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網膜下腔出血一般治療
蛛網膜下腔出血西醫治療
1.內科治療
(1)一般處理:
SAH病人應住院監護治療,絕對臥床休息4~6周,床頭抬高15度~20度,病房保持安靜、舒適和暗光。避免引起血壓及顱壓增高的誘因,如用力排便、咳嗽、噴嚏和情緒激動等,以免發生動脈瘤再破裂。由於高血壓患者死亡風險增加,需審慎降壓至160/100mmHg,通常臥床休息和輕度鎮靜即可。頭痛時可用止痛藥,保持便通可用緩瀉劑。適量給予生理鹽水保證正常血容量和足夠腦灌注,低鈉血症常見,可口服NaCl或3%生理鹽水靜脈滴注,不應限製液體。心電監護防止心律失常,注意營養支持,防止並發症。避免使用損傷血小板功能藥物如阿司匹林。
(2)SAH引起顱內壓升高,
可用20%甘露醇、呋塞米(速尿)和人血白蛋白(白蛋白)等脫水降顱壓治療。顱內高壓征象明顯有腦疝形成趨勢者可行顳下減壓術和腦室引流,挽救病人生命。
(3)預防再出血:
抗纖溶藥可抑製纖溶酶形成,推遲血塊溶解和防止再出血。常用氨基己酸(6-氨基己酸) 4~6g加於0.9%生理鹽水100ml靜脈滴注,15~30min內滴完,再以1g/h劑量靜滴12~24h;之後24g/d,持續3~7天,逐漸減量至8g/d,維持2~3周;腎功能障礙者慎用,副作用為深靜脈血栓形成。氨甲苯酸(止血芳酸) 0.4g緩慢靜注,2次/d,或促凝血藥(立止血)、維生素K3等,但止血藥應用仍有爭論。高血壓伴癲癇發作可增加動脈瘤破裂風險,常規推薦預防性應用抗癲癇藥如苯妥英(苯妥英鈉)300mg/d。
(4)預防性應用鈣通道拮抗藥(calcium channel antagonist):
尼莫地平(nimodipine)40mg口服,4~6次/d,連用21天;尼莫地平(硝苯吡酯) 10mg/d,6h內緩慢靜脈滴注,7~14天為一療程。可減少動脈瘤破裂後遲發性血管痙攣導致缺血合並症。用去氧腎上腺素(苯腎上腺素)或多巴胺使血壓升高可治療血管痙攣,確定動脈瘤手術治療後用此方法較安全。
(5)放腦脊液療法:
腰穿緩慢放出血性腦脊液,每次10~20ml,每周2次,可減少遲發性血管痙攣、正常顱壓腦積水發生率,降低顱內壓,應注意誘發腦疝、顱內感染和再出血的風險,嚴格掌握適應證,並密切觀察。
2.手術治療 是根除病因、防止複發的有效方法。
(1)動脈瘤:
破裂動脈瘤最終手術治療常用動脈瘤頸夾閉術、動脈瘤切除術等。患者意識狀態與預後密切相關,臨床采用Hunt和Hess分級法對確定手術時機和判定預後有益。完全清醒(Hunt分數I、Ⅱ級)或輕度意識模糊(Ⅲ級)患者手術能改善臨床轉歸,昏睡(Ⅳ級)或昏迷(V級)患者似乎不能獲益。手術最適時機選擇仍有爭議,目前證據支持早期(出血後2天)手術,可縮短再出血風險期,並允許用擴容及升壓藥治療血管痙攣。未破裂動脈瘤治療應個體化,年輕的、有動脈瘤破裂家族史和低手術風險患者適宜手術,無症狀性動脈瘤患者適合保守治療。血管內介入治療采用超選擇導管技術、可脫性球囊或鉑金微彈簧圈栓塞術治療動脈瘤。
(2)動靜脈畸形:
力爭全切除是最合理的,也可采用供血動脈結紮術、血管內介入栓塞或γ刀治療等。由於動靜脈畸形早期再出血風險遠低於動脈瘤,手術可擇期進行。
3、預後
SAH預後與病因、年齡、動脈瘤部位及瘤體大小、出血量、血壓增高及波動、合並症和及時手術治療等有關。發病時意識模糊或昏迷、高齡、收縮壓高、出血量大、大腦前動脈或椎-基底動脈較大動脈瘤預後差,半數存活者遺留永久腦損害,常見認知障礙。
動脈瘤性SAH病死率高,約20%的患者到達醫院前死亡,25%死於首次出血後或合並症,未經外科治療約20%死於再出血,死亡多在出血後最初數天。90%的顱內AVM破裂患者可以恢複,再出血風險較小。
蛛網膜下腔出血辨證論治
蛛網膜下腔出血中醫療法:
1、中藥處方
(一)
【辨證】肝腎陰虧,肝陽化火上擾。
【治法】平肝潛陽,滋陰熄風。
【方名】降肝湯。
【組成】羚羊角0.6克(衝服),生石決30克(先煎),生地18克,白芍18克,炙甘草3克,地龍9克,竹茹9克,黃芩9克,丹皮9克,鬱金9克,鉤藤12克(後下)。
【用法】水煎,灌服或鼻飼,每日1劑。
【出處】張伯臾方。
(二)
【辨證】瘀血內阻,經隧不通。
【治法】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方名】加減化瘀止痛湯。
【組成】當歸10克,赤芍9克,桃仁9克,紅花9克,川芎6克,丹參9克,田七末3-6克(衝服),生地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謝桂權方。
(三)
【辨證】風痰卒中髒腑,蒙蔽清竅。
【治法】化痰祛瘀,疏通經絡。
【方名】溫膽湯加減。
【組成】製半夏6克,廣陳皮6克,茯苓6克,甘草3克,竹茹9克,枳殼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黃政德方。
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分證論治
2.肝風內動,肝陽暴亢
(1)治法:鎮肝熄風,平肝潛陽。
(2)方劑:鎮肝熄風湯加減。
(3)組成:懷牛膝15g,代赭石15g(先煎),生龍骨20g(先煎),生牡蠣20g(先煎),生龜甲30g(先煎),白芍藥16g,玄參10g,天門冬15g,川楝子10g,生麥芽20g,茵陳20g,甘草5g。
(4)備選方:羚角鉤藤湯,適用於肝陽暴亢,兼見風火上擾,口噤不開者。山羊角30g(先煎),鉤藤6g(後下),白芍藥15g,丹皮10g,菊花10g,梔子10g,黃芩10g,牛膝15g,生地黃15g,石決明30g(先煎),生甘草6g。
(5)加減:神誌不清,表情淡漠者加石菖蒲、鬱金、天竺黃各12g;譫語妄動者加黃連6g,竹葉、蓮子心各12g;大便秘結者加大黃6g、玄明粉15g(包煎);抽搐項強甚者加天麻12g,全蠍、僵蠶各8g,白附子10g,羚羊角粉4g;若痰多黃稠者,加膽南星12g、竹瀝10ml。
(6)臨證事宜:本方重在鎮肝潛陽熄風,對本型蛛網膜下腔出血療效尚好,若頭痛甚劇,脅痛,口苦麵紅,便秘溲赤,苔黃,脈弦數,肝火偏旺者,宜加用清肝泄火之品如龍膽草、鬱金等對症治療。
3.肝腎不足,虛火上擾
(1)治法:滋補肝腎,清熱降火。
(2)方劑:知柏地黃丸加減。
(3)組成:知母lOg,黃柏10g,山藥30g,山茱萸15g,牡丹皮10g,熟地黃20g,茯苓15g,澤瀉15g。
(4)備選方:杞菊地黃湯,適用於肝。腎陰虛,眼幹目澀、頭部空痛者。熟地黃20g,枸杞子15g,菊花15g,山茱萸15g,山藥30g,丹皮10g,澤瀉20g,蒲黃10g,茯苓20g,旱蓮草10g,女貞子15g。
(5)加減:目幹眼澀,虛熱較甚者,加大知母、黃柏用量,並加用枸杞子10g,菊花15g,白薇、銀柴胡、青蒿各15g;頸項強直,四肢抽搐者,加全蠍、蜈蚣各6g,僵蠶8g;心煩失眠,夜寐不安者加柏子仁、炒棗仁各15g,黃連4g,阿膠12g;血虛兼見血瘀、舌質黯或瘀點者,加阿膠、當歸、桃仁各12g,川芎20g。
(6)臨證事宜:本方重在滋陰清熱降火,若頭痛麵白而惡寒,四肢不溫,舌淡,脈沉細而緩,陰損及陽,治宜溫腎健脾,回陽救逆,養血填精。
4.痰濁內阻,清竅蒙蔽
(1)治法:滌痰通竅,化濁開閉。
(2)方劑:滌痰湯加減。
(3)組成:製南星lOg,製半夏10g,炒枳實15g,茯苓20g,橘紅10g,石菖蒲10g,人參10g,竹茹10g,甘草5g。
(4)備選方:溫膽湯,適用於痰熱內閉清竅者。法半夏10g,陳皮10g,膽南星10g,枳實15g,黃芩10g,生大黃6g(後下),鉤藤10g(後下),茯苓20g,石菖蒲10g,生甘草5g。
(5)加減:痰熱明顯者加黃芩12g、生大黃6g、天竺黃12g;納穀不香者加炒白術10g、雞內金4g、炒穀麥芽各15g;痰多清稀者加蒼術、厚樸各12g;頸項強直者,加全蠍、蜈蚣各6g,石決明30g(先煎),僵蠶8g。
(6)臨證事宜:痰濁蘊久化熱,症見口苦,大便幹結,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燥濕,化痰行氣。
5.肝鬱氣滯,瘀血阻絡
(1)治法:疏肝解鬱,行氣活血化瘀。
(2)方劑:血府逐瘀湯加減。
(3)組成:柴胡lOg,枳殼15g,桔梗10g,牛膝15g,當歸15g,川芎10g,赤芍10g,生地黃15g,桃仁10g,紅花15g,甘草5g。
(4)備選方:通竅活血湯,適用於瘀血阻竅,頭痛部位固定如針刺者,當歸15g,懷牛膝15g,川芎10g,赤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