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和高尿酸血症一般治療
1.一般治療
控製飲食,防止過胖,避免進食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髒(腦,肝,腎),骨髓,海味,螃蟹等含嘌呤最豐富;魚蝦類,肉類,豌豆,菠菜等亦含一定量嘌呤,肥胖患者須限製總熱量攝入,以逐漸達到或接近理想體重,但降低體重不宜過快,因脂肪等組織分解過快,可引起血酮體及乳酸濃度升高,抑製尿酸排泄,甚至誘發痛風發作,一般來說,選用中等度蛋白及低脂肪飲食較為理想,平日宜多飲水,以使每天尿量不少於2000ml,有利於尿酸排泄,對痛風病人家族要進行普查,以便及早發現無症狀性高尿酸血症並定期隨訪和複查,避免過度勞累,緊張,飲酒,受冷,受濕,關節損傷及使用妨礙尿酸排泄的藥物。
2.急性期治療
病人應臥床休息,抬高患肢,一般應休息至關節疼痛緩解72h之後始可恢複活動,對受累關節局部熱敷或外敷三聖散,可消炎止痛,藥物治療越早越好,早期治療可使症狀迅速緩解,延遲治療則可致療效下降而使炎症不易控製,常用藥物有秋水仙堿,非甾體類抗炎藥和糖皮質激素等,具體藥物如下:
(1)秋水仙堿:
對本病有特效,初用時每小時口服0.5mg或2h 1mg,至症狀緩解或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反應時停用,一般需用4~8mg,症狀可在6~12h內緩解,24~48h內控製,以後可給維持量0.5mg,2~3次/d,胃腸道反應劇烈者,可將此藥注射劑1~2mg溶於20ml生理鹽水中於5~10min內緩慢靜脈注入,但應注意不要使藥液外漏,按病情需要,6~8h後可以再注射,一次發作中,總量不宜超過4~5mg,對腎功能減退者,初期24h內不宜超過3mg,因本藥靜脈注射胃腸道反應相對較少,應警惕其中毒反應,毒性反應包括脫發,骨髓抑製導致的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症,貧血和肝損害,胃腸反應常於症狀緩解時出現,若出現腹瀉可服用複方樟腦酊1~4ml,直至腹瀉停止,本藥可引起生育缺陷,妊娠前3個月應避免使用,秋水仙堿的藥理作用可能是抑製白細胞的趨化及吞噬尿酸鹽晶體,抑製溶酶體和乳酸的釋放,由於本藥臨床療效顯著,有時對診斷困難的病例可做試驗性治療,以助鑒別診斷。
(2)非甾體類抗炎藥:
當痛風診斷肯定時,常選用非甾體類抗炎藥以終止關節炎急性發作。
①吲哚美辛:
應用最為廣泛,初劑量25~50mg,每8小時1次,症狀減輕後改為25mg,2~3次/d,連服3天,副作用有胃腸反應,眩暈,皮疹及水鈉瀦留等,活動性消化性潰瘍患者禁用。
②保泰鬆:
有明顯抗炎作用,且能促進腎髒排泄尿酸鹽,對發病數天者仍有效,初劑量0.2~0.4g,以後每4~6小時,0.1~0.2g,症狀好轉後減為0.1g,3次/d,連服3天,此藥在用秋水仙堿出現難以接受的副作用或無效時方可應用。
③其他:
如羥布宗(羥基保泰鬆),布洛芬,吡羅昔康(炎痛喜康),萘普生等,治療急性痛風均有一定療效,開始治療時給予全部治療量,至臨床症狀明顯改善後減量至完全停服,阿司匹林劑量過小有滯尿酸作用,每天用量超過4g才有排尿酸作用,但易中毒,多數病人不能耐受此劑量。
(3)ACTH及潑尼鬆:
對病情嚴重而秋水仙堿等治療無效時,可用ACTH 25mg加入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或用40~80mg分次肌注,也可給予潑尼鬆每天30mg分次口服,持續2~3天,該組藥物療效迅速,但停藥後易“反跳複發”,臨床上常加用秋水仙堿0.5mg,2~3次/d,以防止“反跳”,病變局限於單個關節者,可用可的鬆(醋酸可的鬆)25~50mg作關節腔局部注射,疼痛常在12~24h內完全緩解。
3.發作間歇期及慢性期治療
為了預防痛風急性發作,防止各種並發症的發生,在此階段仍需積極治療,秋水仙堿在控製痛風的急性炎症療效甚好,但並不降低血尿酸濃度,亦不增加尿尿酸排泄,單純飲食控製隻能使血尿酸下降59μmol/L(1mg/dl)左右,因此,在發作間期及慢性期須使用抗高尿酸血症的藥物,使血尿酸濃度下降並維持在378μmol/L(6.4mg/dl)以下,以防止痛風石形成,減輕腎髒損害。