吸收產生血管麻痹;心肌病變產生心功能不全;延腦血管舒縮中樞的損害等所致,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常可危及生命,應予重視。
大多數患者經3~10天極期病程後,體溫開始下降,病情逐漸好轉,進入恢複期。
(3)恢複期:
此時患者體溫可在2~5天逐漸下降及恢複正常,意識障礙開始好轉,昏迷患者經過短期的精神呆滯或淡漠而漸轉清醒,神經係統病理體征逐漸改善而消失,部分患者恢複較慢,需達1~3個月以上,重症患者因腦組織病變重,恢複期症狀可表現為持續低熱,多汗,失眠,神誌呆滯,反應遲鈍,精神及行為異常,失語或者特別多話,吞咽困難,肢體強直性癱瘓或不自主運動出現,癲癇樣發作等症狀,經過積極治療大多在半年後能恢複。
(4)後遺症期:
後遺症與乙腦病變輕重有密切關係,後遺症主要有意識障礙,癡呆,失語及肢體癱瘓等,如予積極治療也可有不同程度的恢複,昏迷後遺症患者長期臥床,可並發肺炎,褥瘡,尿道感染,癲癇樣發作後遺症有時可持續終身。
2.嬰兒乙腦臨床特點
發病時可表現為輕瀉,流涕,輕咳,喘息,嗜睡,易驚或哭鬧,且驚厥發生率高,無腦膜刺激症者比例高,但常有前囟隆起,腦脊液檢查正常者較多,並發症少。
3.老年人乙腦臨床特點
60歲以上患者,發病急,均有高熱,病情嚴重,重型及極重型占86.1%及91.7%,出現昏迷時間早,且持續時間長,部分伴循環衰竭及腦疝,病死率高達66.6%,多並發肺內感染,尿路感染,消化道出血,心肌損害等。
4.臨床分型
臨床上根據病情輕重的不同,可分為以下4種類型。
(1)輕型:
患者神誌始終清醒,但有不同程度的嗜睡,一般無驚厥,體溫在38~39℃左右,頭痛及嘔吐不嚴重,可有輕度腦膜刺激症狀,多數在1周左右恢複,一般無後遺症,輕型中樞神經係統症狀不明顯者臨床上常易漏診。
(2)普通型:
體溫常在39~40℃之間,有意識障礙如昏睡或昏迷,頭痛,嘔吐,腦膜刺激症狀明顯,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深反射亢進或消失,可有一次或數次短暫驚厥,伴輕度腦水腫症狀,病程約7~14天,無或有輕度恢複期神經精神症狀,無後遺症。
(3)重型:
體溫持續在40℃或更高,神誌呈淺昏迷或昏迷,煩躁不安,常有反複或持續驚厥,瞳孔縮小,對光反射存在,可有定位症狀或體征,如肢體癱瘓等,偶有吞咽反射減弱,可出現重度腦水腫症狀,病程常在2周以上,昏迷時間長者腦組織病變恢複慢,部分患者留有不同程度後遺症。
(4)極重型:
此型患者於初熱期開始體溫迅速上升,可達40.5~41℃或更高,伴反複發作難以控製的持續驚厥,於1~2天內進展至深昏迷,常有肢體強直性癱瘓,臨床上有重度腦水腫的各種表現,進一步發展呈循環衰竭,呼吸衰竭甚至發生腦疝,病死率高,存活者常有嚴重後遺症。
5.腦部病變定位
(1)腦幹上位:
病變累及大腦及間腦,未侵犯腦幹,臨床上有昏睡或昏迷,壓眼眶時出現假自主運動,或去皮質強直,如顳葉損害可致聽覺障礙;若枕葉損害可有視力障礙,視物變形等,眼球運動存在,早期瞳孔偏小或正常,頸皮膚刺激試驗時瞳孔可散大,呼吸始終正常,若丘腦下部病變,該部位是自主神經的較高級中樞,又是體溫調節中樞,可出現出汗,麵紅,心悸及心律不齊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還可出現超高熱等體溫調節障礙。
(2)上腦幹部位:
病變在中腦水平,同時有第3對至第8對腦神經中的部分神經受影響,患者處於深昏迷,肌張力增高,眼球活動遲鈍,瞳孔略大,對光反射差或消失,呼吸異常,呈中樞性換氣過度,引起呼吸性堿中毒,頸皮膚刺激試驗可見瞳孔有反應性擴大現象,但反應遲鈍,若中樞雙側受損,致錐體束下行通路受損,可引起四肢癱瘓,稱去大腦強直,若單側中腦受損,則呈對側偏癱。
(3)下腦幹部位:
病變相當於腦橋與延腦水平,伴Ⅸ~Ⅻ腦神經受影響,有深昏迷,壓眼眶無反應,角膜反射及瞳孔反應消失,頸皮膚刺激試驗無反應,瞳孔不擴大,吞咽困難,喉部分泌物積聚,迅速發生中樞性呼吸衰竭。
二、診斷
診斷依據:
1、有明顯的季節性,主要在7~9三個月內,患者多為兒童及青少年;
2、發病急驟,突然發熱、頭痛、嘔吐、意識障礙,且在2~3天後逐漸加重,重症患者可迅速出現昏迷、抽搐、吞咽困難及呼吸衰竭等表現;
3、早期常無明顯體征,2~3天後常見腦膜刺激征、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消失、巴賓斯基征陽性、四肢肌張力增高等即應考慮本病。
4、確診依賴血清學診斷,特異性IgM在病後第4天即可出現陽性,病後2~3周達到高峰。國內孫靜2000年研究證實,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有助於臨床乙腦患者快速診斷,敏感性較高,特異性可靠,與RHPT方法的聯合應用將大大提高目前乙腦患者的診斷率。
5、常規血清學試驗(補體結合試驗、中和試驗),有輔助診斷意義,可用於臨床回顧性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