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1.腎髒表現
(1)免疫性腎炎:
免疫性腎炎多發生於心內膜炎發病後數周,符合免疫反應發生的機製。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鏡下或肉眼血尿、蛋白尿、紅細胞管型。輕至中度急性腎炎綜合征伴氮質血症比較常見,血尿素和肌酐升高,肌酐清除率下降。也有報道腎髒有廣泛新月體形成,臨床呈急進性腎炎表現。部分病人可出現低蛋白血症和腎性水腫,而腎病綜合征少見。常見廣泛而嚴重的腎損害,可發生腎衰。
(2)栓塞性腎炎:
在感染性心內膜炎病程中,腎髒可發生大小不等的栓塞,導致栓塞性腎炎。臨床表現依栓子大小以及栓塞部位、程度而定。小者患者可無任何症狀,僅表現為鏡下血尿或蛋白尿;大者可突然發生劇烈腰痛,類似腎結石引起的腎絞痛,常出現肉眼血尿。
(3)小管間質性腎炎:
感染性心內膜炎引起間質腎炎與感染病原菌經血循環進入腎實質引起間質腎炎及長期使用大量抗生素有關,使用抗生素尤其是青黴素類,會導致過敏性小管間質腎炎。其臨床表現與其他藥物相關性小管間質性腎炎類似。
(4)腎膿腫:
急性葡萄球菌性心內膜炎同時伴有全身的膿毒敗血症時可同時導致腎髒多發性小膿腫。臨床表現為發熱、腰痛、腎區叩擊痛,可出現血尿。
2.腎外表現
常有不同程度的不規則發熱,體溫37.5~39℃,呈弛張型,午後和晚上較高,伴寒戰和盜汗。同時有全身不適、軟弱乏力、食欲不振和體重減輕等非特異性症狀。病人常訴頭痛、胸背和肌肉關節痛。體檢有多變的心髒雜音,可能為原有的病理性雜音增強或出現新的病理性雜音。70%左右患者出現栓塞現象,表現為瞼結膜、口腔黏膜及皮膚的瘀點,指或趾甲下裂片狀出血,視網膜Roth斑,Osler結節及Janeway損害。病程後期出現的內髒栓塞如腦栓塞、肺、脾、腸係膜及腸係膜下動脈栓塞時可出現相應的臨床表現。患者多有進行性貧血,脾大,血白細胞升高,血沉增快,血培養75%~90%為陽性菌血症。
(1)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常見臨床表現:
常有急性化膿性感染、近期手術、外傷、產褥熱或器械檢查史。起病急驟,主要表現為敗血症的征象,如寒戰、高熱、多汗、衰弱、皮膚黏膜出血、休克、血管栓塞和遷移性膿腫,且多能發現原有感染病灶。
心髒主要為短期內可出現雜音,且性質多變,粗糙。由於瓣膜損壞一般較嚴重,可產生急性瓣膜關閉不全的征象,臨床上以二尖瓣和(或)主動脈瓣最易受累,少數病例可累及肺動脈瓣和(或)三尖瓣,並產生相應瓣膜關閉不全征象。此外,也常引起急性心功能不全,若病變主要侵犯二尖瓣或主動脈瓣,則表現為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出現肺水腫;若病變累及三尖瓣和肺動脈瓣,則可表現為右心衰竭的征象;若左、右心瓣膜均受累,可產生全心衰竭的征象。若贅生物脫落,帶菌的栓子可引起多發性栓塞和轉移性膿腫,並引起相應臨床表現。
(2)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起病緩慢;
初期臨床表現可不典型,尤其是老年患者,但大多數患者逐步出現特征性表現。凡心髒病患者有不明原因發熱在1周以上,應考慮本病可能。發熱常為不規則低熱或中等度發熱,但也有高熱寒戰,關節和腰痛者。有正血紅蛋白性貧血,杵狀指及脾大。心髒除原有心髒病變雜音外,其強度可發生變化或出現新的雜音,且雜音易變。也可出現心力衰竭,主要是心內膜炎過程中,發生瓣膜穿孔、腱索斷裂、功能性狹窄、主動脈竇破裂及由於冠狀動脈栓塞引起心肌炎或心肌梗死等所致。患者尚有遷徙性感染和動脈瘤形成。栓塞可引起各種臨床表現,如脾栓塞可引起左上腹劇痛,腎栓塞可引起血尿和腎絞痛,腦栓塞可引起偏癱、失語、昏迷及蛛網膜下腔出血以及皮膚黏膜出血或條紋狀出血,指端出現Osler結節,視網膜出血等。
二、診斷
除有腎損害的表現(如血尿、蛋白尿或腎功能減退等)外,尚具有符合心內膜炎的診斷依據。目前臨床上典型的心內膜炎已不多見。對有心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或人造瓣膜置換術的患者,出現原因不明發熱並持續1周以上者,應懷疑心內膜炎。若同時伴有尿常規的變化則應高度懷疑感染性心內膜炎相關腎病。
但對臨床表現不典型且血培養陰性者,應注意與風濕性心髒病活動期、全身紅斑性狼瘡、原發性冷球蛋白血症及全身壞死性血管炎鑒別。前兩者在實驗室檢查中均有特異性指標,如紅斑性狼瘡患者的抗核抗體和抗DNA抗體增高;冷球蛋白血症患者常可檢出單株峰IgM,血中冷球蛋白含量一般均高於10g/L,且伴有高滴度的類風濕因子。全身性壞死性血管炎補體檢測多屬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