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症狀診斷
一、症狀
一般無前驅症狀,起病急驟,主要表現有腹脹,腹痛,嘔吐,腹瀉,血便,發熱,不少患兒在1~2天內出現嚴重中毒症狀,甚至休克,腹痛為持續性,伴陣發性加劇,常為全腹痛,也可局限於病變部位,發病後不久即出現嘔吐,腹瀉,大便初為水樣,含黏液,後即變為血便,部分病兒無腹瀉,腹痛1~2天後即開始便血,便血量不等,大量便血者均為暗紅色,伴有腐敗腥臭味,呈洗肉水或紅果醬樣,有些患兒於發病數小時後即出現血便,發熱在38℃左右,中毒嚴重者體溫可高達39~40℃以上或低於正常,嬰幼兒症狀多不典型,脫水,酸中毒症狀明顯,有些可先出現腸道外症狀,如黃疸,咳喘,肝脾大及驚厥等,由於腸壁各層病變程度不同,臨床上可出現輕重不同的症狀,表現為以下幾種類型:
1.腹瀉便血型:以黏膜滲出性病變為主,腹軟無壓痛,應行內科保守治療。
2.腸梗阻型:腸管肌層受嚴重侵害而腫脹,腸管僵直,喪失蠕動,臨床出現機械性腸梗阻症狀。
3.腹膜炎型:漿膜層有大量炎症細胞浸潤與滲出,腹腔內有大量炎性滲液,或因壞死而為血性液,臨床表現腹膜炎症狀。
4.中毒休克型:此型患兒全身中毒症狀較嚴重,早期即出現麵色蒼白,精神萎靡,無力,四肢冷厥,脈搏微弱,血壓低,甚至測不到,舌質紅,稍帶暗紫,舌苔黃膩,有時伴有少量血便,脫水及電解質失衡,腹稍脹並有肌緊張,多疑為絞窄性腸梗阻。
二、診斷
當小兒突發腹痛,嘔吐,腹瀉,便血並伴有高熱及中毒症狀者,應考慮本病的可能,X線檢查有助於診斷,腹部平片可見小腸積氣,腸管外型僵硬,腸壁增厚,輪廓模糊,黏膜皺襞變粗,腸間隙增寬,腸梗阻時腹立位片可見大小不等的階梯狀液平麵,嚴重者由腸壁壞死脫落,腸腔內氣體進入腸壁或細菌產氣而出現腸壁囊狀積氣,若氣體循腸壁小靜脈到腸係膜上靜脈再到門靜脈可顯示門靜脈積氣,腸穿孔時腹立位平片見膈下積氣。
1.診斷要點
(1)突發性腹痛,腹瀉及血便,嘔吐,腹脹,嚴重者出現休克及DIC。
(2)腹部壓痛,重症出現麻痹性腸梗阻等。
(3)腹部X射線平片有特征性改變。
(4)血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增高,大便潛血強陽性,根據以上要點,一般可確立診斷,為爭取早期診斷,除提高對本病的警惕外,肛門指檢發現腥臭血便及大便潛血試驗陽性,有助於早期發現血便,本病需與痢疾,嬰幼兒腹瀉,過敏性紫癜(胃腸型),闌尾炎,腸套疊,腸梗阻,腹膜炎等相鑒別。
2.病情分期
根據全身和腸道的症狀,體征及X射線改變等,Walsh等於1986年將急性壞死性腸炎分為ⅠA,ⅠB,ⅡA,ⅡB,ⅢA,ⅢB 6期, ⅠA:尚無腹瀉,大便潛血試驗陽性, ⅠB:肉眼血便;此期X射線下隻示腸脹氣, ⅡA:有典型急性壞死性腸炎的腹痛,便血,嘔吐,腹脹與中毒症狀,並具有典型的壞死性腸炎的腸壁及門靜脈積氣等X射線表現, ⅡB:典型的症狀和X射線表現較ⅡA更為嚴重, ⅢA:有廣泛性腹膜炎及腹水征, ⅢB:有腸穿孔及氣腹征, ⅠA,ⅠB期為疑似診斷;ⅡA,ⅡB期為典型的急性壞死性腸炎,ⅡA為輕度,ⅡB為中度;ⅢA,ⅢB期為重症急性壞死性腸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