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腦一般治療
一、對症治療
本病尚無特效療法,對症處理好高熱、抽搐、和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狀,對降低病死率和防止後遺症,具有重要意義。
1、一般護理
隔離治療,對昏迷病人,應注意口腔、皮膚清潔護理,定時翻身側臥,受壓部位放置氣墊,應用牙墊或開口器,防止舌咬傷。流質飲食,熱量每日不低於35-40Cal/kg,並注意補充維生素B、C以及清涼飲料和葡萄糖液。
2、高熱治療
以物理降溫為主,如冷敷、冰袋放置、30-40%酒精擦浴,冷鹽水灌腸等。
藥物一般用小劑量醋柳酸、氨基比林口服,也可肌肉注射安熱靜成人1-2支,小兒10mg/kg,肌肉注射;賜他靜,成人2ml肌肉注射,小兒酌減;柴胡注射液,成人2ml/次,小兒1-1.5ml/次,肌肉注射,必要時3-4小時重複使用。
高熱伴有抽搐患者可應用亞冬眠療法,冬眠靈與非那根各1ml/kg,肌肉注射或靜脈滴注,每4-6小時可重複給藥。並給予阿米妥、水化氯醛或魯米那(對高熱不退、超高熱伴反複抽搐者作為誘導劑)。一般用1-3天,應逐漸減少劑量及延長用藥時間。
3、驚厥治療
(1)宜早用,在有抽搐先兆、高熱、煩燥,驚厥及肌張力增加時,即與應用;(2)肌肉鬆弛後即停;(3)掌握劑量,注意給藥時間。用藥如下:
安定:成人10-20mg/次,小兒0.1-0.3mg/kg(不超過10mg/次),肌肉注射,必要時緩慢靜注。
水合氯醛:成人1-2g/次,小兒100mg/歲/次,(1次不>1g),鼻飼或保留灌腸。
阿米妥鈉:成人0.2-0.5g/次,小兒5-10mg/kg,可用葡萄糖液稀釋成2.5%溶液肌肉注射或緩慢靜注至肌強直變軟為止。
苯巴比妥鈉:成人0.1-0.2g/次,小兒5-8mg/kg次,肌肉注射。
25%硫酸鎂:0.2-0.4ml/kg/次,肌肉注射,或稀釋後靜注,但推注要慢,注意呼吸抑製及休克(必要時可用鈣劑對抗)。
4、呼吸衰竭的治療
(1)保持呼吸道暢通:定時翻身拍背、吸痰、給予霧化吸入以稀釋分泌物。
(2)給氧:一般用鼻導管低流量給氧。
(3)氣管切開:凡有昏迷、反複抽搐、呼吸道分泌物堵塞而致發紺,肺部呼吸音減弱或消失,反複吸痰無效者,應及早氣管切開。
(4)應用呼吸興奮劑:在自主呼吸未完全停止時使用效果較佳。可用洛貝林、可拉明、利他林等。
(5)應用血管擴張劑:近年報道認為用東莨菪堿、山莨菪堿有一定效果。前者成人0.3~0.5mg/次,小兒0.02~0.03mg/kg/次,稀釋後靜注,20~30分鍾1次;後者成人20mg/次,小兒0.5~1mg/kg/次,稀釋後靜注,15~30分鍾1次。
(6)應用脫水劑:腦水腫所致顱內高壓是乙腦常見的征象,亦為昏迷,抽搐及中樞性呼吸衰竭的原因,並可形成腦疝,故應及時處理。其具體方法: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1~2g/kg次,15~30分鍾推完,每4~6小時一次。有腦疝者可用2~3g/kg。應用脫水療法注意水與電解質平衡。
(7)必要時應用人工呼吸機。
5、腦水腫及腦疝治療
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1-2g/kg/次,靜脈快滴或推注(20-30分鍾),每隔4-6小時可重複1次,療程2-4天。有腦疝者開始給甘露醇2-4g/kg,或加用速尿或利尿酸鈉。
氫化考的鬆:成人100-300mg/d,兒童5-10mg/kg/d,靜脈滴注3-5天,也可用相當劑量的地塞米鬆。
6、皮質激素
多用於中、重型病人,有抗炎、減輕腦水腫、解毒、退熱等作用。氫化考的鬆5~10mg/kg/日或地塞米鬆10~20mg/日,兒童酌減。
7、能量合劑
細胞色素C、輔酶A、三磷酸腺甙等藥物有助腦組織代謝,可酌情應用。
8、應用免疫增強劑
乙腦患者細胞免疫功能低下,近年雖有使用轉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乙腦疫苗、胸腺素等治療者,但療效尚不能肯定。幹擾素亦可試用。
二、恢複期症狀及後遺症的處理
促進腦細胞代謝藥物:可用能量合劑、複方磷酸酶片、乙酰穀酰胺、肌苷、維生素等。
蘇醒劑:促使昏迷早日蘇醒,並防止並發症及後遺症,如氯酯醒、醒腦靜等。
震顫、多汗、肢體強直,可用安坦,成人2-4mg/次,小兒1-2mg/次,每天2-3次,口服。
(1)藥物治療
①28.75%穀氨酸鈉注射液、穀氨酸片、煙酸等促進血管神經功能恢複。
②興奮不安者可用安定、利眠寧或氯丙嗪。
③有震顫或肌張力高者,可用安坦,東莨菪堿或左旋多巴,亦可使用鹽酸金剛烷胺。
④肌張力低者,可用新斯的明。
(2)新針療法
①神誌不清、抽搐、燥動不安者取穴大椎、安眠、人中、合穀、足三裏。
②上肢癱瘓者取穴安眠、曲池透少海,合穀透勞宮;下肢癱瘓者取穴大椎、環跳、陽陵泉透陰陵泉。
③失語取穴大椎、啞門、增音。
④震顫取穴大椎、手三裏、間使、合穀、陽陵泉。
(3)超聲波療法
應用超聲波機每天治療15~20分鍾,雙側交替,療程2周,休息3天,可反複數療程,據報道亦有一定療效。
(4)功能鍛煉。
乙腦辨證論治
三、乙腦中醫治療
1. 中醫療法
1)中藥成藥
(1)清開靈注射液
每次10~2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250ml中靜脈滴注,1日1次。用於急性期各證。
(2)醒腦淨注射液
每次2~4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250ml中靜脈滴注,1日1~2次。用於急性期高熱、煩躁、神昏、抽搐者。
(3)小兒羚羊散
每服:1歲0.3g,2歲0.375g,3歲0.5g,1日3次。用於急性期高熱不退。
(4)琥珀鎮驚丸
每服1丸,1日2~3次,3歲以下酌減。用於急性期痰熱壅盛,神昏抽搐。
2)藥物外治
安宮牛黃丸 1粒,大黃粉6g。加入溫水100ml溶解,作保留灌腸。用於急性期腑實高熱,神昏抽搐。
3)推拿療法
(1)掐天庭,掐人中,掐老龍,掐端正,掐二人上馬,掐精寧,掐威靈,搗小天心,拿曲池,拿肩井,拿委中,拿昆侖。每日1~2次,連續1~2天。鎮驚熄風。用於急性期高熱抽搐。
(2)清心經,清肺經,清肝經,推上三關,退六腑,清天河水,按天突,推天柱,推脊,按豐隆。清熱豁痰,清心開竅。用於急性期神識昏迷。
(3)先由大椎開始,沿脊柱向下,用滾法反複操作5遍;後按揉肝俞、膈俞、膽俞、脾俞、腎俞至得氣;再用擦法由上至下,至強烈熱感;後由肩部開始,滾肩部、按揉上肢內外側、點肩井、天宗、曲池、手三裏、合穀;下肢用滾法由臀部向下行到膝上,點按環跳、風門、陽陵泉、昆侖穴;最後依次搖動肩、肘、腕關節,撚指並加以拔伸,搖髖、膝、踝關節。每日1次,7~10日1療程。舒筋通絡,行氣活血,促進肢體功能恢複。用於恢複期肢體癱瘓。
4)針灸療法
(1)體針
急性期取百會、風府、風池、大陵、後溪、湧泉、氣海。用瀉法,酌情可留針20分鍾至4小時不等。高熱加曲池、大椎、委中,委中以三棱針點刺出血,餘穴用涼瀉法,留針20分鍾;昏迷加十宣、印堂,均刺血,氣海以艾卷雀啄灸,直至神誌清醒;抽搐加水溝、身柱、合穀、太衝,用瀉法,持續運針至搐止,並留針2~4小時以防複發;尿瀦留加關元、曲骨、三陰交,其中關元可透曲骨穴,反複施以瀉法,亦可應用震顫法,取三陰交穴,平補平瀉法,須針至有尿感後出針。治療間隔視病情而定,輕者每日2~3次,重者6小時1次。原則上在第1次針刺體溫下降後,再施第2次針灸治療。
恢複期、後遺症期取大椎、曲池、足三裏、四神聰、風池。針刺平補平瀉法。舒筋活絡,行氣化滯。用於肢體不用。
(2)頭針
運動區、舞蹈震顫區、語言區、感覺區。配合體針:失語加啞門、廉泉、通裏;角弓反張加神門、筋縮、內關、大陵、腎俞;肌肉拘攣,肢體癱瘓,針刺曲池透少海,陽陵泉透陰陵泉;陰虛內熱加三陰交、大鍾、水泉。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1日1次,7日為1療程,間隔2~3日,再作第2個療程。
2.中醫偏方
中醫治療宜清熱解毒,泄穢清氣,用銀翹散合白虎湯加堿,或用濕開水化服紫雪丹1.5克,安宮牛黃丸1粒。
針灸退熱可取大椎、合穀、曲池,失語取啞門、廉泉、湧泉;吞咽困難取天災、合穀、內庭;強直性癱瘓,上肢取肩(骨禺)、曲池、手三裏,下肢取環跳、陽陵泉、足三裏、三陰交;癡呆者取神門、百會、印堂。
中醫分型治療:
1)邪犯衛型:
症狀:發熱,頭痛,倦怠思睡,惡心,嘔吐,舌紅,苔微黃,脈浮數。
治則:辛涼解表,清氣泄熱。
方藥:銀翹散加減。
銀花30克,連翹15克,大青葉15克,板蘭根30克,薄荷6克,竹葉6克,蘆根30克。水煎服,每日1-2劑。
兼夾濕邪,身重,脘悶,苔膩者,加藿香、佩蘭各12克,厚樸10克。
2)氣營兩燔型:
症狀:高熱,多汗,氣粗口渴,頭痛嘔吐,躁動不安,或昏迷,或抽搐,舌紅苔黃,脈洪數。
治則:清氣泄熱,涼營解毒。
方藥:白虎湯合清營湯加加減。
生石膏60克(先煎),知母20克,水牛角30克(先煎),玄參15克,生地15克,連翹15克,銀花30克,黃連10克,大青葉15克,板蘭根30克,竹葉6克。
水煎服或鼻飼。
3)熱陷營血型:
症狀:高熱稽留,神昏譫語,反複驚厥,舌紅絳,脈細數。
治則:清熱解毒,開竅息風。
方藥:清瘟敗毒飲合羚角鉤藤湯加減。
水牛角60克(先煎),丹參20克,生地20克,生石膏60克(先煎),石菖蒲10克,丹皮10克,大青葉15克,板蘭根30克。
同時送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抽搐重者可用鉤藤10克,僵蠶6克或羚羊角粉0.5克;呼吸淺促、呼吸衰竭者,人參10克煎湯送服冰片0.05-0.1克;脈微欲絕、循環衰竭者,加人參10克,麥冬15克,五味子10克,水煎服或鼻飼,1日1劑。
4)正虛邪戀型:
症狀:煩熱,舌紅少津,脈虛數。
治則:養陰清熱。
方藥:加減複脈湯加減。
生地15克,麥冬15克,白芍15克,茯苓10克,石斛10克,知母10克,丹皮10克,阿膠10克(烊化)。
神誌不寧者去生地、阿膠,加菖蒲、遠誌各10克;虛風內動者加龜板、鱉甲各15克。
水煎服,1日1劑。
5)痰阻脈絡型:
症狀:精神異常,肢體癱瘓,舌淡脈細。
治則:益氣活血、化痰通絡。
方藥:補陽還五湯合菖蒲鬱金湯加減。
黃芪30克,當歸10克,丹參30克,赤芍15克,紅花10克,菖蒲10克,鬱金12克,貝母10克,雞血藤10克,木瓜10克,桑枝10克。
水煎服,1日1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