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髒腫瘤症狀診斷
(一)全身表現
心髒腫瘤可產生廣泛的非心髒性全身表現:發熱、惡液質、全身不適、關節痛、雷諾現象、皮疹、杵狀指、發作性古怪行為、全身及肺栓塞。實驗室檢查可有高球蛋白血症、血沉加快、貧血或多血質、血小板增多或減少以及白細胞增多。心髒腫瘤的這些表現可能與腫瘤的產物、腫瘤壞死或免疫反應有關。
(二)栓塞現象
心髒腫瘤表麵碎片或血栓脫落引起栓塞的臨床表現。栓塞的分布則視腫瘤部位和心內是否存在血液分流而定。來自左側心髒的瘤栓可產生體循環動脈栓塞。內髒栓塞可導致各器官梗死、出血和血管瘤。中樞神經係統栓塞可引起一過性腦缺血發作、腦梗塞、癲癇、昏厥。肢體動脈栓塞,造成該動脈所供給的組織缺血性損害。右側心髒腫瘤和部位接近由左向右血液分流處的左側心髒腫瘤可產生肺栓塞,反複肺栓塞可致肺動脈高壓,甚至肺源性心髒病。右心房和右心室腫瘤通過阻礙血液流經三尖瓣和肺動脈瓣能引起右心房或右心室高壓,並可通過未閉的卵圓孔或房間隔缺損形成右向左分流,引起全身缺氧,紫紺和杵狀指。
(三)心髒表現
心髒腫瘤本身所致的症狀和體征可有胸痛、昏厥、充血性左心和(或)右心衰竭、瓣膜狹窄或關閉不全、心律失常、傳導障礙、心內分流、縮窄性心包炎、血性心包積液或心包填塞。由於心髒表現常呈非特異性,並且可能很輕微、甚至缺乏,以致心髒腫瘤的全身表現有時可誤診為結締組織血管病變、感染、或非心髒性惡性腫瘤。至於心髒腫瘤的特異性體征與症狀則通常與其解剖部位和組織學類型有關。
一、心髒良性腫瘤
1.粘液瘤
心髒粘液瘤約占良性原發性心髒腫瘤的50%。年齡30~50歲,性別無明顯差異。臨床上,常有血流受阻和栓塞症狀。本瘤多發生於左心房(約占75%),發生於右心房的占20%,心室5%。腫瘤大小不等,呈息肉狀或絨毛狀。切麵呈灰白色半透明膠凍狀,質軟易碎。鏡下,粘液瘤細胞呈星芒狀或梭形,核呈卵圓形或梭形。瘤細胞稀少,散在或三五成群,分布於大量粘液樣基質中,基質內富含蛋白多糖。關於本瘤的組織發生,觀點仍不一致,許多學者認為本瘤來源於心內膜下的多能性原始間葉細胞。
2.橫紋肌瘤
心髒橫紋肌瘤多見於15歲以下兒童,約50%病例伴有結節性硬化。臨床上,腫瘤小者可無症狀,大者可向心腔突起,引起阻塞症狀,多發性腫瘤常引起嚴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肉眼觀,腫瘤多位於左和右心室的心肌內,常為多發性,直徑數毫米至數厘米。鏡下,瘤組織疏鬆,細胞較大(直徑可達80μm),呈卵圓形。胞漿空泡狀,富含糖原,核居中,核仁明顯。核周圍的胞漿呈疏網狀,細胞形似蜘蛛,故有蜘蛛細胞之稱。目前認為本瘤是一種源自胚胎心肌母細胞的嬰兒錯構瘤。
3.纖維瘤
心髒纖維瘤多見於嬰兒和兒童。臨床上,可引起左、右心室流出道阻塞症狀及充血性心力衰竭。肉眼觀,腫瘤多位於左心室或室間隔內。多為單發,大小不一,直徑有時可達10cm。鏡下,與其他部位的纖維瘤相似。
二、心髒惡性腫瘤
心髒原發性惡性腫瘤甚少見,可有惡性血管內皮瘤、橫紋肌肉瘤、惡性間皮瘤、纖維肉瘤等。
三、心髒轉移性腫瘤
其他部位惡性腫瘤轉移至心髒者少見。但亦有人認為,如果仔細檢查也並非很少。心髒轉移瘤中以惡性黑色素瘤較多。心髒轉移瘤可從鄰近器官的惡性腫瘤蔓延而來,如支氣管癌、胃癌、食管癌和縱隔腫瘤等,但大多係經血道轉移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