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狀核變性一般治療
一、治療
1.本病一經診斷或患者出現神經係統體征前就應進行係統治療
有效防止病情發展,治療愈早愈好。注意減少食物含銅量(<1mg/d),限製含銅多的飲食,如堅果類、巧克力、豌豆、蠶豆、玉米、香菇、貝殼和螺類、蜜糖、動物肝和血等。高氨基酸、高蛋白飲食能促進尿銅排泄。
2.藥物治療
包括驅銅藥、阻止腸道對銅吸收與促進排銅藥,患者應選擇一種適宜藥物終生服藥。一些女性患者懷孕期神經係統症狀進展,銅代謝無明顯變化。盡管WD病人銅代謝障礙無法徹底治療,但阻斷銅沉積病理過程,神經係統體征可得到一定程度改善,K-F環消失,肝功能恢複等。銅螯合物(copper chelating agent)包括:
(1)D-青黴胺(D-penicillamine):
為首選,可絡合血液及組織中過量遊離銅從尿中排出,在肝中與銅形成無毒複合物,消除遊離銅毒性,誘導肝細胞合成有去銅毒作用金屬銅硫蛋白(copper metallothionein)。成人劑量1.0~1.5g/d,兒童20mg/(kg•d) 口服,3次/日。首次使用應作青黴素皮試。有時需數月起效,動態觀察血清銅代謝水平及裂隙燈檢查K-F環作為療效監測指標。少數患者有發熱、藥疹、白細胞減少、肌無力及震顫等暫時加重現象,極少數發生骨髓抑製、狼瘡樣綜合征、腎病綜合征等嚴重毒副作用。終止治療後無毒複合物會解離重新產生毒性,應與病人和家屬交代突然停藥可使病情加重,經常聽取病人用藥反應。中、重度WD病人用足量D-青黴胺治療,症狀也常不能在數周或數月內好轉,10%~50%的病人用D-青黴胺後神經係統體征仍會加重,重要的是不能中斷用藥。曾報道一例WD病人治療後數周突然死亡,可能與銅在心髒傳導係統沉積有關。少數病人在治療開始時易出現癇性發作。
(2)鋅劑:
競爭抑製銅在腸道吸收,增加糞銅和尿銅排泄。常用鋅劑如醋酸鋅(zinc acetate)100~150mg/d,3次/日,餐前1小時服用;硫酸鋅、葡萄糖酸鋅及甘草鋅等也可選用。偶有惡心、嘔吐等輕度副作用。
(3)硫化鉀:
使銅在腸道形成不溶性硫化銅排出體外,抑製銅吸收。20~40mg口服,3次/日。
(4)三乙基四胺(triethylene teramine):
成人1.2g/d,副作用小,用於青黴胺嚴重毒副反應患者,但藥源困難,價格昂貴。
(5)其他絡合劑:
①二巰基丙醇(BAL):成人2.5~5mg/(kg·d),分1~2次深部肌內注射。20世紀50~60年代曾治療WD,副作用較多,目前很少應用;②二巰基丁二酸鈉(Na-DMS):是含雙巰基低毒高效重金屬絡合劑,能結合血遊離銅、組織中與酶係統結合銅離子,形成硫醇化合物經尿排出,用量1g,溶於10%葡萄糖液40ml緩慢靜脈注射,1~2次/日,5~7日為一療程,間斷用幾個療程,排銅效果優於BAL,副作用較輕,包括牙齦出血及鼻衄,口臭、頭痛、惡心、乏力及四肢酸痛等;③二巰丙磺酸(DMPS):解毒作用與BAL相似,排銅效果較BAL強,毒性較低;④四巰鉬酸胺(ammonium tetrathiomolybdate,TM):在腸粘膜中形成含銅及白蛋白複合物,後者不能被腸粘膜吸收,隨糞便排出,TM還能限製腸粘膜對銅吸收,劑量20mg,6次/日,三次在就餐時服用,另三次在兩餐間服用,最大量可增至每次60mg;過量鉬可能滯留在肝、脾及骨髓內,不能用TM維持治療;副作用較少,主要是惡心、嘔吐、腹瀉及食欲不振等。多數患者用驅銅劑(decopperingagent)後神經係統症狀可獲改善。為防止貧血應同時服用維生素B6(pyridoxine)20mg,3次/日。
3.對症治療
肌強直和震顫可用安坦或金剛烷胺,症狀明顯可用複方L-dopa;精神症狀明顯可用抗精神病藥,抑鬱症狀明顯可用抗抑鬱藥,智力減退可用促智藥。無論有無肝損害,均需護肝治療,可用肝泰樂、肌苷及維生素C等。
4.手術治療
①WD合並脾功能亢進,白細胞及血小板長期顯著減少,易發生出血和感染,脾切除是重要輔助治療措施,青黴胺也有降低白細胞及血小板副作用,這類患者宜小劑量或不用青黴胺;②治療無效嚴重病例可肝移植治療,文獻報告2例WD患者肝移植後,症狀改善,K-F環消失,生化指標恢複正常,術後分別存活6年和4年。目前國內WD患者肝移植最長存活時間為500天。
5.基因治療
目前仍處於實驗性研究階段。
二、預後
本病如不及時進行積極治療,病情多數持續進行,至晚期則因嚴重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或並發感染而死亡,病程長短與起病年齡有密切關係,進展多數緩慢,病程可延續數年甚至三四十年,平均病程為4~5年,但持續十多年者並非少見,在1948年以前,本病因無有效療法,病程多不超過3~4年,自從應用化學療法以來,預後頗有改觀,經化學療法後,神經症狀可有一定程度的好轉,但亦可複發,有些症狀可完全緩解一段時間,治療以前神經症狀存在越久者,恢複的程度就越差,有些神經症狀,在治療連續進行2年以上仍可繼續好轉,但肝髒損害恢複較差,本病的預後主要取決於治療的早晚,發現本病時肝髒的情況以及肝髒疾病進展的快慢,有些患者可早期死於急性肝壞死,亦有人認為神經症狀出現越早者病情進展越快,另有人提出少年型的藥物療效比成年人差,曾報告一組10例少年型病例,平均病程為5~7年,本病如能及早治療,症狀(特別是神經症狀)可能停止發展或獲得緩解,因此對於患者的同胞兄弟在出現症狀之前,應從早進行檢查,治療越早,預後將越佳,今後對於代謝障礙各個環節如能更進一步了解,則療效必將進一步提高。
肝豆狀核變性辨證論治
三、肝豆狀核變性中醫治療
肝豆狀核變性中醫屬於“顫症”、“癲狂”、“黃疸”、“積聚”、“鼓脹”等範疇。
(1)肝經熱盛治法:以清肝潛陽、熄風鎮痙為主。
(2)肝腎不足治法:滋補肝腎、育陰息風。
(3)氣血兩虛治法:益氣養血、熄風活絡。
(4)瘀血內阻治法:以活血化瘀、通竅止痙為主。
(5)痰濁留滯治法:以祛風豁痰熄風鎮痙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